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職場女性如何正確運用佛教的智慧

  職場女性如何正確運用佛教的智慧

  賢崇講于 嘉興愛心俱樂部 楊柳整理

  今天在座各位都是都市職業女性。職場如戰場,相信各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身心方面的困惑與壓力。今天我先教大家打坐,大家的手機盡量都改成靜音。首先,請大家把眼睛閉上,雙腿盤起,盤不了的把腿放下,交叉即可。再將雙手放在交叉的雙腿上,如我所做的一樣。

  現在進入禅修時間,請大家把散亂的心收回來,全身放松,斷除妄想,把束縛在身上的所有壓力都卸下來,這樣才會讓你的身體感到舒服。然後你的心靈也會感到舒服,把我們對工作、對家庭、對外在一切東西的挂礙都卸下來。放下!再放下!徹底地放下!直到心無旁骛、心無挂礙。身體坐直,頭身一條直線。

  每天堅持打坐十分鍾,就不用吃藥了。文天祥在《遣興》詩之二中曾說:“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斂便神仙。”可見打坐的妙處便在一個“空”字。這個“空”的心境可以使得英雄收斂殺氣,甯心修行,親證無爲。曆史上還有關于打坐的神奇傳說,根據楊暹《西遊記·诏餞西行》的記載:“京師大旱,結壇場祈雨。玄奘打坐片時,大雨叁日。”

  其實,打坐要求的就是一種心境。生命的長短,取決于我們的呼吸,呼吸沒有訓練好,身上毛病會很多。打坐是把原來急躁的心舒緩下來,這種呼吸的訓練能夠促進身體良性的改善。呼吸急促、短,生命就短。有些動物可以幾百年,呼吸一下停頓一下,動作很慢,比如烏龜就很長壽。所以想要身體健康,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身體不一定要慢下來,但心一定要緩慢。給自己一個舒緩心情的時間,坐下來,做幾次深呼吸,原來的狀態會産生變化。

   職場女性,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如何保持平和的心境去應對各種各樣的事情,用佛教思想來看待生活及事業呢?簡單和大家做一個分享。大家能來到寺院,能走入這樣一個場所,說明都想來到這裏得到一些東西或者改變一些思維,體驗一種境界。說明大家本來也就是生活的有心人。

  一、“智慧”概說

  智慧是什麼?《心經》譯作般若,般若不是一種特定的智慧,而是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是世間最普遍的、最究竟的智慧。故用音譯,稱“般若”,也就是要我們超越世間的高度,去看待萬事萬物的變化與發展。很多人只會追求一己的權力、地位、金錢,認爲這些事才是現世中最重要的東西。實際上,這樣的追求是十分狹隘的。昨天有幾個人在我辦公室跟我聊天,他說要在公司成爲最優秀的人,我告訴他欲得其中,必求其上。要成爲公司最優秀的人,就要站在行業的高度去看待公司;如果要在這個行業裏做到最優秀,就要站在國家的高度去看待你的行業,清楚地了解國家的政策以及這個行業在國內的定位;要做全國第一就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要做到世界第一要站在宇宙的高度去看待。也就是說,你一定要了解到比你自己所追求的更加高遠的領域,理解到許多他者的訴求,你才有可能達成自己小小的願望。佛教的思想爲什麼是人類最終級的智慧?因爲它所講的每一件事情都超出世間的認識,所以很多人看到佛法都覺得很玄乎,是因爲沒有一個梯子跟它連接起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情,要有超越凡俗的思想境界,才能明白你現在處于這個社會的那個位置。這就要求了解佛教緣起性空的思想,否則我們就不知道人存在的規律,不明白身邊事物的發展過程,也就很難把事情做好。佛教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生、住、異、滅,存在的東西都要經過這四個過程,無一例外。所謂“生住異滅”是法之四相:生,又作生相,即有爲法從未來位生至現在位。住,又作住相,即有爲法安住于現在位。異,又作異相,即有爲法于現在位變異、衰損。滅,又作滅相,即有爲法從現在位滅轉至過去位。

  二、智慧是突破我執

  每個人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得失。我跟別人講的最多的就是當個一個人內心有知見、貪執、挂礙的時候,身心就會被各種各樣的繩子綁住,就沒辦法放開手腳,不能用更高遠的思維去經營你的人生,很多事情就會做不好。所以要破我執、我見、我貪、我慢,從事物存在的規律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每一件事情。

