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去做,在做的時候不斷自我調整,當你的人生格局打開到一定寬度的時候,你就會有辦法跨過種種門檻,總會用智慧戰勝你的障礙。
在你們面前是我們的大雄寶殿,我當時只有30萬,背後還欠了300多萬,我極力地勸工頭老板先建起來。水啊石頭啊沙子啊我都會找供應商去講,結果一年就建好了。現在雖然我身邊朋友的錢還沒有還完,但是大殿已經在我們的堅持下建成了。你所做的事情是好事就會有許多人幫你,反之亦然。這就是佛學最基本的規律,當你爲衆生考慮的時候,衆生都是你的後盾,你會發現你前面的道路太開闊了。但我們人最難跨過的一點是什麼呢?這就是一切以“我”爲出發點的格局,只考慮一己得失的格局。我們當時建香海禅寺的時候就想到了未來的理念、定位,要在佛教中做一個傑出的樣板並不稀奇,但如果要在宗教界中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引導衆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站在人類宗教的體系就還不是最高的高度,更應該在宇宙的時空概念中去考慮我們存在的價值。我們現在要不斷地從打破自我的局限去思考更多的問題。
你是企業掌舵人就要比企業中的一般職工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去思考問題,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學而思”,從思中得到人生的智慧。思考可以打開無量的智慧,如果能夠沒有遮擋地、自由地去遐想,然後用行動去體證它,你就會發現沒什麼事情做不成。很多身邊的朋友說現在金融危機生意難做,其實是你自己把自己框起來了,別人幫不了你,人沒有打破現有格局就會被現實所困擾。
奧巴馬的一個經濟顧問跟他說,美國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造就一個偉大的總統,一個有能力的總統不會在危險中找不到自己。所以作爲一個年輕人,一定不要只計較眼前的利益和得失,而要把自己的思想無限量地放大。當我們的境界不斷打開的時候,展現在你面前的世界就會讓你毫無堵塞地去遨遊,只要你想做,一定可以按照你的夢想去實現。
我經常跟慧海法師講,香海就是個平臺,所有人都能在這裏展現自己。我發現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私利,當利益和得失作祟的時候你就很難成功。世間有那麼多的事情,而我們精力有限,沒辦法什麼都做好,沒辦法什麼事都親力親爲,特別是你要實現你所謂的理想的時候,就一定要選擇信任的人,把權下放給他。當然,也還是要設立一個機製,有監督的職能。當然我們寺院不一樣,我們做公益就沒有你的我的他的,一起做事情就特別地開心,就沒有是非、我執和名聞利養的爭奪,更沒有私利的沖突和矛盾。這就需要把我們內心深處的我執不斷地打破。你能打破就能超脫,就能成爲一個全新的自我。所以修行是什麼,也就是與原始的自我進行鬥爭,把依附于色身的名聞利養給參破,在你參悟到規律的時候,就自然能夠預見一些東西。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生住異滅的規律,當你洞見了因果,也就自然能夠在現象發生之前預知它的走向。這就是天眼的預見功能,當你所修的天眼的能量越強,所能見到的未來也越遠,所預知的也越精確。這才是智慧的眼。
當我們碰到內在情緒作祟的時候就要用禅去觀照它、克服它,一個有大成就的人不會被自己的一時的私利所困擾,反而會不斷在這種基礎上自我超越。如果有什麼使你不開心,那麼就要去觀照那個令你不開心的念頭,從更加高遠的角度思考它,自然就能夠參破。爲什麼我聽到了好的理念卻不能夠實踐它?因爲人有惰性,總想著明天再去做。可是“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你不能在當下就付諸行動,那麼那個美好的明天使永遠都不會來的,它將永遠存在于你的幻想之中,在升起的那一刻同時寂滅。
所以剛才講到天眼所見的世界,就是事物展現其本質,證見因果,證見過去、現在、未來,不受明暗、有無所限製的世界。什麼都想著我執、我見的人,只是用自己的肉眼在生活,這樣的人很難有大成就,即使碰到一點點事情都很難跨越鼠目寸光的人,怎麼會有福報呢?
