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人生

  禅修人生

  賢崇法師第13期止語禅修班開示

  石瑩居士整理

  非真非假的生活

  很多人都認爲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有現在是真實不虛的,而過去和未來都是虛幻的假象。可是當你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仔細地觀察生活,你會發現你所謂真實其實是不存在的。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都是人們的錯覺。既然是錯覺,那麼時間當然不是真實的,空間也不會是真實的。

  在科學研究物質組成的實驗中,我們了解到物質分解到最後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元素組成,它們的最小單位就是分子、原子,而物理學家們告訴我們,如果要把這些小單位再繼續分解下去,到最後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會轉化成能量。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看到的、接觸到的一切一切的物體都是由能量組成的。宇宙中那些你看起來真實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這也就是佛理中說的事物是無時無刻都在流動、變化的。

  佛經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納介質單位,一個介質中也可以展現叁千大千世界。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浩瀚無際,殊不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是那麼的渺小。比如說,從浙江飛到新疆需要五個多小時,從浙江開車去福建也要一整天,我們的感覺告訴我們浙江和新疆、浙江和福建的距離都是那麼大,大到這有一個大的概念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中,實際的距離自己難以預計。以上的這些只是我們的視覺效果,相比之下,短短的一天或是五鍾頭我們就抵達目的地,時間上又好像很快。既然時間和空間的大小、長短都是自己的感覺,我們又如何認定它們的真實性呢。

  大家不知是否記得那張太空畫面,在那裏我們這個藍色水球就像是宇宙中的一顆灰塵。既然地球在外太空只是一顆微塵,那麼說不定我們地球上的一粒塵土從成形到隨風而飛,然後因爲突然的一場大雨,砸回了地面,這個過程類似于宇宙成、住、壞、空的過程。也許在這個過程中,在那顆塵土裏存在的世界已經經過了千百年,只是對于我們來說,它的存在不過是一瞬間。那麼也說不定我們的地球對于另外一個世界來講就是一個微塵,地球已經經曆過的千萬億年的成、住、壞、空只是它們的一瞬間而已。記得《戰地密碼》中的一個智者和他兒子說: “如果你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粒灰塵放大和地球一樣大的時候,你會發現它裏面同樣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命,它也有生命存在的一切過程”。

  仔細想想,真的很有道理。大和小都是相對存在的,我們總是認爲很多東西是亘古不變的,這些錯誤的看法和思維令我們迷惑和困擾,以至于我們總是在用錯誤的人生觀來面對世界。然後把一切虛幻都看得很重,産生了執著。

  記得有一天我去美院幫朋友接他的孩子,我們幾個人就在車上閑聊,他們談到自己的一個同學沒有考上大學,不過因爲父親是院長的關系,還是順利地進入了大學。後來還打趣地說:“那不如直接給他一張畢業證書……”我就在想難道人活著就只是這樣:爭取文憑、取工作,然後讓自己有所成就,得到財富……那最後呢?是死亡了,對吧。人這一輩,不管你當年如何叱咤風雲,氣蓋河山,甚至封侯拜相,都不過石火電光一瞬間,最後曆史公正的裁判和時間平等的待遇不過是黃土一杯而已。那又何必執著?

  珍惜所有,知足常樂

  人活著就是一個過程,感情過程、生活過程、事業過程,日常的衣食住行也是一個過程。讓我們將自己的心和身體合二爲一(或稱之爲身、心、靈合一,亦或是叫做身、口、意合一),用一顆喜悅、感恩的心來面對生活,讓生活光芒閃爍。

  可是我們很清楚,要做到身、口、意合一是不容易的。就像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應該是身體在拜,口裏在念,心中在想,但是因爲心總是靜不下來,那麼煩惱就始終在纏繞著自己。爲了解除煩惱,我們要讓自己真正地懂得何謂活在當下,知足常樂。

  如果一個人今天在吃蘿蔔,他會希望自己明天可以吃雞蛋;明天果真吃雞蛋了,他會幻想自己後天能吃上螃蟹;要是真的在吃螃蟹了,他又在想大後天可不可以吃燕窩了,這就是欲望,人心的貪婪和欲望是無止境的。因爲欲望,我們無法活得開心自在,而是永遠處于遊離狀態之中。當我們的心離開身體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像行屍走肉,自己就是一個植物人,因爲身體在,心不在,意識不在了。如果你在和一個人講話,可是這個人心不在這,思緒已經飛走了,你在說什麼他完全不知道。雖然這對你就是不尊重,但你也應當同情這個人,因爲他就是活在遊離狀態中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前段時間和她男朋友分手了,痛苦了一段時間後遇上了一個合得來的人,就開始了新的感情。雖然每天面對的人是現男友,可是她的心裏卻始終惦記著前男友,心思自然不在現男友身上,最後這個男友也離開了她。當她跟我講完這件事的時候,我跟她說,如果你的心還是停留在離開你的那個人身上,那麼你身邊的人最後一定會舍棄你。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當我們的心不在當下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就像不在身體裏,整個人就是出于遊離狀態,這樣的生活方式何來樂趣相伴。永遠不懂得珍惜自己當下所擁有的,得到了一件想要的東西會期待下一次的更好。有這樣一幅畫,畫的是一個騎高頭大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個騎毛驢的人悠閑地走在中間,還有一個滿頭大汗推著小木車的人走在最後面。只是看畫的內容,人們恐怕無法立刻理解畫中的含義,但當人們將目光投向畫上寫的幾句話時便會恍然大悟,那句話是:世上紛紛說不平,他騎駿馬我騎驢,回頭看到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毫無疑問,這幾句話是以騎驢人的口吻寫的。

