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無上正覺的五心▪P3

  ..續本文上一頁會見到閻王了,很多人就是被自己嚇死的。

  一個人看待問題的觀念,思考問題的心態,會決定他的未來。

  把愛心澆灌到每個人身上,把世間一切東西與自己結合在一起,把自己從格局和框架中解脫出來,這是就是修煉不舍心的境界。

  格局與結局。如果你是老板,就要學會把格局打開。對人,要把人的格局打開;對物,要把物的格局打開;對精神,就要把精神的框架打開。你能將格局打開到多大,那麼它帶來的幅射面就有多大。所以,不要被你的老板角色框住,我們需要打破思維的寬度和格局。而打破格局的方法就是修行,即覺察。

  佛教說空的境界是最圓滿的。空是什麼?黑白、大小、對錯、真假、漏足等等都是兩面的,你總會選擇一面。而空是沒有面的,在空的境界裏沒有角色,它超越了有無和真假。當你達到空的境地,你就解脫了。

  當你從人的角色或物的角色中解脫出來了,你的身上就不會有煩惱焦慮了。相反,一旦我們陷進角色裏了,那麼一切就會成爲障礙。

  佛教中觀的思想是一切有相的東西,皆是不圓滿的。所以作爲企業家,要不斷修正自己,提高你的境界、心量和看待問題的高度。 這樣才能站在行業的前端,不讓自己的企業跟風運轉。

  2、平等心。

  平等心教我們對待有情生命要一視同仁。

  從人性角度看,人人平等。當你時刻輾轉在員工、妻兒、父母、同事、朋友和客戶的角度,爲他人著想的時候,你就可以接納更多的事物,那麼沒有問題是你不能面對的。因爲人性中是有弱點和不足,所以我們常常對別人很苛刻,而對自己很寬容。那麼,我們就要通過禅修來克服人性的弱點。

  佛說過,人來到世間是因爲欲望和業力。世間就是五欲之地,這五欲爲名、色、財、食、睡。這又和心理學家馬斯洛講的人的需求不謀而合。而人的基本需求都是一樣的,從這方面來說,就是人人平等。

  我們不能因爲某人貪錢、名、色而看不起他,因爲人人都有貪念,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所以我們應該理解和包容他人。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事物,那麼人人皆平等,沒有什麼是不能面對的。西方也說人性自由,它也是站在人性角度和高度上來看待自由的。

  佛教最早提出了人性平等論。所以說,掃地的和當總統的人都是一樣的,只是社會分工不同罷了。在社會上,我扮演的這個角色並不比任何人優越,也不比誰低賤。一切衆生皆具如來佛性,皆具成佛的前提。西方推出人性自由的思想與此雷同。

  所以我們要修的就是人性的圓滿,彌補人性的不足與缺陷。如果在公司裏面,管理層的人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用平等的心來面對大家。相信,這個公司的前景一定欣欣向榮。

  3、無畏心。

  地藏王菩薩最大的特色是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這就是大無畏精神。

  要度化人,需要費勁許多唇舌,做足許多工作,而最後能不能使那人成佛還不得而知,所以說,度人是件艱難的事情。

  地藏王菩薩這種無畏精神值得我們佛弟子向他致敬,向他學習。如果我們對待事物,都能有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那麼天下間還有什麼事情是你做不好的。

  無畏心也是人格魅力,是寬大的心量所展現的從容自在的一種表現方式。有一次我到天童寺的大學生禅修夏令營去上課,我跟大家說我不是一個學術研究者,只是管理寺院的師父,分享的也只是我自己學佛的心得與體會。大家提出的問題我能答則答,不能答的就請大家問濟群法師。記得以前我總會顧及面子,回答不出來也想方設法的回答,現在覺得真的沒必要,老師也要不斷地學習,老師也不是什麼都懂。所以,沒有必要給自己套上一個要面子的枷鎖。

  禅修是要幫助我們快樂的活好每一天,與事物存在的方式有機的結合。在這方面,西方的人性思想可能做得更好一些,他們可以和前任妻子坐在一起暢所欲言,可是我們做不到,因爲憎恨心放不下。轉念想想,既然你們曾經可以成爲夫妻,那麼這個人對你的理解和認可度應該是很高的,爲什麼要鬧得反目成仇,不能再見仍是朋友呢?

