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停心觀——用佛的智慧走出人生的逆境▪P2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也能把事情做好嗎?現在有了汽車、火車、飛機等等交通工具,所以合肥、鄭州、沈陽都叫我去講課,本來那些地方我根本可以不用去,就是因爲飛機太方便了,他們就說早上過來晚上還可以趕回去的嘛。現在信息太發達了,美國那邊發生飛機事故了,我們這邊馬上就知道了,其實很多東西跟我們是沒有關系的,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信息以後反而會顧慮得更多了,就不敢去坐飛機了,一去坐就開始誠惶誠恐。哪裏發生交通事故了,你就不敢坐車了,不敢開車了?其實你一直遵守交通規則是不會有問題的。

  不淨觀更多的是講怎麼對待男女兩性的欲望。慧海法師跟你們講,人的漂亮只是一張皮而已,把皮剝開裏面就是血、肉,還有一些很臭的五髒六腑但是我們就愛那張皮。所以聊齋裏面有一個故事叫《畫皮》,那個鬼不管多麼醜陋只要帶上皮就變成了美女。實際上這反映的就是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喜歡“畫皮”?把皮摘掉的了,人就變成了血肉模糊的東西,和鬼差不多。所以,我們要用不淨觀去看待事物。再美的人到時候也要老也要死,過了幾百年幾千年之後就變成了塵土,最後又回歸到自然,從古至今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呢!我們也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個過客,而我們把現在以及眼前的東西看得太重要了。人活著其實過程是最關鍵的。

  什麼叫做人生的智慧?你看待事物的寬度和高度決定你智慧的深度,智慧就是不斷地把生命放大,然後再用縮小法來看待眼前的東西,那就沒有什麼不能面對的。爲什麼說佛教智慧是人世間終極的智慧?因爲佛教看待宇宙的高度遠遠超越于一切,基督教和天主教追求的是上天堂和下地獄,佛教對于地獄和天堂都能放下,能夠不在乎悲和喜,也不在乎上升和下去,而是已經得到究竟和徹底的解脫。正因爲已經超越了天堂和地獄的局限,所以,地藏王菩薩才會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的願力,觀音菩薩才有“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才能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大願。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和事業的管理中能時時刻刻保持這樣的精神去面對傷害你、詛咒你以及以怨報德的那些人的時候,你的力量就無窮大了。

  要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首先要培養大格局、大心量、大境界。不要認爲這裏的“大”是一種生活中的實指,是空間上大的那種“大”。《金剛經》裏面有一句話叫做“無住生心”,所以境界並沒有大和小、有跟無、染和淨、高跟低、是跟非的分別,把這些分別都放下的時候,你那種境界才是最究竟的,是謂大境界。雖然我們講這話的時候很難理解那種高度,但是正是因爲這種高度不可形名,所以才是人間最究竟的智慧,這種智慧要修行的人自己去體會、去觀照。

  二、慈悲觀——同體大悲的究竟智慧

  慈悲觀是觀察一切衆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我們的心很容易對別人生起不信任、不認可、排斥、抵禦的心理。當你心理陽光的時候,對外境就生不起黑暗;當對人不認可的時候就會看見別人不足的一面,那樣的話別人對你笑,你會覺得他假;別人奉承你,你會覺得他有什麼目的,總會用這樣的一種思想去猜測別人。就像小偷看別人也總覺得別人都是小偷一樣。

  前些時間我看到一個故事,一個農民丟了一頭牛,他認定牛肯定是鄰居偷的,然後就觀察他鄰居的舉動,怎麼看都覺得他像是一個偷牛的,過了兩天那頭牛自己跑回來了,然後他怎麼看鄰居都不像是一個偷牛的,這都是我們自己給他人設定的。嗔恨心也是由自己內心設定的,所以看到外在的世界也是一樣充滿嗔恨。這就是佛教裏面講的“萬法唯心”,你的心是什麼樣的概念的時候,展現你面前的就是那個世界。我們爲什麼要修行?就是要把我們不好的一面修成好的,把我們內心當中負面的東西清掃出去。