  是啊,人這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騎驢。就算你想騎馬,那也犯不著在騎著驢的時候愁眉苦臉,等到你騎上馬了,又看到別人坐著馬車,那麼你依舊會愁眉苦臉地巴望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坐上馬車,這樣下去,人這一輩子就連一天快樂的日子都沒有的。

  禅修就要改變我們這樣的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改變我們錯誤的生活習慣。只有將這些錯誤擯除,我們的內心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人有貪婪的本性,對物質的需求永遠不會滿足,當自己的貪欲在興風作浪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這種貪婪的欲望有一段形象的描寫:“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塊立足之地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個邊座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一個單獨包廂就好了”。在這樣的思想裏,我們人如何能得到快樂。

  放下自己

  在企業管理中,老板若是有許多欲望,有貪婪的念頭,就會有詐取的行爲,就會不擇手段地去得到自己渴望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一旦有了這些思想,那麼他就無暇去關心自己的員工,不會爲客戶盡心做事,更不會對社會有所貢獻。

  當老板對員工苛刻的時候,員工會抱怨,這樣做事的效率會大打折扣,更不可能保質保量;當老板不盡心盡力爲客戶著想的時候,那麼爲客戶生産出來的産品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能使客戶滿意和放心,客戶就會離你而去。這樣的企業不可能做得長久。類似地,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態面對家庭,面對朋友,結果也是一樣的。

  當我們只想著自己,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爲先,不考慮和關心他人,別人也不會用心待我們。你會發現在這樣的思想下,活著會越來越辛苦,沒有幾件事可以做得好,自己的人際關系也是一團糟,家裏矛盾和沖突愈演愈烈……一切歸根到底,就是“我執”,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心裏只有自己。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得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所作所爲,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分別、自己看待問題的想法,很少把自己的心和自己的觀念放下,客觀地去看待問題、看待別人。

  禅修要點之二就要求我們破除我執。因爲“我執”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比如說孩子餓了就會嚎啕大哭,我們在世上奮鬥就是爲了名氣、利益、錢財、地位,而這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就是許多人奮鬥的目的。可是,不斷地裝扮自己,不斷地填滿自己的欲壑,忙碌了一輩子,到最後得到了什麼?許多人至死才明白這一點——不過如此。古希臘的亞曆山大大帝臨死前同自己的部下說,像我這麼偉大的人死時,雙手還是空空的,什麼也帶不走,要告誡後人啊。你們把我的手放在外面,讓那些在風光時盛氣淩人的人看到。

  當我們年輕,精力充沛的時候,總覺得時間多得是,不在乎浪費光陰,但我們很少想到自己年老力衰時的光景,很少想到自己到生命盡頭時會是什麼樣的。記得我的伯父年輕的時候一次能挑起二百多斤的東西,可現在,連走路都是顫顫巍巍的,需要別人來攙。以前,我想都沒想過他會變成這樣,印象中伯父是很有力量的。可是,再有力量的人終究會有老的一天。所以有時候我也在想等到叁四十年之後,我也會跟他一樣慢慢地衰老,也會精力不比往日,也會老得要讓人攙扶。可是轉念想之,這就是事物存在的規律,就是成、住、壞、空的過程。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最終的結局的時候,我們就不懂得知足,只是一味的索取以滿足自己的私欲,到頭來,沒有得到幾天快樂。

  學佛就是讓我們不斷地發現,盡力破除“我執”,將自己放下,讓自己可以解脫出來,以不同的精神狀態快樂地面對每一天。

  擺正心態,相信自己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一件事沒有做好,而自己又總放不下,心就一直惦記著這件事;這時候有第二件事情來了,因爲你的心不在,所以你還是做不好第二件事;那麼第叁件事情就會無法面對……一生之中,所遇之事多不勝數,要是心態不好,事情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全都不能如願。比如說,自己的腳崴了,又因爲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飯,突然又接到消息廠裏出了事,後…

《禅修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