你們來到寺院接受中國最智慧的思想,這個智慧要靠你們自己體證它。不去體證就永遠不可能知道。要把你所得到的觀念變成習慣,這樣才能影響你、改變你。
叁、慧眼——羅漢所證的逍遙之眼
第叁講慧眼,慧眼是羅漢所得的慧眼,羅漢解脫時對世間萬物認識的深度超越了天眼,但是他所看到的事物又和菩薩看到的事物不同。羅漢看到的世間是魔障,所以想方設法要用最快的速度解脫出來。他能夠見到十二因緣、生死輪回的征象,知道世界原初的醜惡,因此勸人打開慧眼,迅速離開。慧眼想要證得逍遙,但是這是基于羅漢遍曆世間的苦痛掙紮,先入世,而後教人趕快出世,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的。比如說有個房子著火了,很多人都在那裏亂叫,有些人就想辦法逃命,有些人已經跑出來了,有些人卻跑進來救人。這個世界就是叁界火宅,菩薩是回來度化我們的人,而羅漢就是已經跑出火宅的人。
佛教講我們來到世界就有八種痛苦,四種痛苦每個人都離不開,還有四種痛苦有感情的人都有。它們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前面的生老病死就不說了。愛別離,是指相親相愛的人要分開了所要忍受的痛苦。正好像古詩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怨憎會,是指我們和冤家、仇人沒辦法避開,每每要見面的苦。比如一對夫妻,婚姻生活美滿、恩愛,過後吵架鬧翻了,但是爲了兒女,夫妻之緣難斷,必須天天見面,這就是怨憎會苦。求不得,是指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事物,每每與你擦肩,不能得到而感到的痛苦。所追求的太多,太難,就會感到“高,高處苦;低,低處苦。”五陰熾盛是什麼呢?是我們認識到世界的無常變化和痛苦,身體的變化無常等等所感到的痛苦。我們執著于色受想行識,不能解脫,而感到十分痛苦。
所以慧眼就是要經曆這些以後,透徹地了解這個世間的狀態,乃至超越于生死輪回之外。
四、法眼——菩薩所具的普度衆生之眼
法眼爲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具,能見萬法的本性——法性,絕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具有法術之士就是具有法眼。我們說要放下我執,達到“無我”的胸次;而無我分兩種,即人無我和法無我。證人無我、離人我執,就是羅漢;證法無我,離法我執,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羅漢離人我執,得慧眼,出叁界;菩薩更進一步,離法我執,證法身、得法眼、雖住叁界,卻不爲生死所困,稱爲法身大士。菩薩得到的是法眼,明明認識到痛苦就是因爲悲憫之心還是回到世間渡衆生。他知道這個世間的惡,但不忍心自己離開惡,相反,還是要進入火宅,把在水深火熱中的衆生解救出來才好。所以,慧眼照見的是無小我,而法眼照見的是真正的無我。羅漢更注重的是自我的修爲,而菩薩則要普渡衆生。
有法眼者,遠離執著。說是,一切都是,也可說,一切都不是。有執著者,一切都不是;無執著者,一切都是。具足法眼的菩薩,稱爲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想像。
想要到法眼的胸次,誠然非常困難。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盡量地放下自我,打開心量,去幫助更多不相識的人,這不也是一種修爲嗎?
修行依靠積累。今天,你在路上看見一條將要幹渴而死的魚,把它放回水裏,這是修爲;明天,你看見一個精神異常的老太太在深夜裏找東西吃,給了她東西吃,這也是修爲。心存小我的人,幫助別人靠的是同理心,也就是想到了我前世會不會也是那條魚,我以後會不會變成那個老太太呢?因而才去積德行善。這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有一天,能夠連這樣的小我也忘記,幫助別人就是純粹的幫助,心裏不懷任何的念想,那麼距離法眼的高度也並不遠了吧!
怎麼分辨心中還有沒有小我呢?假設你自己是許仙,你有一天救了一條白蛇,如果你想著它會來報恩,或者想著自己前世可能也會受到欺負,那小我就還沒有放下;但如果你救它,純粹就是爲了度它,那麼就真的是達到了“無我”了。
五、佛眼——齊同萬物的圓滿之眼
最後一個是佛眼。天臺宗認爲,佛眼是前四眼的果位,須經過前四眼,才能夠達到佛眼。佛眼具足前面四種眼的所有功能,它是智慧的全體,也就是大圓鏡智的本身,又稱爲大圓覺,也稱爲無上菩提。佛眼沒有時間、空間、是非、我執,一切平等,一切圓滿。所以,如果從佛眼看出,這五眼應當也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這不是因爲無知,而是因爲到了無尚智慧的程度。這和道家的“齊物論”有內在的相似之處。到了佛眼的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萬物自然而回歸自然。
世人之看到分別,看到物我的不同,這時就有所執著,有執著就有局限,有局限就被困擾。如果我們想在這個世間能得到絕對的超越,就要修煉內心的格局,高瞻遠矚地去認識生命,認識一切的一切,在沒有這個高度你就不受局限的困擾了。最關鍵一點還是要從自我設定的框架裏面解脫出來。如果把“我”定位成一個出家人,我就會用出家人的眼光去審評身邊的事情;我是男人我就用男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是浙江人就以浙江的思維去審視。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把自己設定在一個狹隘的框裏面。
要打破一切格局,這種境界很難用言語表達,你要去體證才能有自己的認知,人生讓你苦惱、讓你惶惶,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怎麼來的?都是因爲我們自己的內心把格局定死,招來了煩惱。什麼是幸福呢?就是把綁在我們身上所有的繩索都解掉。當我們的內心真正做到了無挂礙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快樂無窮。
要記住感恩每個當下,感激每次得到,感謝每一個走到你身邊的人,珍惜、呵護、理解、包容他,這個世界只要有感恩,你就會發現活在甜蜜裏,如果只有抱怨,你就會發現所有負面的東西都來打擊你。我們要感激每個成就你的人,就要感激每個給你挫折的人;感激每個推動你的…
《修行“五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