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清楚事物的真相,不懂得珍惜,不會生活。
我媽媽已經六十多歲了,本該好好的頤養天年,可是她還是忍不住整天擔心自己的孩子,操心完一個,還有下一個。有時候還來我這裏爲我操心,她說你蓋那麼大房子又沒有錢,怎麼辦?我就笑著安慰她,都會有辦法解決的。我想操心兒女可能可以給予她慰藉吧,這就是父母之愛,簡單而偉大。雖然母親擔心對事情本身並無幫助,但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爲我懂得珍惜,我明白母親之擔心是出于母愛。
適當擔心
一個人做事情的時候,肯定要有一份責任在身,既然有義務做好一件事,擔心常常在所難免,可是時刻要提醒自己:擔心沒有任何幫助,就無謂空添煩惱。
舉個例子,昨天有位法師開車出去,我想起來他沒駕照的,當時我的心裏咯噔一下。後來想了想,他既然敢開出去,肯定有他開出去的把握,我擔心也沒用,所以也就不想了。後來我問他怎麼沒駕照就把車開出去了,他說他只是到後面的水泥路上去練練車而已。是啊,擔心很多時候都是多余的。那位法師把車開出去,只是在寺院旁邊的水泥路逛了逛就回來了,也沒開到大路上去。如果我一直在擔心,我的心就會停在他那裏,可能還會打電話去問,在他回來之前我肯定會坐立不安。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類似的事情也是司空見慣了。比如說當孩子出門的時候,總是在擔心會不會有人把他拐走呀,會不會出什麼事情呀,其實孩子長大了,他們已經能夠獨立的生活了,問題也應該他們自己去擔心去解決,家長無謂過于擔心。
在佛教裏,如果一個人壽元已盡,誰都無法阻止,就算天天守著不讓他出門也是于事無補。也許當他該走的時候,就算是喝水也會嗆死。如果命不該絕,他怎麼都會沒事的。孩子叁十歲之前,很多事都是前生的業力所致,所以說有時候我們的擔心都是多余的。
所以作爲父母,只需要子在孩子會走路的時候,讓他自己穿鞋;在孩子會吃飯的時候,不要再去喂他;在孩子自己會煮面的時候,就教會他怎麼開煤氣竈就行了。父母叫做孩子的監護人,監護人就是監督他成長,教會他如何獨立地面對生活。可是有很多人不是這樣的。記得有幾個上海的老板跟我說,他們那裏招進來的很多大學生,跟同事之間發生矛盾就回家找媽媽。這是由于父母的溺愛還是不願放手讓孩子獨立呢?如果父母把孩子慣到這種地步,恐怕以後的路有得操心了。父母把很多孩子應該做的事做了,使得孩子很少有機會體驗生活,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沒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對孩子的未來來說,這些都是不利的。
營銷人生
營銷這個詞,在今天隨處可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營銷,每一種物品需要營銷,每一個組織也需要營銷。這些都是源于品牌效應,比如說國外許多産品都是以其知名的創始人來命名的,把這個人做事情的理念、做事情的方法通過一個牌子延續下來,使人們看到一個牌子就想起某人良好的品質和作風。
當你用認真、親和的心去做事的時候,對方就會回贈給你良好的結果。以學習爲例,如果你以歡喜、平和、認真嚴謹的心來學習,那麼你所學的各種知識就會被你全盤吸收;可是如果你用傲慢、厭惡的心去面對學習的時候,從心裏你就已經抵觸別人的理論和見解,那你就不可能認可和接受那些知識。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你是個謙虛大氣之人,當某人的想法與你的不謀而合,你自然會去接受他。可是當你用傲慢填滿了自己的內心的時候,你就不會去接受別人的觀點了,而這樣自己就更加不可能成長。在生活中,你是願意跟一個親和的人在一起共事,還是跟一個傲慢的人在一起呢?這些道理,就是要你學會親和,讓別人對自己留下最真誠、親和的形象,以這種方式來營銷自己。
其實,親和是最大自信。那些招搖過市的人往往是不夠自信的人,在別人面前傲慢的時候,就是他最不自信的時候。一個和親和的人實際上是很有內涵,知識很淵博,在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的人,他根本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擺,不需要別人的肯定才能自信。當然,親和的人也會營銷自己,而且他的方式比不親和的人高明得多。
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竭力在別人面前誇贊自己的人,其實內心是貧瘠的。營銷都講究方法策略,不過真正高明的營銷絕對不是靠語言來修飾的。
就像到濮院隨便問路上的一個行人,他也知道香海禅寺。因爲這些年來,香海禅寺致力于爲別人服務的時候,要做到盡善盡美。我們結緣的小冊子所用的紙都是最好的,讓別人拿著看的時候不容易弄破,而且每一個版面都要給你視覺的感官享受,這些做好了才是對別人負責。這就是我們對香海禅寺所做的營銷了。
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使人滿意。人們自然就認可了我們,也就自然接受了我們。出去演講的時候,我幾乎從不推銷香海,甚至也很少提到香海。可是人們還是記住了香海,認爲香海爲人著想,對社會有貢獻。這是因爲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心只想著去幫助別人,人們的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自然就認可了你。
雖然嚴格來講這是一種奉獻精神的效應,可是這也是一種最好的營銷。
真正的營銷應該是從“術”的營銷上升到“道”的營銷。去真正地去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這才是最好的營銷。不過別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就不要硬要塞給人家。也許你認爲很有價值的東西對別人來說沒用呢。所以,當你一定要把人家沒用的東西推銷給別人的時候,人家表面上即使接受了你,可是心裏一定還是沒有認可你。所以我們首先要清楚別人需要什麼東西,然後再提供這些東西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其實這也是佛學的利他精神。只要你把這種思想融入你的生活,那麼你的人生將會不同。
完善自己,利益他人
當我們自己不夠圓滿的時候,我們要想去利他,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可能不僅幫不到別人,自己的力量還要被削減。可是當我們自己足夠圓滿時,再去利他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某一方面不足,需要充電,需要吸取更多知識的時候,那麼你應該先去充實自己,等到自己的能力充足了再去幫助別人。反之,當你自己能力不夠的時候,可能很快就會迷失自己本來清淨的心,而被事情牽著走,直至失掉本性。
當然,所有的事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我們可以一邊不斷地學習,從而增強自己;一邊不斷地利益他人,在利益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就像我現在做的事情一樣,在這些過程中,只要足夠細心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其實每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情,或者是思考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學習。當然,學不學得到就看你有沒有一個學習的心去接受每一個學習的細節了。
禅修是一生的事,通過它,我們可以一點點的轉變,將自己原先不良的態度轉化成正確的,再來面對生活的時候,你會發現即使天在下雨,你的心中仍是陽光明媚。生活的好跟壞,就是我們用積極的心態和消極的心態組合而成的。如果我們的心是積極的、樂觀的,那麼你的每一天都將是燦爛、美好的。
我們現在禅修就是體驗這種身心合一的感受,鍛煉自己的覺察力和感受力。希望我們學會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讓禅修和自己的生活合而爲一。
《禅修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