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止語禅修班開示
賢宗法師開示
佛光居士整理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我們在這個世間的每一個修行者每天要自我覺察的十個方向。
十善業道,就是說在我們爲人處事和修行的過程當中,要自我內在覺察反思和自我審視的十條方法。我們佛教裏面有五戒十善,雖然這個十善業道就在五戒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我們要想保住我們的人生,在這樣基礎上能達到提升,那就要修十善業道。很多人看到這個十善業道以後無法理解,因爲很多東西很難做到,很多東西好像不可思議,當我們理解了以後就知道什麼是十善業道,該怎麼去做。然後調整自己的生活和習慣,去養成自己的那種高貴的人格品性。
我上一次看到《活法》的這本書裏面講到的一個思想,日本一個很著名的企業家叫稻盛和夫,被號稱日本四大經營之聖之一。他一生當中創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影響很大,到現在還活著。他就講到做企業或者爲人,不是說你這一生有多大的名望,這一生能賺了多少錢,這一生有多少的影響性。他說人活下來一直到死亡,中間的過程是什麼?修煉自己內在的高貴的那種品質。
我們人活著很少去思考這樣一種內在的東西。很多人一想到宗教,好像很神秘,宗教很不可思議,實際上宗教應該跟我們的生活應該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人活著每天自我內在的那種靈性善的,我們所說的如來性的那種培養。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對自己內在的心靈深處的提煉,就好像說我們的碗髒了我們要去洗,我們地板髒了每天要去擦,我們的臉髒了要去清洗,實際上就這麼一個過程,只要我們活著就不斷地審查自己內在的、心靈上的汙垢,把這些東西不斷的清洗掉,把我們的內心裏面負面的東西都清掃出去,而存在我們內心的都是正面積極向上的東西。只有這些東西才會讓我們快樂,只有這些東西才會讓我們每天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剛才我在跟幾個人在那聊天,我說,現在企業提出四種管理模式,家庭、學校、軍隊、宗教。但是佛教不一樣,它告訴了我們最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我們很多人都會認爲,人活著我要衣錦還鄉,我要賺取更多的錢和物質財富,我要滿足自己生活的基本條件,讓自己活得像一個人的樣子。這些東西當然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個組成不分,如果爲了這些基本的東西去面對生活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格局就被這些物質所困擾,因爲活著就像牛和馬一樣的不斷的勞作,然後賺取食物,不斷地勞作滿足我的衣食住行。我們很少從內在裏面去升華更高遠和更開闊的理想境界,以此去引領自己人生的一席生命。當我們這些東西無法突破的時候,我們每天就像馬一樣的累、苦,每天去勞動、工作,在公司好像自己是員工的牛,回到家裏以後又變成了馬,每天不斷地被他們驅趕著。很多父母都會這樣跟他孩子講,我這麼苦,這麼累就是爲了你,我是你的牛,我是你的馬,我是你的駱駝,每天爲了你未來有一個輝煌的人生勞苦地去做事情。這就是因爲他對人生的一些問題沒有參透,沒有從內在裏面自我反思和覺醒一些東西。所以,我剛才跟大家分享的一個思想就是說,當我們的人生只局限在物質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境界就是非常的狹小。什麼是宗教的修煉呢?就像一個洋蔥,一層一層一層剝進去。我們的煩惱,我們的欲望,我們地位,我們的名利,我們對自身的那種生理的需求,我要吃好、穿好、住好什麼東西一層層你剝進去,剝到人生終極或者說最終的那個問題的時候,結果好像什麼都不是。洋蔥剝到最後實際上就是沒東西。你們看過《工夫熊貓》嗎?它那個武功最高境界是什麼,那個秘笈就是一張白紙。我們不要認爲這個白紙,是一無所有,實際上白紙恰恰給我們無盡的空間,無盡潛能的開發,無盡人生藍圖的實現。大家能來到這裏融入到這個環境,能坐到這個課堂都很不容易。
佛教的終極思想是什麼,我想今天給大家做個分享。佛教的終極目標實際上就是空、空、空,一直空到什麼都沒有了,你無法在空間裏面去得到一些東西。但是,恰恰這個空,可以升起萬事萬物,一切物質的東西可以在這樣的一個理念裏面展現出多姿多彩的一個絢麗的宇宙空間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空。當我們內心裏面有所期待,你就渴望有所得到,渴望有所得到就有目的地去做這些事情。好像我今天的付出明天就要有得到,明天的付出,後天就要有得到,今天投資了十塊錢,就起到明天能賺到一百塊錢,今天投資了投資一百塊錢,期待明天能賺到一千塊錢。抱著這樣的一種期待去做事情,你往往所得到的都是很少的東西。我們所說的要想在自己的人生境界裏面,能自我超越達到一定的開闊的空間的時候,那首先修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理想。但是對于一個在物質層面還無法自我滿足的時候,就很難理解這個字的真正內涵。如果工夫熊貓沒有前面一系列的過程,它無法明白武功最高境界是從那一張白紙所展現出來。就包括它的父親,能調那麼好吃的湯,實際上是沒有秘訣的。日本的武士道,練到最高境界的時候是什麼?“不動”,清空自己內心的任何雜念,那時候展現出來的力量是最強大的。蛇捕食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呢?不動,靜靜的它把頭往後面仰,前面的獵物不斷地在動,它掌握到一個最佳的時候沖過去一下子就把獵物逮住了。老虎去捕食的時候,它也是一動不動的在一個很隱秘的地方等著,等獵物慢慢走到它的視野中,走到它最近距離的時候,這個時候它沖出去,獵物跑也來不及。
