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法師第十二期止語禅修班開示
佛光居士整理
今天看到你們來到這裏一起禅修,我想大家都是有緣之人,既然是緣,我們就要珍惜這樣的一個緣分。世界上有50多億人,大家能碰在一起,同吃同住同修,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香海禅寺之所以推出禅修,就是想通過這樣的一種方法,改變大家原有的一些思維方式。佛教裏面講,我們之所以痛苦不快樂都是因爲我們對事物不了解,對人生的思考,對自身的認識不正確,不正確的認識就會導致迷失、痛苦、迷茫。禅修就想通過這樣的一種錯誤的認識轉換成正向思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非常的輝煌與燦爛,自己的人生能心想事成,期待自己在短暫的生命裏面能活得有價值又有意義。但是這樣的一種期待往往跟現實社會離得很遠。比如說大學生剛從學校裏出來豪情萬丈,等真正走入崗位以後,沒過幾年,對什麼都提不起信心,最後什麼抱負和夢想都束之高閣,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總是以一個標准去衡量每個人的人生價值,所以大家都湧上一個塔尖,最後很多人都從爬到塔中間就掉下來了,摔得頭破血流。我覺得生命的價值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展現多種人生存在的價值,爲什麼要以一個方向去看齊?好像只有當官,只有當老板,只有成爲某某藝術家才是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其實不是的。如果一個人能把地掃好了之後,也能從掃地當中得到一種快樂,也能體現他的價值。所以,我希望禅修能改變這樣一種觀念,然後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轉變這種觀念,是要有一些方法。特別是禅修當中,我們要通過內在的察覺,然後了解自己、了解事物,正確地透視人生。不然的話我們永遠隨著這個世間的大流走。想想看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是不是這樣?老師告訴你要實現理想,家庭告訴你要事業有成,同學告訴你要當官。身邊所有的朋友都引導你一個方向走。這個方向是什麼?佛教把它總結出來就是財、色、名、食、睡。這幾個名詞我想大家都經常聽到。大家都是爲了財,爲了名,把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青春、快樂往這方面一投,最後把健康也投進去了。當我們青春的時候,我們沒感覺到,我投入了青春,我投入了健康,我投入了時間,我投入了全身所有的東西。等到你40歲之後,或者50歲之後,你去想一想,這一生一直在這樣做,生命價值的體現到底是什麼?我們很少把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這些東西。
我們整個社會,包括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被輿論導向所牽引的方向走。我們人生存在的價值,只有用錢財才能衡量。我們往往就失去自己,所以在商場裏邊碰得頭破血流,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地位。最後一生就這樣在黑暗當中摸索了一生,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當在大方向裏迷失的時候,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們一生當中得不到光明,永遠屬于黑暗、迷茫的這樣狀態裏邊渾渾噩噩地過一生。導向的一個結果是什麼?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搶劫,用什麼方法能賺到錢,你就是有本事。是不是都變成這樣的一個狀態?那整個社會就變成很可怕了。所以在街上走著路,包被人家偷了搶了,晚上走在路上總是擔心害怕。這樣,我們時時刻刻處在惶恐和不安之中,我們就不快樂。佛教把這樣的一種狀態叫做地獄,因爲你恐懼,因爲你的神情不得安甯。你活在一種朝不保夕,誠惶誠恐的這樣的狀態裏面。我們走路的時候是跑著走,眼神永遠是遊離不定。爲了升學徹夜苦讀,等到我們走到工作崗位的時候,被工作的業績所壓得喘不過氣來。當你過了50歲之後,發現自己的身體是每況愈下的時候,你就發現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本來我們20歲的時候,覺得愛情是最重要的。30歲的時候,覺得事業是最重要的。50歲的時候,我們覺得健康是最重要的。當我們把這些東西從頭到尾過濾一遍的時候,我就在想人活著安心是最重要的。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當中,能奉獻一份真誠的愛,我覺得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剛才我們在放生池旁邊討論一個問題,說是“學完佛以後人生沒有方向了,做任何事情沒有那種激情了。”我早上讓一個弟子在皈依的最後發的是什麼願?其實就是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大家知道這四個願望是什麼?芸芸衆生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需要我們伸出慈愛的雙手把他們拉到岸上來。煩惱和汙濁時刻地煎熬著我們,讓我們沈迷,掙紮在這個世間當中無法自拔,我們急需要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清靜。我們要學習,我們要提升,我們要改變,我們要具備無窮的能量,讓自己堅強。那就要學習更多的知識讓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叫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我們的願望,這是我們的使命,這是我們人生的自身價值體現。
