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顺应天命的人生观
感恩禅第三十期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概说:三皈五戒是人生的护身符
三皈五戒是佛门基本的规矩,但凡想跨入佛门,三皈五戒就是必修课。我们在禅修的过程当中也要有一定的规矩才能约束身心。佛教里面的三个根本思想,是戒、定、慧:有戒才能让身心安住下来,故说戒生定,身心安住下来的时候就能产生智慧,就是定生慧。戒定慧是每一个修行者的必经之路。正如我们想要健康,但是破坏健康的规律就不能得到健康。所谓健康的规律就是要你按照宇宙的规律去生活,太阳升起就起床,太阳下山就睡觉,肚子饿了就要把饭吃饱,但不能吃得过饱,不该吃的你就不要去吃,该吃的你就要去吃。宇宙是个大周天,人的身体是小周天,人生存在宇宙之中,就要按照四时的节序有规律地生活,这样,才能够得享天年。戒律实际上也就是规律,戒是保护慧命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戒律当成约束身心、负面的东西来对待,感觉条条框框那么令人不舒服,约束着我的自在。实际上不是的,戒律从某个角度讲恰恰是保护我们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很潇洒,车开得飞快,天天到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认为那是一种自在的行为,从来不去想自己透支了多少健康;第二天头痛起不了床,好几个礼拜精神都恢复不过来,实际上这就是破坏我们的身心,当你破坏了它,你需要用很多时间才能弥补它。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好吃就大量吃,吃得撑住了,把胃搞坏了,养回来就要好久。人的身体就像一锅水,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燃烧的过程,工作、忧愁、压力使得身体一直在透支。如果本来一锅水慢火能烧三天,但是你不断加热可能半天就烧完了。你可能本来能活一百岁,但不断透支的话也许就只有五十岁了。保护我们的身体所要遵循的规则,实际上就是戒律。很多人认为信仰佛教就不能吃荤,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今天我就把戒律的基本情况给大家说一说,这些规则恰恰能保护我们,使我们度过更幸福、更健康、更自在的人生。
我们寺院这几天什么车都不敢开出去,因为前段时间很多开车的师父不遵守交通规则,限速40开60,结果一大堆违章都被拍出来了,一年不到就有60多次违章,这就是我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后果,长期下去就可能会发生无法想象的交通事故。这告诉我们,不遵守规则就会不自在。你不理会身体发出的信号,困了还熬夜,饿了还不吃饭,醒了还不起床,该运动的时候不去运动,接下来很多负面的东西就会到你身上来,这就是戒律。戒律不是像人家所讲的那么严酷,恰恰是遵守规则,保护自己。
二、三皈——皈依三宝的人生信仰
佛教里面的三皈依,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这种皈依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皈依三宝,既为我们提供了修行的目标,也提出了修行的理想。拜佛是为什么?拜佛是为了以佛这个形象为理想来成就自己。古代有句话说见贤思齐,我们也要“见佛思齐”,见到佛要与之看齐,见到佛我们要发愿,未来自己也要成佛。释迦牟尼佛是个觉悟者、智慧者、是世间的圣人,他是一个发现宇宙真理的智者,我们不能说他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依照他的思想去做人行事,就不会被生活的琐事所困扰,同时也会让我们更智慧地活着。法宝是这世上的智慧书,愿意皈依法宝的人,是热爱知识,热爱思考的智者,做一个生命的智者,这是皈依法宝的意义所在。那为什么要皈依僧宝呢?世间忠于佛、法的衲子,能够将佛与法的智慧传扬出去,通过慧能禅师,我们知道了“心物不二”。所以皈依僧宝,也即是皈依了前面的两宝。这三宝都是统一的。三皈依从某个角度来讲,使我们的生命里有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以及方向。佛教的思想,说众生都能成佛,不是我们达不到,而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众生皆具如来佛性,我们只要努力去修行、去改变、去提升自己,不久的将来你也可以成佛。
我们经常看到观音菩萨千手千眼,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多手的观音菩萨,也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拥有千般法器的完美者,成为救苦救难的及时雨。那么要如何做到呢?我们要在自己的心中种下慈悲的种子,拔除痛苦,帮助他人,放下小我,成就更大的格局。我们每天都依照这样的思想要求自己,自己也是一尊观音菩萨,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执行者。观音菩萨是怎么来的?他就是依照这种思想来修行的。每一次利益众生就是种下善的种子,你修观音菩萨的法门那就是观音的化身之一,所以我们修行要不断把这样的一种思想贯彻到我们的身、心和灵魂当中。身是我们的行动的执行者,心是我们思维的中枢,而灵则是我们内在的潜意识,从里到外都要透彻。这是一种表里如一的思想,不能口是心非、两面三刀,这样你会有很多很多事情做不好。人们经常做掩耳盗铃的事。好像只有天知地知,很多情况下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独乐乐,别人不知道,包括我自己也会如此。所以我们要告诉自己,如果要做到表里如一,就要及时自我反思,该断则断,不能让思想无节制地走下去。大家记住凡事不要过分自责,但同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也赶紧要踩刹车。
