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諸法

  修行諸法   

  ——華立集團領導者修煉總裁班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 修行入門初論——觀照你自己

  歡迎各位來到香海禅寺。大家即來,就是爲了內心有所修行,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時刻地觀照自己。觀,即是看,用肉眼看之不足,還要用心目來看;照,即是心如明鏡,照見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照見自己不常見到的潛意識,照見自己的靈魂。正如《心經》開示我們的一樣,要“照見五蘊皆空”。

  從古至今,佛教大賢都要求我們時刻地觀照自己的言行、思想。須得覺察自己對于名望的渴求,覺察自己對于金錢的貪婪,覺察自己對于逆境的反思,覺察自己比別人殊勝一籌時的傲慢之心,覺察自己不能夠明確而全面地認識事物,這都需要我們有一顆智慧的心,有無上正等正覺。當我們不能察覺自己時,我們就變成物的奴隸:變成名的奴隸,變成利的奴隸,變成感情的奴隸。你將永遠活在別人的控製當中,別人說你不好,你便暴跳如雷;別人贊美一言,你便沾沾自喜。無法觀照自己內心的人是不安的,被動的,也就往往是不順遂的。那麼你爲何要活在別人的眼中,而沒有活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呢?

  修行是什麼?修行也就是要觀照。內心不平,就要照見自己的不平,承認自己的不平,然後用智慧的心去開釋這種不平。比如別人給你一個位置,你覺得這個位置是你力所不逮的,心裏就會有不平,而修行就是要認真參悟此時的不平。我的一個年輕的朋友去做世博會的志願者,每天早出晚歸,抱怨非常辛苦。我對他說,此時正是你蛻變的過程,現在越痛苦,成長就會越快。你自我超越的速度就會比平常快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才是破繭成蝶。正如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世間沒有任何一種困難不曾眷顧于他,而他正是以種種苦難爲素材,寫成了多部驚世之作。如果你的生活就像一壇死水,那麼可想而知,你的成長就會非常緩慢,很難有大的成就或飛躍。

  所以,佛教就教我們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逆境中如何去觀照自己的心。這個人說我不好,那個人說我能力不夠;別人分明不如我,職位卻比我高。凡此種種,都造成內心的困擾。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許多面,也許只是他優秀的那一面不爲你所知而已啊。但是很多人就只會從自身優越的角度去對比,以自己的優勢去對比別人的劣勢,結果忽略了別人比自己優秀的那一面,造成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痛苦,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嗎?

  這樣看來,人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執。放下你心中最優秀的那個我,開眼去看看這個世界,你會收獲許多比自己更重要的東西,也才能夠經曆“叁劫”,獲得修行的正果。

  

  二、路漫漫其修遠——論修行叁大阿僧祇劫

  佛教講一個人從發心一直到成佛,中間要經過所謂“叁大阿僧祇劫”。 梵文“阿僧祇”就是無數,原意指數目的最大極限;“劫”是時間名,梵語作kalpa,譯作長時,意謂長遠的時間。“劫”原有大中小之分,此處指大劫。一般將此叁阿僧祇劫以一阿僧祇劫爲一期,分成叁期。

  第一大阿僧祇劫,就像波浪一樣地起伏不定,今天碰到一個逆境就能生起菩提心,想要得到解脫,明天碰到一個順境就忘記了曾經發的那個願。比如今天得了一場大病或者家人去世,突然間發現生死無常,就想著明天好好修行,趕緊了脫生死。過了兩天身體好了或者創傷平複,看到一切都很順遂,又把原來的那個願心忘掉了。所以說第一大阿僧祇劫是起伏變化和遊離不定的過程。

  這一階段修行的門檻叫做“破執”,亦即破除我執。其中有一個過程叫做“四加行位”,就是暖加行、頂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好比一壺水要燒開,剛開始你要加熱,熱到頂點的時候,這個時候離完全開只差一點點,這個時候是決定水能否燒開最關鍵的時刻,如果這時決定無退,就是度過了忍加行;最後才能爆發出來,就達到世第一加行。這個門檻一旦跨過,精進與所得才不會退轉。這個過程與我們行事的過程非常相似:一件事情從計劃開始到付出行動,到慢慢地做成,再到我們想要的那種理想的狀態,中間要經曆種種痛苦、艱難、折磨、不順遂,將要成功之時還往往容易放棄,沖不破忍加行,最後“行百裏者半九十”。要達到最後的圓滿,是要許多因素在一起才能達成的,我想你們大家都很有感受。

  我們修行也是很艱難的,修到正入初果,或者說見道的那個過程,前面就要經過暖、頂、忍、世第一四大加行。突破這四位以後,你以後的修行就能不斷地增長,而不會向後退卻。在此之後,還要經曆兩大阿僧祇劫,最後才能修成正果。

