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皈五戒”——順應天命的人生觀

  “叁皈五戒”——順應天命的人生觀

  感恩禅第叁十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概說:叁皈五戒是人生的護身符

  叁皈五戒是佛門基本的規矩,但凡想跨入佛門,叁皈五戒就是必修課。我們在禅修的過程當中也要有一定的規矩才能約束身心。佛教裏面的叁個根本思想,是戒、定、慧:有戒才能讓身心安住下來,故說戒生定,身心安住下來的時候就能産生智慧,就是定生慧。戒定慧是每一個修行者的必經之路。正如我們想要健康,但是破壞健康的規律就不能得到健康。所謂健康的規律就是要你按照宇宙的規律去生活,太陽升起就起床,太陽下山就睡覺,肚子餓了就要把飯吃飽,但不能吃得過飽,不該吃的你就不要去吃,該吃的你就要去吃。宇宙是個大周天,人的身體是小周天,人生存在宇宙之中,就要按照四時的節序有規律地生活,這樣,才能夠得享天年。戒律實際上也就是規律,戒是保護慧命的東西。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把戒律當成約束身心、負面的東西來對待,感覺條條框框那麼令人不舒服,約束著我的自在。實際上不是的,戒律從某個角度講恰恰是保護我們的。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很潇灑,車開得飛快,天天到酒吧裏喝得酩酊大醉,認爲那是一種自在的行爲,從來不去想自己透支了多少健康;第二天頭痛起不了床,好幾個禮拜精神都恢複不過來,實際上這就是破壞我們的身心,當你破壞了它,你需要用很多時間才能彌補它。如果你覺得這個東西好吃就大量吃,吃得撐住了,把胃搞壞了,養回來就要好久。人的身體就像一鍋水,生活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燃燒的過程,工作、憂愁、壓力使得身體一直在透支。如果本來一鍋水慢火能燒叁天,但是你不斷加熱可能半天就燒完了。你可能本來能活一百歲,但不斷透支的話也許就只有五十歲了。保護我們的身體所要遵循的規則,實際上就是戒律。很多人認爲信仰佛教就不能吃葷,這個不能幹那個不能幹,今天我就把戒律的基本情況給大家說一說,這些規則恰恰能保護我們,使我們度過更幸福、更健康、更自在的人生。

  我們寺院這幾天什麼車都不敢開出去,因爲前段時間很多開車的師父不遵守交通規則,限速40開60,結果一大堆違章都被拍出來了,一年不到就有60多次違章,這就是我們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後果,長期下去就可能會發生無法想象的交通事故。這告訴我們,不遵守規則就會不自在。你不理會身體發出的信號,困了還熬夜,餓了還不吃飯,醒了還不起床,該運動的時候不去運動,接下來很多負面的東西就會到你身上來,這就是戒律。戒律不是像人家所講的那麼嚴酷,恰恰是遵守規則,保護自己。

  二、叁皈——皈依叁寶的人生信仰

  佛教裏面的叁皈依,是指皈依佛、法、僧叁寶,佛寶指圓成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叁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佛教法如實修行、弘揚佛法、度化衆生的出家沙門。這種皈依的思想給了我們什麼啓示呢?皈依叁寶,既爲我們提供了修行的目標,也提出了修行的理想。拜佛是爲什麼?拜佛是爲了以佛這個形象爲理想來成就自己。古代有句話說見賢思齊,我們也要“見佛思齊”,見到佛要與之看齊,見到佛我們要發願,未來自己也要成佛。釋迦牟尼佛是個覺悟者、智慧者、是世間的聖人,他是一個發現宇宙真理的智者,我們不能說他是萬能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依照他的思想去做人行事,就不會被生活的瑣事所困擾,同時也會讓我們更智慧地活著。法寶是這世上的智慧書,願意皈依法寶的人,是熱愛知識,熱愛思考的智者,做一個生命的智者,這是皈依法寶的意義所在。那爲什麼要皈依僧寶呢?世間忠于佛、法的衲子,能夠將佛與法的智慧傳揚出去,通過慧能禅師,我們知道了“心物不二”。所以皈依僧寶,也即是皈依了前面的兩寶。這叁寶都是統一的。叁皈依從某個角度來講,使我們的生命裏有了一個精神的歸宿以及方向。佛教的思想,說衆生都能成佛,不是我們達不到,而是我們的努力還不夠。衆生皆具如來佛性,我們只要努力去修行、去改變、去提升自己,不久的將來你也可以成佛。

  我們經常看到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其實我們也可以成爲多手的觀音菩薩,也可以成爲人們心目中擁有千般法器的完美者,成爲救苦救難的及時雨。那麼要如何做到呢?我們要在自己的心中種下慈悲的種子,拔除痛苦,幫助他人,放下小我,成就更大的格局。我們每天都依照這樣的思想要求自己,自己也是一尊觀音菩薩,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執行者。觀音菩薩是怎麼來的?他就是依照這種思想來修行的。每一次利益衆生就是種下善的種子,你修觀音菩薩的法門那就是觀音的化身之一,所以我們修行要不斷把這樣的一種思想貫徹到我們的身、心和靈魂當中。身是我們的行動的執行者,心是我們思維的中樞,而靈則是我們內在的潛意識,從裏到外都要透徹。這是一種表裏如一的思想,不能口是心非、兩面叁刀,這樣你會有很多很多事情做不好。人們經常做掩耳盜鈴的事。好像只有天知地知,很多情況下很多人都以爲自己獨樂樂,別人不知道,包括我自己也會如此。所以我們要告訴自己,如果要做到表裏如一,就要及時自我反思,該斷則斷,不能讓思想無節製地走下去。大家記住凡事不要過分自責,但同時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也趕緊要踩刹車。