佛法就是要以佛陀的思想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佛陀的思想是智慧的思想、光明的思想,他遵循宇宙存在的规律向前推进。我经常跟很多朋友讲一句话,我们如果想在使用时间上做到完美,做到心想事成,一定要遵循宇宙的规律。我在去沈阳的飞机上,旁边坐着一个辽宁电视台的资深记者,从事记者工作30多年了。他跟我说跟我特别有缘分,在候机室的时候看到我在盘着腿看书,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认识这位师父,上机的时候居然位置就在我旁边。我很累了,他不断地说说说,问问问,我总不能不礼貌地不理人家嘛!我问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说是记者,他说他看了很多书,当然也有关于佛法的。后来他跟我说了个他朋友的故事。他有个朋友是A家庭的,信佛。A家庭的女主人跟B家庭的男主人特别要好,但是他们不会破坏彼此的家庭。我问他这段感情能不能见阳光,如果不能那就不是合理的,如果遵守伦常、可以公开的话那是合理的。佛教的思想是光明的正道,如果他的行为不能在阳光下公布就不算合理,作为佛教徒就不能有这样的行为。佛学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应该是阳光的,如果违背,接下来很多事情就会做不下去。在我进入香海禅寺以后,不断地在自我反思,如果我内在的黑暗面过多,将来香海禅寺我就管理不好,不断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认为这个人怎么怎么不好。如果别人这样的话,那我身上的能量就会不断地下降,人家走到这里来就不会认可这个平台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所以我必须要保持阳光的心态和做事的原则,任何念头在升起时都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符合光明的正道,如果不是,就立刻打消,不要去做。现在说说我们建设这个平台是为什么呢?我们要利益更多的众生,让他们从这里得到清凉,得到光明和智慧,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们这些,那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不建寺院,随便找个地方都能衣食无忧,但现在我要带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完成使命,就像观音菩萨的手去拉别人一样,这需要我们有光明的思想来支持自己的行为。
大家记住,如果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你把你的人生定位成度人的角色、阳光的角色,那么你做任何事情一定能心想事成、一定能如愿,不然的话你会很难做好事情。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人家愿意跟你交朋友吗?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人家愿意跟你合作吗?一个只考虑自己的人,人家愿意跟你走在一起吗?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你的家庭关系肯定会问题百出,即使对方能忍受,也是有限的,今天贪图你的钱财、美貌,但总会有难以忍受下去的时候,所以不要把美貌和金钱当赌注,一定要在内心培养智慧、包容、善良和宽宥,这样我们的路才会走得更长远,我们所做的事情才会更开阔。
你们仔细看看身边的人,当一个人有成就时去观察他的行为和思想,他的人格魅力、言谈举止,你会发现,这时他的表现在我们面前都符合宇宙存在的正道。而一个人在失败之前往往累积了许多负面的能力,当这些能量爆发的时候,他就会一败涂地。经常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复仇的故事,比如一个男人在年轻时占有了一个女子的身体和家庭财产,却还抛弃了她,那个女子在沉寂许久之后狠狠地报复了男人,使他万劫不复。这个因不是男人自己种下的吗?我们当然不主张冤冤相报,但是至少要要求自己不要做出负面的、见不得光的事情,你的事业、生活才能够久长。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门、学习佛法呢?就是要学习宇宙间的正道,有了正道就不会迷失,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佛陀的智慧来引导自己的人生。
什么是皈依?依照正道去规范自己的身心,这就是皈依。人们都认为皈依后就不能干这干那,实际上皈依没有要求,你只要不改变对于正道的信仰这就是皈依。你只要在佛陀面前念三羯摩所讲的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重复三遍就是皈依。这也是一种皈依,不一定要找师父才是皈依。皈依是心念胜过仪式,是信仰胜过诵祷,是正义胜过喧嚣。
佛是我们皈依的主体,那么法是什么?法是心法胜过物法,要你通过学习与反思,照见自性。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和方向,我们遵循这种规则去运作就能了解事物、成就事业。就像寒来暑往、秋收东藏,这是自然的一种规则。人都有生老病死,宇宙都有生住异灭,我们把这种规则叫做法。皈依法,就是要认识宇宙的规则,遵循这种规矩,顺天而行。以前讲,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挖山填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三皈五戒”——顺应天命的人生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