  人存在于世間,從自身角度看,是看不清楚的,不知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容易迷失了自我。如果能夠站在超越自我的角度,才最終有可能有所小成。如果你所屬的行業能跟著這個世間運轉,能推動世界的某一部分良性運轉的時候,你和你所從事的行業就非常地有意義。有些人之所以能成爲世界名人,是因爲他所做的是普澤萬物的事情。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受到那麼多人的喜歡和敬仰?因爲他所感念的是衆生的痛苦與歡樂。當我們把原初主客二元對立的“自我”修行成爲“真我”時,就不至于把我與他人對立起來,把此一事物與彼一事物對立起來,也就能夠達到“心物不二”的境界,做到“無心”、“無念”了。我所說的“無心”、“無念”絕不是悲觀郁悒的,卻實在還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只不過由于心境開闊了,你就不會再去計較一些本來就是微末的東西,不會再因爲一己的名利而與人爭執了。這時候的心是非實體的,因而是廣闊的,“我”與“衆生”無二,所以普度衆生與自我的修行實際上也就是同一件事情了。許多偉人先哲,他具有這樣的胸次,所以他容易成功。孔子視富貴如浮雲,莊子甯可老死于荒野而不求位于廟堂,他們的內心飽滿,參透了“真我”的意義。

  學會自我超越,不要使自己被困在某處走不出來。佛教的思想就是超越世間普通人的意識界,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好人要度,壞人也要度,這就是佛教的慈悲。毛主席就具有這樣的境界,因爲說出“爲人民服務”的人,他的心中必有大我。“爲人民服務”就是要不斷利于別人,這其實跟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你認爲自己存在的使命就是爲每一個人服務的,你想不成功都難。當你把別人所有的夢想都實現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夢想也就實現了,這才是水到渠成的智慧。在乎自己得到多少的,那是小聰明,不是智慧。如果我們做每件事都想著自己得到多少利益,你的腳步就邁不開,格局就打不開,就不能用高遠的境界去經營自己的人生。所以要學會把心打開,打開一米有一米的寬度,打開一丈就有一丈的高度,給你多大的平臺你就能成就多輝煌的人生,這都是由自己的心量決定的。自我設定就等于是自我局限,自己應當適時反思,在我內心當中還有多少私欲在作祟。當你以一輛名車、一座豪宅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時,即使你最終得到了這些物質,你的內心也不會得到滿足,不能夠“住下”,越是不能“住下”,就越是不安,越是想要變化,也就是“異”,殊不知這個變化的下一步也就是必然的“滅”了。因爲不具有大胸次的人,他是不具有“住下”的能力的,他生不知爲何而活,死不知何路可歸,最後只能淪爲外物的奴隸,在尋找小我的同時迷失了自我,這是非常可怕的。

  佛教講布施,是要做到叁輪體空的。什麼是叁輪體空?也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施者不求回報,受者不生妄想,施物視爲空無,以此達到清淨的境界。我今天布施了就在此刻放下,不要感覺自己做了什麼好事。我今天幫助了你,明天就盼望著你要對我回報,這不叫布施,有這種心態的人格局就很小,而格局會決定你的人生。我也無時無刻不在自我觀照,如果我的心態有局限也會影響香海寺的將來。因此就要學會“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就要把我們的心打開到沒有邊界,像虛空一樣。這樣,自我設定的局限就放下了。

  做不好事情最大的障礙不是別人,也不是這個社會,而是自己的我見、我執、我想。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心停在當下,在這裏聽課,就把心安在這裏,開車回去的時候就好好去開車,把心放在做每件事情的當下,心就不會疲倦。這樣,做每件事都會有收獲。如果人坐在這裏心想著家裏,想著自己還有一個電話沒回等等,這樣你就會坐立不安,于是你坐在這裏就是煎熬,就感覺不到快樂。不管什麼事,都要學會去面對,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叁、智慧是尊重規律

  我們每天都要學會觀想,假如明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該如何去面對?假如明天最親的人,先生、孩子、父母、朋友都離開了,我如何孤零零地活下去?把自己內在貪執的事情全部都觀想一遍,看看有什麼是自己不能對面的,即使哪一天真的碰到這些問題了,我也能夠知道該如何解決,是不是能灑脫地離開。智慧的人生要學會減法,用舍棄的方法去面對我們的生活。當你放不下的東西越多,面子放不下、美貌放不下、金錢放不下、親情放不下等等,你就像蝜蝂一樣,一直在給自己的背上增加負擔,看見什麼美好的都想要得到,永遠不放手,最後只能等著背上的負擔把你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了。這樣活著是非常非常辛苦而疲憊的。有一個非常喜歡收藏玉器的老人家經常來到我們的寺院,他說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把自己收藏的所有玉器全部布施出去,或者拍賣以後捐給社會的慈善機構。他說以前很喜歡,現在也並不是不喜歡了,對于玉器,他始終是充滿感情的。但是年紀大了就要學會舍法,不然到死的時候眼睛閉不上,擔心自己的那些玉器,放不下就死不瞑目。

  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說,當他到了六十歲就要學會去反思自己的生命,爲以後離開這個世界做准備。平常我們很少去想這些問題,總覺得未來還有很長,可隨便浪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假如明天這個世界沒有你了呢?你再也看不到新的日出了呢?再也聽不到夏蟲婉轉了呢?又或者遇到車禍半身不遂了呢?這些事情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不一定不會發生。

  我們對世間的認識跟盲人沒有多大區別。很多人在猜想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靈魂?很多都覺得似有非有,可見…

《職場女性如何正確運用佛教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諸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