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人生法則叁種:奉獻 使命 心量
賢崇主講,楊柳整理
2010\7\講于義烏劇院
尊敬的企業家、諸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在此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我們如何成功、如何修身、如何在漫漫人生路上保持內心的快樂”。
一、舍得的奧秘
今天的講座,核心便是兩句箴言。
第一句話是“當你幫助別人,得到他想要的;你也必將得到一切你想要的。”這句話啓示我們,在這世上做任何事,都要學會付出;當你付出時,才能夠得到無盡的回報。按照一般的邏輯,當你的名、利、成功與事業,累加起來愈多,你就愈是成功。然而按照佛家的思想,卻並非如此。我們認爲,當你內心對物欲的追求僅爲零時,你所産生的力量反而會呈倍數增加。這就是舍得的奧秘,看上去分明是犧牲與舍去,而實際上卻能夠收獲內心最大的歡欣。
正如大海潮汐漲落的過程。如果說,今天海上日間翻湧的風浪是你對他人無所保留的付出,那麼夜間令人無限歡欣的至靜則是你無盡的福報。退潮的海、甯靜的海,看上去似乎什麼也不曾得到。然而這看似爲零的追求,卻孕育著更大的潛能。它在夜間靜靜吸納天地的靈氣,享受月色清明的賜予,而這凝神的靜氣卻能夠形成明日更盛的潮水,帶來無盡的寶藏。直到有一日,你會驚奇地發現,你在付出時,他人與自我的利益、追求,竟然能夠合二爲一。這種退守于安甯的心境,才是一種真正自我激發的力量,是由更高層次的自我認同、強烈的使命感而産生的極大激情。“得道者多助,失道則寡助”,而這“道”本身就應是包涵有對他者的給予和付出的。
所以請記住這句話:“當你幫助別人,得到他想要的;你也必將得到一切你想要的。”
這句話出自于美國總統華盛頓之口,美國的整個曆史也正是按照這句話衍生而來的。關于這句箴言,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當韓國的某位總統當選時,國內一著名企業想贈予他一份珍貴而意義深遠的禮物。他們甚至組織了一個團隊,專門研究該送何物最爲得當。該企業委托英國一個著名的研究所,尋找最爲珍貴的禮物。研究所的學者們極目世界上各位偉大的總統,最後把目光投向了美國的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該研究所認爲,華盛頓是曆史上最出色的總統。隨後,他們爲自己的研究結果尋找根源:爲何華盛頓能夠成爲一名出色的總統呢?學者們將他的成功歸因于一個小小的故事。傳說,在華盛頓七八歲時,他很想要吃蘋果。于是他自己在後院種下了一棵蘋果樹。他的父親告訴他:“如果,你想要讓你的果樹長得更茂盛,結出的果實更香甜,你就應當將它種在有陽光的地方,而且要經常給它澆水施肥。”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以這棵樹爲例,教給了他這句譽滿全球的箴言:“當你幫助別人,得到他想要的;你也必將得到一切你想要的。”美國正是以這句話作爲其權衡國民人權、人性的標准,可見它的影響實在非同一般。現在讓我們一同把這句話高聲誦讀一次吧:“當你幫助別人,得到他想要的;你也必將得到一切你想要的。”後來,韓國的企業正是把這句話作爲禮物送給了新任的總統,而總統也正是以這句話爲依托,滲入到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最終使得韓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
而當我見到這句話時,也第一時間被它所觸動,故而將它記錄下來,貼在汽車的方向盤、手機屏幕及電腦屏幕上,每天看它,反複參省。爲什麼我要將這句話珍存而且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呢?你們或許會覺得這話微不足道,但請相信,這話能夠給人極大的心靈能量。
兩年前,我在給安利公司上課時,也曾告訴他們:“當你願意不斷將愛奉獻給他人時,他人才會願意將無窮的愛回饋于你。”如果我們總是爲了一己得失、私利與欲望,而同他人交往,那麼別人怎會願意與你交往呢?你們細心觀察便會發現,你們身邊的成功人士以及受人尊重的人,他們都很有奉獻精神,總是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但當許多人剛開始創業時,總是想以一分的付出得到十分的收獲,實現所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他們總想從質量、人工、産品各方面不斷地減低成本,以至于客戶所拿到的産品並不能讓他們滿意。那麼請問,這樣客戶會來與你合作幾次呢?一次、兩次或者叁次,我想總是屈指可數。實際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道理,但是人受到自身的局限,往往解讀不透它。你們可以回顧曆史,仔細想想每一位青史留名的聖賢、偉人,他們所擁有的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也即是奉獻。他們爲國家、爲民族、爲時代做出了貢獻,所以人民才能夠記住他們,曆史也才能夠銘記他們。
你們更可以對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做一個觀照,除了那些國家控股的企業之外,其它的私營企業之所以能夠跻身五百強,無不是依靠它的魅力、産品、口碑而建樹起來的。如果你在朋友中、你的企業在産業中一直無法受到認可,你有沒有從自身尋找過原因呢?如果不懂得反思,那麼往往會讓很多事情在不明就裏之中失敗而抱憾終身。
想想沃爾瑪吧,它爲人們創造了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提供了優良的貨品保障,它將全世界性價比最高的貨品彙集起來,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正是由于它用心在産業中爲人類做出應有的奉獻,它才獲得了今日的成功與巨大的聲譽。
那麼我們也應當回頭想想,我們所做的産品是否也給人們帶來了這樣的方便呢?是否也能夠切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呢?如果真的也是如此,問心無愧,那麼相信我們的企業也會成爲業內的翹楚。相反,如果一味地爲自身謀利益,做不到爲他人奉獻的話,那麼終將危害到自身的生存。這就是事物存在的基本規律。因爲這個世界是共情的世界,萬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甚至環環相扣,利己和利他之間不應當存在過于鮮明的分野。就如同我與一個朋友交往,總希望把他所有的錢都裝進自己的口袋;與他人合作,總希望他人虧本倒閉,自己獲得巨大的利潤,這怎麼可能辦到呢?