通過這些概念,從某一個程度來講也是體現這個空的理念。佛教裏面爲什麼對空有很多理論?如果我們人說不空,那我們生下來那麼小到現在這麼大,最終到死掉……,這個身體一直在變。我們所說的不空的東西它應該是固定的、不變了、永恒的、固有的。應該是這個理念,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們這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都是不斷地在變化、流動、生滅的過程。想想看,我們所碰到任何東西都是如此,你的朋友關系,你的家庭幸福,你的事業成功,你所做的任何東西都不斷地在變化,在這個變化當中我們總是找不到一個原因,找不到一個事物連接的共通一面,實際上這個共通的東西最終的結果就是空。當我們真正理解事物的空性,事物因緣條件組成而成的這個規律以後,就能在這裏面實現很多很多我們的人生目標,人生理想,創業機遇,良好心態,展現自己。當我們沒辦法從這樣的一種高度來看待我們人的一席生命的時候,我們很多問題無法面對,無法解決。最後我們的內心被工作,被人際關系,被名、利、財富,被各種東西所左右而解脫不出來。所謂的解脫是什麼?解脫出綁在我們身上的各種各樣的繩索。我覺得西方所追求的一種自由,那種自由更深層次的了解,其實就是一種物質的自由,沒有真正地達到心靈的釋放。我們國家所追求的共産主義理想的那種平等平均主義,實際上那種平均就是一種佛性。在佛性上,在人性上,它是平等的,它沒有高貴和貧賤之分。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財、色、名、食、睡。就像馬克思所講的,人的基本需求實際上大家是一致的,這就是一種人性。我們當年從這樣的一種角度去探討人性內在的一些問題,我們發現很多問題都不會困擾我們的心靈。
人活著首先一點是什麼?就是讓自己快樂,讓自己滿足,讓自己從現在的這個生活裏面沒有困擾。如果說你有很大的遠大的目標,當自己很多問題都不能自我超越的時候,你未來的所謂的大目標,大方向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要突破的是什麼?突破就是一個自我的極限,自我的格局。我上一次在上海的時候,遇到有一個老總他在當學生的時候非常優秀,我們知道中國設計很著名一所大學就是同濟大學,他是同濟大學設計院的高材生,讀碩士不用考試,讀博士也不用考試,全部是保送。他所有的同學看在大老遠的地方看到他就議論這是那個某某人,這樣出來的人。但是他爲了工作爲了事業一天到晚忙碌著,跟我認識之前他說基本上一個禮拜沒辦法睡著叁天,剩下時間都是失眠,他說很痛苦。當他了解了佛學以後,有一天突然間覺醒了,他說我爲了這些設計,爲了公司,我每天不斷地操心,自己睡不著覺,怕訂單沒有,做不好。實際上他訂單很多,怕設計不到自己理想的那個方案,什麼東西都要自己親自去做,最後讓自己活著比死著還痛苦。他覺醒了以後發現,如果要對員工好,首先要對自己好,讓自己先快樂起來。讓自己飯吃得下,讓自己睡得下覺。當他明白這些以後,發現人活著首先就是要自己快樂起來,自己快樂起來才能對待自己的家人,才能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同樣他就能以這樣的一個心去面對他的員工。但是我們人往往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和所有的問題聚合在其他方面,不會把分別外在的心收回來,從內在去産生一種覺醒。我們禅修是什麼,禅修就要把所有分別外在的心收回來,從內在去覺醒。覺醒我內在的清靜的本性,覺醒我內在喜悅和開闊的悲憫之心。在覺醒的過程當中我們要不斷地用這樣十個方面來自我反思。我把這十個方向給大家做個解釋。
首先是身叁業
第一個,不殺生。古代的時候佛陀在世的時候,你殺了某一些東西要判刑,要得到懲罰,這是第一個要求。你要殺人,一定要把你槍斃掉,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定要坐牢。就是說不殺生實際上它真正的定義要求我們不要虐待生命。活得好好的,我們爲什麼把它的生命斷除,當我們遵守不殺生的那種戒條的時候,我們就能很慈悲地面對動物,很慈悲地面對植物,很慈悲地面對我們的生命,包括世間的每一個生命。你看到那些《動物世界》裏面的獅子,當它肚子吃飽的時候,即使一只小鹿在它面前走過它也不會去捕食它,因爲它飽了。但我們人好像不是這樣的,有一些漁民他的網很密,不管是大魚小魚反正能撈上來就行。所以我們現在海裏面的魚很多都是絕種。現在甚至還發明一種…
《第十五期止語禅修班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