  所以我們要以慈悲、理解、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去觀照我們的身心,你就會發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不需要去糾正別人,唯一要糾正的是我們自己。觀音菩薩予樂拔苦,這就是對于慈悲最好的解釋,慈就是給予快樂,悲就是幫助別人拔除痛苦;慈是同體,悲是無緣,才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把別人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別人快樂自己就快樂,才有同體大悲,感同身受。我記得範仲淹有一句話叫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一種菩薩的精神。這個人跟我不認識,他遇到了痛苦,我就想盡辦法去幫助他,想想我們誰能做得到?所以,慈悲是需要多大的胸懷和心量啊!甚至要做到別人傷害你,而你不産生怨恨。大家仔細地去想一想爲什麼到現在我們的事業還做不大,一直停步不前,問題出在我們的心量及對事物的包容,正因此也堵住了我們事業前進的路。這不能怪別人,要怪的只有自己。爲什麼我們不能包容對手呢?爲什麼我們不能體察普通職員的心情呢?爲什麼我們不能了解消費者呢?歸根到底,這都是心量的問題。所以,慈悲最好的一個觀法就是觀你們的敵人、觀曾經傷害過你的人、觀讓你痛苦的人等等。我們實在應該站在更高遠的角度去看待眼前發生的事情。

  叁、因緣觀——永不止息的生命輪轉

  因緣觀主要是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空無自性,曆曆分明,從闊達的因果關系角度來對治愚癡。佛教裏面講的愚蠢不等于我們不聰明,其實很多人都很聰明。有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孩子去親戚家做客,親戚拿了一大罐糖讓他盡量抓一把帶回去吃,孩子死活不抓,他媽媽以爲他不好意思沒抓,就自己幫他抓了一把,回去的時候他媽媽問他爲什麼不抓?小孩子就說他自己的手小,沒媽媽抓的多。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媽媽讓他的兒子買東西,這個孩子總是會從裏面偷偷拿出一點錢去買糖吃,有一次他母親實在氣得不行了,給了五分錢讓他打一瓶油回來,他很高興地拿著瓶子,吹著口哨就去了,到了油店就跟老板講給他打一瓶油,老板給他滿滿地打了一瓶,結果他摸摸口袋告訴老板自己沒有帶錢,老板沒辦法只好把油倒回去,他就把五分錢買糖吃了,拿著老板倒掉以後瓶中僅剩的一點油回去了,告訴他媽媽五分錢就只能買這麼多。這些其實都是小聰明。

  其實生活當中這樣小聰明的人很多,而且大多數人都不傻,你在那裏打著小算盤怎麼去坑害別人,其實同時,對方往往是清清楚楚的,可能有的人不想報複你,有些人等著機會報複而已。其實最要觀照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經常幹很多掩耳盜鈴的事情,以爲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去偷鈴別人都聽不見,你們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這一類人按佛教講都是愚蠢之人,要用因緣觀去對治。

  因緣觀讓我們正確地理解這個世間存在的規律:無常的規律、生滅的規律、變化的規律。我們人活著能永遠的跟今天一樣嗎?我們的房子能永遠的新嗎?事物在存在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變化,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一種存在規律。這個地球早晚也是要壞滅的。所以,要用因緣觀去看待這個世間的無常。不要活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裏。

  有一個上海的朋友,她長得很漂亮,有一次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突然高跟鞋的鞋跟掉了,沒辦法正常走路,自己覺得很難堪,以爲別人都在看她,都在取笑她,以爲別人都把她當成怪物,當成瘸子,因此不敢去看旁邊的人,等她鼓起勇氣去看別人的時候,發現沒有人在看她,也沒有人取笑她。後來,她把一雙鞋都脫了,開始赤腳走路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最勇敢的。實際上只有自己在責備自己,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這都是本我的習性。