我有一個朋友,在甯波經商本來非常成功,甚至買下了那裏的整棟大廈。但由于一念之差,對他朋友炒股得來的七千多萬起了貪念,要據爲己有。後來他的朋友就通過種種手段,凍結了他在銀行的所有資金,最後使他損失了幾十個億,現在企業運營舉步維艱。這就好比是我們去遊泳:當我們把水往中間撥的時候,水就會往兩邊流去;然而當我們向兩邊撥水時,水反而向中間聚攏。這就是關于他人與自我相處之道的形象比喻。當我們把愛大量奉獻給他人時,實際上得到最多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我們自己。你們還覺得荒謬嗎?如果你開了一家店鋪,處處爲客戶著想,爲他的消費需求考慮,就會發現你的店鋪會有越來越多的穩定客源。以心爲基礎的口口相傳,要比虛假的大幅廣告可靠得多。銷售的最高境界並不是不斷地把物品賣給別人,而是讓每一個客戶成爲你的銷售者。所以,最重要的仍然是奉獻。
這就是“當你幫助別人,得到他想要的;你也必將得到一切你想要的。”希望你們把這句話記錄下來,日日誦讀、參悟,融于實踐,你就將發現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會越來越順利。在家庭中,如果你和自己的父母、子女、伴侶關系不好,也是因爲你總是自私,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總是關注自己的喜怒哀樂,總是希望他人服從于你,這樣就會使得關系越來越緊張。如果你試著從他人的立場、角度來進行思考,人際關系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當我們每個人都退一步,保持一點距離,學會理解他人、贊美他人時,關系就會很和諧。
有這樣一個故事,冬天的時候有兩只刺猬,因爲太冷,想相依取暖。但是因爲它們的身上全是刺,靠得太近會被對方刺傷,離得太遠又達不到取暖的效果,那麼它們怎麼辦呢?它們就會尋找一個最適合的“距離”。這個距離利人利己,是審美的,同時也是實用的。如果你在人際交往之中能夠保持這個合理的距離,那麼相信你會達到完美的和諧。
又像大海上有兩艘船相撞,如果是兩艘空船,就相安無事;如果一船有人,一船無人,也無事,因爲沒有爭執的對象;但是如果恰巧兩船都有人,那麼勢必是一場大吵。因爲誰都認爲自己是正確的,是對方不慎撞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如果你想快樂,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變成空船。讓任何“有”到你身邊變成“無”,任何“醜”到你身邊變成“美”。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宰相肚裏好撐船”。當他的胸量大到想大海一樣可以任意行駛時,才可以包容一切,寬宥一切。反之,如果他人稍有不好,我們便不能容忍,就會覺得難受。所以高度決定智慧,奉獻決定人生。
如果我們站在此地,只能看到如此之高度,領略如此之風物;但是如果我們站到屋頂上會怎樣呢?在飛機上看到的會怎樣呢?在太空上看到的又會怎樣呢?在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了。大的智慧需要心靈的高度,在下的,是不能夠知道的。假想你在太空看到的情境,你還會看到你自己嗎?你還會認爲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權衡一切、判斷一切的萬物之靈嗎?恐怕那時你所看到的地球,也只是滄海之一粟吧。
所以,也請大家謹記這樣的思維方式,隨時審問自己的內心:“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在哪裏?要往哪裏去?”不妨常問自己,我是誰?我有多少能力?能做多少事情?我的企業處于怎樣的處境?在這時代中我在哪裏?在家庭中我是什麼角色?在朋友眼中我又是怎樣的形容呢?雖說“我是誰”是佛教禅宗對弟子心靈的啓發,但是我發現,它適用于每一個人:如果你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如果你是孩子,如何長養父母?
如果不清楚自己是誰,那麼你既容易狂妄,也容易自卑,更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來去的路。所以應該常問自己:我是誰?從哪裏來?在哪裏?往哪裏去?
就像今天你坐在這裏聽課,是想要明白一些知識,獲得一些啓示;那麼就不應該心遊在外…
《快樂人生法則叁種:奉獻 使命 心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