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五眼”
——感恩禅二十九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昨天偶然聊起格局的問題,我發現人來到世間上好像冥冥當中是有“業感”的。在這裏,我先來簡單地說說什麼是 “業感”。“業感”,詞源來自于玄奘法師譯經用語。梁啓超先生在《佛陀時代與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書中指出,“業”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地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爲將來活動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運。從他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推知,“業感”是衆生對自己日夜造作的感知,這種感知從過去而來,主宰著當下;又推進當下的作爲,直到未來。業力不會因爲色身的消失而消失,它會以其它的形式進入下一個輪回,這就是“業力不滅”說。
因爲“業感”的存在,所以人活著不會是無所依待的,會有一定的局限。也可以理解爲,原有的命運把我們的思維羁絆在某個層面裏,我們越是想掙紮和超脫就越是莫名其妙地被框住。所以我們有很多的思維和心結打不開,在人生中就會碰到很多困擾。如果要在自己現有的人生狀態裏達成更開闊的一種境界,就要挑戰自己內在的局限和不足。只有打破你過去的“業感”,才能夠在當下有所突破。
所以佛教裏面講到了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們今天就圍繞這五眼來談一談凡夫和菩薩的不同。共同思考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打破過去的“業”所畫的“地牢”。
一、 肉眼——浸淫于似假非真的表象世界之眼
什麼叫肉眼?就是經由父母所生的肉身之眼,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俗眼。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明不見暗。它所能夠見到的東西實在是很少,而且很多時候都不是真實的。比如把筷子插在杯子裏,你看著是彎曲的,其實是直的;又比如一顆在宇宙中寂滅了幾千萬年的星,機緣巧合,竟然爲你所見。完全用用肉眼觀察的人,完全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就形成了“我執”。認爲見到的,就是絕對的真;不曾了解的,就是絕對的假,這是一種狹窄的視界。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物體,是依靠光才能看見的。就好像蝙蝠靠聲波來認識世界,按照它的感覺,世界沒有五色五味,一切都是聲波而已。而我們的肉眼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物體通過光反射到眼球的。
以前我做過一個儀器測試,一個儀器拍出來有五種肌肉顔色,哪塊肌肉疲勞過度,它就是深紅色。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也就相當于這種狀態,我們人對世間的認識只是一個有色的大致輪廓而已,實在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凡人對世間的認識就像是佛教故事“盲人摸象”一樣,總以爲所看到的局部就是整體,又把這種整體用局部去加以描述,所以我們的認識就有那麼多局限和不足,也就産生很多很多的困擾。
肉眼看到的只是物質的表象,人所看到的有限,相信的也就有限,因此就否定了很多我們的肉眼所看不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種種。用哈伯望遠鏡可以看到的影像是四萬億光年之外的東西,通過它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的是四萬億年之後的天體。時空同時存在,當它們被無限放遠時,無數的奇迹就會産生,很可惜,我們的肉眼都看不到,于是很多人的心靈只能夠拘泥于單一的時空所發生的單一事件而已。
所以,佛學的思想告訴我們肉眼所認識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比如科學分析說,我們身體的60%是水,其它也就是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等而已。你把這些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就是一灘汙水而已,我們爲什麼還老是感覺自己很漂亮很可愛呢?我們所見到的、所知道的實在是事物的淺表,那麼久不要用有限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無限的世界。
我們通過眼睛看到人的外表,通過高科技或者X光看到人的骨骼和血脈。這就是我們的身體啊,那麼我們爲什麼害怕死掉,害怕變回原來的樣子,害怕變成一灘汙水呢?實際上,我們本來就只是一具會移動的死屍而已。你們每天都揣著一個骷髅到處跑,卻又害怕骷髅,這又是爲什麼呢?
禅修就要求我們智慧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去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爲什麼我們每天都會生出煩惱,感到惶恐不安呢?就是因爲我們對自身的存在産生了各種擔憂,而擔憂又生出恐懼來。有一個偈子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遠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因爲人愛著自己的肉身,愛著許多世間的東西,害怕失去,因此感到憂慮與驚怖。人生下來就向死亡邁近,現在年輕的你體會不到老態龍鍾的感覺,現在身強體壯的你感覺不到生命最後刹那垂死掙紮的過程。既然未來的大勢的注定的,也是現在所不可體會的,那麼爲什麼還要害怕那麼多,擔心那麼多呢?生的一刹那就知道會有死,得到的時候就知道會失去,這都是不可違背的規律。現在很多人碰到一點點問題就不知道明天的日子該怎麼過了。如果破産了,遇到大病了,最親最愛的人突然消失了,碰到這些事情就更沒辦法,感覺人生真的無法度過了。所以佛教就與你講“叁世因果”, 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如果能夠相信萬事萬物的因果輪回,那麼怎麼會因爲這一生的困厄而感到沮喪,又怎麼會因爲一時的所得而沾沾自喜呢?人往往只看著眼前所發生的事情,只想著要擁有快樂的生活,所以無法面對發生的困惑和苦惱。當你的格局被困在這個一定要得到、一定要快活的時刻,你就沒有別的工夫來參讀因果了。不參讀因果,怎麼能開闊自己的心胸,坦然地面對一切呢?