  大家經常看到電視裏那些發怒的人,一生氣就用腳踢凳子,當他踢得越重的時候,腳就越疼,這就是凳子給他的報複。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我們人都不會這樣去想,大家都看過《水知道答案》吧?你對水贊歎,水都會結出很美麗的結晶體。我們人的身體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水,所以,我們也要每天去贊美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會健康。寺裏的老居士經常跟我講,讓我把被子拿出來曬曬太陽,這樣就不潮了,細菌也沒了,當你再蓋的時候身體也健康了。一切物體都是有能量的,當我們給予它正面的能量,這個能量也會回饋到我們的身上。

  四、念佛觀——澄懷觀道的清淨胸次

  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業障要用念佛觀去對治。我們心中有很多的障礙,當你去恨一個人的時候,心中就有一道牆;當你恐懼一個人的時候,心中也就樹立起一道牆等等。你的牆越多,你的人生就越狹小,那你的路就越走不通,所以要通過念佛號來觀照自己的內心,通過我們內心的力量把這些障礙都解開,佛號是無量功德的具體體現。

  以前很多人跟我講他們睡不著覺,我就教他念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我就是念觀音菩薩,用心去念,念著念著就睡著了。爲什麼我們會睡不著?就是因爲挂礙和焦慮的事情太多了,睡覺的時候想著明天的事情,想著公司的事情等等,考慮的越多就越焦慮,那樣肯定睡不著覺。而實際上,根據科學的研究,你擔憂的事情中,只有百分之八的事情確實需要你去解決,其它的都是你自己無妄的,或者根據過去的某些經驗臆造的事情而已,都是不存在、不會發生的。

  只有把全部的東西都放下的時候,你的身心才能得到清淨。這個過程中,佛號可以幫助你凝神靜氣,獲得正面的能量。

  五、數息觀——呼吸之間的修行法門

  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亂之心。你們剛來的時候,慧文師父就教大家打坐,教大家數呼吸,大家有沒有從中得到受益呢?其實這就是用以收回我們散亂的心。如果覺得自己累了,就把身體放松,做幾個深呼吸,就會發現能量很快地就回來了。很多人的工作都很累,有時候還要加班,還要熬夜,但是有一點大家要記住,你的心千萬不要累了,心不累做起事情就很享受,如果你的心是糾結的、抱怨的,那你就承擔了身體和心靈雙重的累。

  在呼吸之間能夠了悟的問題又很多。佛經裏面有一個故事:有一日,佛陀與弟子一同出遊,因感念生命的無常多變,唯恐弟子們迷昧不知,便出了一道題目問衆弟子說:“你們看人的生命在什麼之間?” “在數日之間,”有一位弟子回答說。 “你尚未了解,”佛說。 “在一頓飯之間,”又有一位弟子說。“你也尚未了解,”佛說。最後有一位弟子說:“人的生命在呼吸間!”佛陀點頭稱道說:“嗯!不錯!你得道了。”並隨及告誡同遊的弟子們說:“衆弟子呀!希望大家都能明白生命短暫、生命無常的道理,趕快精進修持才好。”

  既然生命只在呼吸之間,那麼自然應該珍惜時間,寸陰是競;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有了規劃,就不忙亂。

  以前我開車到某一個地方,總是趕著要在哪個時間內趕到,後來我覺得這種方式是不對的。于是我就改成提前出發,即使路上耽誤了一些時間也沒關系,我一般到達目的地都會提前一小時,我就會看看書,或者在座位上躺著休息一會,等到了時間我再去。只要我們給生活多一點寬度,其實一點都不累。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是這樣的,往往把時間算的很緊,弄的自己很焦急很痛苦,爲什麼不好好規劃自己的時間呢?你在床上多躺一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時間到了,就不多分享了,今天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五停心觀——用佛的智慧走出人生的逆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