  要學會換個角度去理解問題,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弱點。所以,請你珍惜攻擊你和討厭你的人,因爲這樣的朋友可以使你對自己又更加清晰地認識。雖然在生活上他們可能總會給你添麻煩,但是他們另一方面也在幫助你成功。

  有句話不是說:要想小成功,是靠朋友;要想大成功,要靠敵人。有這種包容敵人的心量你一定會有無可限量的成就。

  以前的禅師,會對自己的學生施行打罵、扔包袱的政策,所以其弟子內心也會有相當多的意見。但若是他的弟子從法的角度去理解師父時,他們就不會在意這些外在的東西了,他們會認識到學法才是第一。像二祖斷臂求法的道心,正是這種無畏的心。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聽到一位魔王說了一句話:諸法因緣生。他當即向魔王求下一句,魔王說他若要請法,就需要被吃掉。他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魔王,聽完“諸法因緣滅”後就布施了自己的身體。

  古人得法,會永遠的珍惜它。而我們現在得到佛法容易多了,卻很少有人珍惜。現在去網上搜一下,叁藏十二部經典一應俱全。藏經在古代全國才幾百部,一個寺院要想得到一部是很不容易的,可是現在幾萬元就可以買到了。現在香海都有七部藏經,它有很多能量,學佛的人可以請一部供到公司。

  正是因爲現在學佛很容易,所以大家才不懂得去珍惜。學習也是一樣的,一份尊敬得到一份收獲,兩份尊敬得到兩份收獲。一點尊敬心沒有,就永遠不會有收獲。

  我們常買很多好書,它們都是我精挑細選出來的,常常都是在幾百本書裏跳出一本。然後我們不求回報地寄給大家,雖然我不知有多少人會看,但我想這七千多本書有一百多本被人好好看多,而且因爲這些書受益了,那麼我們所做的都值得。而這些就是香海定位要做的,因爲這就是香海對大家的意義。

  我們還要知道,這種無畏心需要大家一起去努力。本事再大的人始終是一個人的力量,怎麼也不及所有人攜手合作的力量強,所以我說寺院就是大家的家。學佛的人可以隨時回家,一起住、一起學習、一起禅修,而這就是我們說的沒有籬笆的寺院。曾經有人提議賣門票讓人進來,這樣可以增加收入。不過我說既然是十方建的道場,就應該開放給十方的人。這就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師,萬人用,同結萬人緣”。

  企業有了這種心量,就一定可以基業長青。一個寺院存在了兩千多年,模式差不多,因爲這種文化已經使它基業長青了。所以說,你的企業心量達到了這個程度,你的企業就可以立于不敗。雖然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是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將自己的心打開一點,那麼或多或少都會一點成就,就會有一些影響。這種成就的大小就完全在乎看企業家的格局,高度和心量了。

  4、同事心。

  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面對,共同解決。

  人與人一起聽課、吃飯、睡覺、修行,這就是同事。《當和尚遇到鑽石》第二部《當和尚遇到真愛》這本書說到:你們的生活伴侶也要當成同事共修,互叫師兄。這種關系很好,有問題可以互相指出來,互相提醒。如果生活沒規矩,要提醒,這才是修行。

  生活的點點滴滴,思想的問題、生活的問題、處理問題的問題,都是一種同修關系。一個管理者禅修後,讓所有的員工都互稱師兄,這樣一來,師兄與師兄間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大家要把這一面嫁接到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變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可以使得你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何樂而不爲呢?

  爲何有這麼多人喜歡觀音菩薩,因爲他有同事心。普門品是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化之。菩薩現身官員、漁民、農民去度化人,這就是同事精神。

  人總認爲別人不好、自己好,別人不對、自己對,所以很多問題得到不到很好的解決。同事心修好了,我們就會換角度去思考問題,當角度換了,事情也就能圓滿的解決了。兩個人若能互換角度,就能得到對接點,這就是同事的思想。我們的生活夥伴、工作同事、親戚朋友,都以同事心待之,那麼基本上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所以大家回去好好修同事心吧。

  夫妻關系、子女關系、父女關系、朋友關系都是同事。講歸講,聽歸聽,但要真正落實到生活,還是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的。

  要經常觀照、覺察自己。佛法不是帶耳朵聽,記筆記看可以學到的,而要帶著心去學。要真心的希望可以改變自己的身、心、靈,就要修能量。而實踐與落實才具足能量,當你擁有百分百的能量時,也就可以無往而不利了。反之,當能量不斷消散時,造成的困惑就會越大。

  能量在哪裏?就在你的心。負面越多,能量越低;正面越多,能量越高。而成就就是通過高能量獲得的,你想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就得在身體和言行中去修正能量。

  我們日常的穿衣、靜坐都是有能量的。展現在別人面前就是一絲不苟形象的人是有實足的能量的。

  生活中,當我們一件事做不好,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時,要審視自己的問題。因爲身邊的每一個東西,都會影響到你的能量,能量與成就是成正比關系的。所以你要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來審視自己。這裏包括你的家庭和公司,爲人與交友等等各個方面。你與負面能量的人交往,那麼正面能量的人就會離開你;當你與正面能量具足的人交往時,那麼你的積極正面能量就會增加。

  5、學習心。

   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要保持著一顆孜孜不倦的學習之心。好好聽課、好好看書就是學習心的一種體現。

  要善于跟萬事萬物學習,從中受益,就是我們要修的學習心。

  只有學習心量大的人,才能不斷地受益、不斷地進步。固步自封的人不可能取得成功,而勤奮好學的人一定能夠使自己豐足。

  

《成就無上正覺的五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