什麼叫學佛?學佛就是讓我們從肉眼深入到天眼,看透宇宙中生滅、無常的本質。當你看透它,事物一切存在的規則就如幻如化,掌握這種規則你就能順著這種規則去生活。因此佛學不是消極的,而是最深奧的成功學。國外一些所謂的成功學,其實都離不開佛學的營養。你如果不能從事物的本質去掌握它的規律,就不知道要怎樣順著它的方向去展現自己,超越它並駕馭它。如果總希望自己心想事成,但自己又不認識自己,那只能百戰百怠而已。今天能在這裏聽聞佛法就是無量劫(注:“無量劫”,意即計數不僅的時空)以來得到的成果。我們把視野打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或許你就不會迷茫,能透徹地通過事物的表象去認識他的本質。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要學會超越自己的肉眼。
二、天眼——澄懷觀心、證見未來的天趣之眼
第二是天眼。天眼,也就是天趣之眼。以此清淨之眼,可觀一切前後、遠近、真僞,能夠參悟生死的規律,使人能夠安住于當下之眼。天眼讓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事物存在的本質。現在能夠通過儀器看到許多的東西,比如通過X光能看到心髒的跳動,血液的流動,通過望遠鏡能看到四百萬億光年以外發生的事情,通過電話能知道美國那裏發生的事情,實際上這都是天眼的一種表現。如果在釋迦牟尼佛那個年代就有這些,很多人會覺得他在胡說八道。所以我們不要武斷、只用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去判斷事物。當我們能夠認識事物的生滅、變化的時候,就不會被他的外表所困擾。比如今天你看到某先生長得很帥,但如果用天眼一照,骨骼、經絡、血液一切都展現在你的面前,那麼還有什麼美醜之分呢?佛教的修行要求我們用天眼去觀照我們身邊的事物,用天眼去觀照內在的身體。
前兩天,有個美院的學生跟我講,第一周去美院上課讓他們解剖死人,是個老頭子,皮膚感覺就跟菜市場買來的鴨子沒什麼兩樣。你們想想看,人死了皮膚跟市場裏買來的鴨子的皮膚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爲什麼一聞到鴨肉就感覺好香、好好吃,那你們爲什麼就不對死人流口水呢?因爲我們的眼睛對事物的判斷會産生錯覺,只能夠看見事物存在的表象,而不能夠洞見本質。天眼能透視事物內在的本質。人活著實際上是一個過程,我們的存在就是身體的代謝,延續著生命存在的過程。但是人們總是希望身體是永恒的,不能從內心真正接受自己有一天會死掉,就是這種錯誤的認識才會爲身體造下很多的業。人家說你是笨蛋,你就怒火中燒。爲什麼人家所講的話你會被他所左右呢?心裏産生的作用怎麼會那麼強呢?因爲我們執著于這個身體是我們的,想要永遠地守著它,不讓它受到任何的貶低和幹擾。但是我們很少去從另外一種深度,從物質的生滅去看待這個問題。現在或許感覺不到我是一具骷髅,也感覺不到我是一灘汙水。我們現在無法想象,也不敢去想,但事實就是隨著身體壞滅的到來,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去年去看一個我認識的朋友,原來他長得很帥氣很精神,我去看他的時候是他躺在醫院的最後一個星期,他正在睡覺,那紅潤的臉變得蒼白,他的嘴、鼻子、耳朵全部流著濃濃的血。人快要死的時候特,特別是得癌症的人,好像是自己身上的皮和肉一寸一寸被人家扒光的感覺。你們可以閉起眼睛去想象一下。現在一只螞蟻咬你一口你都哇哇叫,何況是從內到外的痛苦呢?當一個人沒有福報的時候,你的業障都會聚攏在你身上,所有負面的困擾都會回到你身上來。所以在我們有生之年就要培養我們生後的福德。一個人如果各個方面都能心想事成、社交和諧,這都是他福德的表現。一個內心很極端的人誰都不願意跟他來往,自私自利的人誰都不願意跟他合作,脾氣很壞的人誰都不願意跟他做朋友,這些表現在外面的其實都是福德的欠缺。通過禅修去自我觀照,去提高生命的本質,讓我們在人生有限的過程裏不斷去反思和提升生命的品質。這種品質不是說想到就能提升的,而是姚靠每天不斷地自我反思,才能得到升華。要像鏡子一樣觀照自己,當心沈澱下來的時候要時時想到我的情緒、我的身體、我跟每個人交往的狀態,反思自己是不是每天都能把事情做好。這樣,就會發現你的人生很精彩,有了第一步,第二步才會跟上去。我們的想法多如牛毛,卻一步也沒有邁出去,到頭來還是什麼都沒有做到。你産生了好的念頭,就一定…
《修行“五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