  剛才講過要突破這四大加行位首先就是要破除我執:人總是以自我爲中心,不管做什麼很快地就會回到原點。爲了自己而做的,一旦自己得到了,就會停止,那麼所收獲的夜只是一點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而已。如果你作爲一個企業的高管,或者是一個有遠大人生目標的人,那麼你首先就要有一個“空”的理念,這就更需要破除我執。如果不能戰勝這樣的局限,我們就很容易被“我執”所控製。比如今天加班就想著加班費是多少,明天做一個項目就想著會不會提升自己的薪水、位置,做每一件事情總想著我會得到什麼利益。如果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來考慮,就沒辦法以更大的格局或者更寬的角度來定位自己。

   佛學的智慧爲什麼是人世間最究竟的智慧?因爲它要把一切我們所執念的東西都打破。如果你執著于我,我要打破;你要執著名,名要打破;你如果執著情,情要打破;貪婪、欲望、傲慢等等全部都要打破。我們說“破舊立新”,這正是因爲不破則不立。你沒有打破的時候,你就不會以一種更寬大的心態去建樹新的自己。正如這個房子已經裝修成這樣,你還想在這個空間裏面做成一切你想要的就很難;但是如果你在心中能夠把這個房子全部拆平,想象成空,想象成無,就能重新設計、想象、定位自己所要的。所以在佛教裏面就叫做“破立”,亦即破除原固有的框架,然後重新去設立和定位出一個嶄新的觀念。這就是佛教修行所要求的第一個對象——自我,突破狹小的自我畛域。

   我看過一本《經濟學原理》,講到人所有的東西都是以自私爲出發點,這也是西方人性本惡論與荀子人性本惡思想的一種延伸。從基督教的思想來看,人是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人性本惡,所以要設置很多東西來限製它。那佛教的思想是怎麼理解的呢?佛教講人性是“無記”的,無記是什麼?也就是不可記爲善,亦不可記爲惡,而是在善惡之中。既然萬物本是無記的,我們要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它。

  我前幾天有碰到一個幼兒園教育家,他說教育孩子時,不能用家長所固有的一個設想去看待他,而應該按照孩子的特性來引導他。有的人通過自身的學習、努力最終可以成爲教授;但是有一些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沒辦法成爲一個幼兒園的教師,這很大程度上是有天賦的因素的。有的人天生就沒有這樣的潛能,便做不到這一點。但是不能成爲老師的人,爲什麼不按照他的興趣,使他成爲一個優秀的商人或者政客呢?這就告訴我們,在處理問題和看待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以一種什麼樣的思維去看待世界,世界就展現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所以佛學裏面有一個思想叫做萬法唯識,我們如果以陽光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間,一切就都很美,因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以頹廢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時候,一切就都很消極。正如《壇經》所記:“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衆駭然。”這裏就強調了心在認識事物時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來對待問題,來解決問題,來經營自己的人生。

  所以,這兩天的過程大家實際上就要把握住一點——觀照你自己。今天早上的飯不好吃,你會不會抱怨,王校長把我弄到這裏來,吃的是如此粗茶淡飯。你的內心當中會不會産生一種抵觸情緒?心想,住在這裏一點都不好玩,電視也沒得看。這一種抵觸情緒如果在我們內心當中一升起來,你就應當去觀照自己:我怎麼會有這樣的情緒産生?難道物質條件不好就會讓我不快樂嗎?萬物俱有我就快樂嗎?難道我的快樂只是受環境的好和不好的左右,被外物所控製嗎?人家對我好,我就快樂;人家對我不好我就不快樂嗎?爲什麼我不能在自己內心當中升起一種能左右外在的力量呢?如果我們自己內心當中能夠達到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的時候,那外在的好和不好,又有什麼關系呢?別人對我好我也快樂,別人對我不好,我同樣會快樂。

  實際上大家靜下來的時候就應當要參省自己,觀照自己。

  什麼叫禅修?修的是什麼?修的其實就是一個由喧囂走向至靜的心路曆程。我在工作當中會碰到許多問題,甚至別人會用不可理喻的態度來跟我們談話。我有時被漠視,有時被反對。其實人人都是如此的。有一些人我剛開始的時候會很抵觸地不想見他;有一些事情我一點信心都沒有,但必須去面對。當我在抵觸外物的時候,我那時就觀照自己:我爲什麼會抵觸,爲什麼會排斥,爲什麼不能接受他呢?不斷地與自己內心負面的狀態直接對話,你會發現,原來困擾你,原來讓你坐立不安,竟是你自己的心。那麼原本無法面對的挂礙,一下子就消除了。

  昨天我收到一封郵件,有一個很著名的主任醫生闡述了他的臨床研究的一些心得。他是在大醫院裏給醫生上課的,等于就是醫生的醫生。他研究癌症有叁十多年,就講到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癌細胞?他說,每個人身上每天都有癌細胞出現,癌細胞在我們身上就像種子,我們的身體就像土壤。如果說一粒種子種到土裏去,土是幹枯的,種子不可能發芽;如果土的溫度、陽光、濕氣剛好適合于種子的時候,那個種子就會成倍地發展起來,一…

《修行諸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