  佛法就是要以佛陀的思想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爲。佛陀的思想是智慧的思想、光明的思想,他遵循宇宙存在的規律向前推進。我經常跟很多朋友講一句話,我們如果想在使用時間上做到完美,做到心想事成,一定要遵循宇宙的規律。我在去沈陽的飛機上,旁邊坐著一個遼甯電視臺的資深記者,從事記者工作30多年了。他跟我說跟我特別有緣分,在候機室的時候看到我在盤著腿看書,說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認識這位師父,上機的時候居然位置就在我旁邊。我很累了,他不斷地說說說,問問問,我總不能不禮貌地不理人家嘛!我問他是從事什麼職業的?他說是記者,他說他看了很多書,當然也有關于佛法的。後來他跟我說了個他朋友的故事。他有個朋友是A家庭的,信佛。A家庭的女主人跟B家庭的男主人特別要好,但是他們不會破壞彼此的家庭。我問他這段感情能不能見陽光,如果不能那就不是合理的,如果遵守倫常、可以公開的話那是合理的。佛教的思想是光明的正道,如果他的行爲不能在陽光下公布就不算合理,作爲佛教徒就不能有這樣的行爲。佛學的思想和生活狀態應該是陽光的,如果違背,接下來很多事情就會做不下去。在我進入香海禅寺以後,不斷地在自我反思,如果我內在的黑暗面過多,將來香海禅寺我就管理不好,不斷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認爲這個人怎麼怎麼不好。如果別人這樣的話,那我身上的能量就會不斷地下降,人家走到這裏來就不會認可這個平臺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所以我必須要保持陽光的心態和做事的原則,任何念頭在升起時都要問問自己是不是符合光明的正道,如果不是,就立刻打消,不要去做。現在說說我們建設這個平臺是爲什麼呢?我們要利益更多的衆生,讓他們從這裏得到清涼,得到光明和智慧,如果我們不能給他們這些,那麼我們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不建寺院,隨便找個地方都能衣食無憂,但現在我要帶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完成使命,就像觀音菩薩的手去拉別人一樣,這需要我們有光明的思想來支持自己的行爲。

  大家記住,如果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你把你的人生定位成度人的角色、陽光的角色,那麼你做任何事情一定能心想事成、一定能如願,不然的話你會很難做好事情。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人家願意跟你交朋友嗎?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人家願意跟你合作嗎?一個只考慮自己的人,人家願意跟你走在一起嗎?如果你是這樣一個人,你的家庭關系肯定會問題百出,即使對方能忍受,也是有限的,今天貪圖你的錢財、美貌,但總會有難以忍受下去的時候,所以不要把美貌和金錢當賭注,一定要在內心培養智慧、包容、善良和寬宥,這樣我們的路才會走得更長遠,我們所做的事情才會更開闊。

  你們仔細看看身邊的人,當一個人有成就時去觀察他的行爲和思想,他的人格魅力、言談舉止,你會發現,這時他的表現在我們面前都符合宇宙存在的正道。而一個人在失敗之前往往累積了許多負面的能力,當這些能量爆發的時候,他就會一敗塗地。經常在文藝作品中看到複仇的故事,比如一個男人在年輕時占有了一個女子的身體和家庭財産,卻還抛棄了她,那個女子在沈寂許久之後狠狠地報複了男人,使他萬劫不複。這個因不是男人自己種下的嗎?我們當然不主張冤冤相報,但是至少要要求自己不要做出負面的、見不得光的事情,你的事業、生活才能夠久長。我們爲什麼要皈依佛門、學習佛法呢?就是要學習宇宙間的正道,有了正道就不會迷失,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行爲,以佛陀的智慧來引導自己的人生。

  什麼是皈依?依照正道去規範自己的身心,這就是皈依。人們都認爲皈依後就不能幹這幹那,實際上皈依沒有要求,你只要不改變對于正道的信仰這就是皈依。你只要在佛陀面前念叁羯摩所講的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重複叁遍就是皈依。這也是一種皈依,不一定要找師父才是皈依。皈依是心念勝過儀式,是信仰勝過誦禱,是正義勝過喧囂。

  佛是我們皈依的主體,那麼法是什麼?法是心法勝過物法,要你通過學習與反思,照見自性。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規則和方向,我們遵循這種規則去運作就能了解事物、成就事業。就像寒來暑往、秋收東藏,這是自然的一種規則。人都有生老病死,宇宙都有生住異滅,我們把這種規則叫做法。皈依法,就是要認識宇宙的規則,遵循這種規矩,順天而行。以前講,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挖山填湖,違背了自然的規律,…

《“叁皈五戒”——順應天命的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修行“五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