在我車上貼了一個標簽“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類最偉大的作品。”當我們的人生,當我們的價值觀,當我們具有一種大悲、大願、大慈精神的時候,就發現我們跟著這樣的一種願力行使,就會得到極大的改變。不然的話,我們的眼光只看著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思維只顧著自身的享受,我們的人生定位只看著眼前的一畝叁分地。這樣,狹小的人生,就局限著你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永遠被自己的欲望所捆綁,自己很難解脫出來,思路就會很局限,看待問題就會很偏激。當我們坐禅的時候,就不斷要把自己的那種原來局限、狹小一種思維方式把它打開來。古代那些好的皇帝和大官都是以天下之憂爲憂,以天下之樂爲樂。這種思想就跟菩薩的思想是一致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就是你快樂我能感受到,你痛苦我能感受到,把你的痛苦想成自己的,把你的快樂同體起來。一個動物,在水深火熱當中煎熬,我們何忍于殺它?滿足自己的口欲?一個身邊的陌生人跟我們不是親人,不是朋友,當他們在病床當中掙紮、痛苦的時候,我們能感同身受,這就是無緣大慈。我們的禅修就是培養自己這樣的一種德行、一種良知。因爲這樣的思想在我們內心裏邊升華起來的時候,我們碰到一點點痛苦的時候就不會爲之悲傷。
所以,佛教的思想絕對不是悲觀的,更不是消極。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這樣的一種寬度、廣度和深度,只是看著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那我何必去爭取,何必做這件事情呢?這樣,我們的心就打不開,我們對自身都會厭棄,更何況去幫助別人?如果把自己內在的一種局限打開了,就會發現你身上潛在的能量不斷的得到湧現。不會因爲今天一個員工離我遠去而痛苦不堪;不會因爲今天我的店倒閉了,長期困擾著自己走不出來;不會因爲我的另一半今天離我遠去而痛苦難堪;不會因爲父母的離去而久迷不振。
很多年輕人,一看到自己戀人突然間跑到別人懷抱的時候,他就覺得人生一片漆黑,甚至想去自殺。在某一個年齡段是這樣的一種狀態,這就是他的心不夠寬廣,對人生的認識不夠深遠,所以才會在這樣的一種感情局限裏面解脫不出來。我們禅修就要不斷的得到蛻變,就是蛻變這樣一種狹小的思維。需要拓寬自己的人生境界,然後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學佛是讓你更好的認識事物的變化,人的無常。萬物都是流動的,都是一種變化、無常、流動、生滅的概念,告訴我們宇宙一切東西不可能永恒,固定不變。感情會變化、人際會變化、事業會變化,任何東西都在無常當中生滅存在,成長。是不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仔細去想想看,我們小時候玩的朋友現在還能在一起的有幾位?以前很好的朋友現在能走在一起的又有多少?曾經成功的事業離你遠去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反過來講,我們現在所執著的事業,執著的人際,執著的親情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突然間在你面前消失,你會怎麼想?現在我們把每件事情都看的太重要了,等你過了20年之後,30年之後,50年之後,他一定還會這樣樣嗎?我們很少去思考這樣的一個現實。在現在來講,如果突然間某一個人在你生命裏面消失的時候,我們覺得無法承受,當我們把時間推後30年、40年、50年之後去想象的時候,人們都會離我們遠去,我們的年輕會變成衰老,我們的事業會變成過去的記憶。所以我經常建議很多人到養老院去走一走,到墳墓去看一看,到殡儀館去跟他們接觸一下。在我們人生裏面就很多的覺醒,就不會因爲金錢的流失,因爲感情的叛變,因爲事業的失敗長期困擾在裏面,這就是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人生,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
人和人的交往你如果要不斷地吸引另外一半的時候,那你身上就要創造出更多吸引他的東西。只有你創造出更多跟他相同理念,相同價值的時候,對方就沒辦法離開你。你要硬把他綁在一起,那是很痛苦的一個捆綁。所以當緣分沒有的時候,該離去你也不要去執著,當緣分聚足的時候,一定要黏在你身邊你也不要去排斥。有很多孩子的母親跟我說:孩子不願意讀書,不願意上學,他就很痛苦。我就跟他說:孩子不願意就不要強求他去讀,即使是沒考上大學了,又怎麼樣呢?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沒有讀過大學同樣事業有成。我說現在讓他停下來好好去社會去曆練幾年,哪一天他如果再想讀的時候還可以讓他去讀。當然了,通過你的努力,通過你的思想溝通可能會讓他有所改變,這種改變需要有一種緣去創造。
如何讓自己更理智地存在這個世間?那就不要被這個世間的一種價值觀牽著你走。不要認爲只有擁有強大的金錢才是一種成功;也不要認爲你登上某一個崗位才是一種成功;也不要認爲你當上某一個官員才是一種成功。這些東西,對一個能透視人生,能感受生命的人來講真的是無關緊要的。但是我們人往往喜歡把這些希望的東西,永遠作爲一個實在的東西,來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
《第十二期止語禅修班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