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有的人得了肝癌,可以把肝切掉,但是當你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地方去的時候,就算把肝切掉,旁邊的癌細胞同樣也會圍過來,把你的肝吃掉。那麼唯一要做的是什麼呢?就是讓你的身體裏面沒有癌細胞發育的土壤。如何做到呢?那就要保持積極、樂觀、陽光、清淨的心態。遇到什麼事情,你都能樂觀地去面對它。餓了即食,困了即睡,早起要做一些簡單的運動。要聆聽我們身體的訊號:冷了,趕緊穿衣服;熱了,趕緊把衣服脫掉;保持一顆明淨的心來傾聽自己的肉身對自己做出的暗示。
那個專家還說,醫生沒辦法百分之百地把我們的病治好,只有叁分之一是依靠外力的,叁分之一要靠心情,叁分之一要靠自己身體的自然地調養。他甚至還講到吃補品實際上是沒用的,在我們的皮膚上做什麼美容實際上也作用不大,你的外在都跟你身體內在的狀態是相關的。
我覺得很有道理,這跟佛教的思想是大體一致的。如果我們不能主宰自己的心情,不能調控自己的身體,不能讓身體跟著大的自然環境相統一的時候,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所以平時,需要觀照自己,需要覺察自己的身心。
甚至曾經還有一位醫生講過,一個人如果發了一次很大的脾氣,生氣所産生出來的有害細胞,要叁個月的時間才會消失掉。所以,當我們産生了負面的情緒,我們內心所燃燒這怒火與憎恨,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學佛,尤其是在一兩天禅修的過程的過程中,大家都要記住一點,就是要時時覺察自己的身體,覺察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在每一個行動言談過程之中的感受。大家只有把其他的事情通通放下,才能在這兩天裏得到你所想要的收獲。
大家都上過很多課,學過很多思想,但爲什麼依舊故我,性格一點都沒有改變,接人待物、爲人處事爲什麼還是回到原點,沒有提升呢?實際就是缺乏行動。我們中國傳統哲學裏提到要知行結合,知道的就一定要做到。佛學的理論實際上沒有要求我們去懂得太多的東西,最關鍵的就是要覺察與實踐。餓了即食,困了即睡,覺察自己合理的需求,以行動來滿足它,這就是學佛。我們吃東西很多時候都是被嗅覺、視覺、觸覺、味覺所左右的:這個東西好吃,我就多吃一點;那個東西不好吃,我就不吃。但是,你仔細想想,吃東西,是爲什麼?是因爲饑餓啊。問題如果解決了,就不應當再被其它的東西所左右。行動,是有目的的行動,是有的放矢,目標清晰的人,不會被旁生的枝蔓所左右,不會被外物所影響,也就容易快樂起來。
我前幾天在看《貞觀政要》,講到了曆史上封建時期最繁榮時代——唐朝。唐太宗跟他那一批大臣反複討論如何來經營自己的國家。貫穿其中的一根紅線,就是他們認爲君臣都要有一顆恬淡的心。因爲恬淡是一種人生境界。
人在社會上做事,剛開始時可能只是爲了做事,爲了謀一份職業,得到報酬養家糊口,後來又想要實現人生的一些價值。但是在這其中,你有沒有一種貫穿始終的人生境界能夠高屋建瓴地指導你的生活,讓你始終明確自己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呢?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的時期,甚至有研究唐朝的專家認爲,即使是如今的美國,也沒有達到唐朝的開放程度。而貞觀之治,更是我國封建史上的一座高峰。但是當時保衛長安最主要的官員,竟然是一個阿拉伯人;好幾個大內侍衛原來是匈奴的降將。你想想看唐太宗竟然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這些人,可見他實行的開放政策簡直是沒有樊籬的。從他自己到他的臣子,他的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兩個字——恬淡。
一個人如果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就很難有心思慮更寬遠的事情。所以恬淡,相對于權謀、策算而言,無疑是更爲重要的。
我在做事的過程當中,也常會觀照自己。我做事到底爲了什麼?如果我只爲了名,只爲了利,只爲了某一個自私自利的一個想法,在經營這個平臺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東西放不下,邁不開,會無法面對。反之,當我覺得做這些事情都是爲社會做的,這些事情都是利于衆生的,這些事情能幫助到別人,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去把它實現起來。當某種設想無關自己的利益和得失時,你就會做得很坦然,做得很開心,而且能非常灑脫和從容地去面對它。所以我就發現了一條基本的准則,當你所做的一切東西都是爲別人著想時,很多好的東西,善的東西,美的東西,真的東西,很多正面的能量就都會聚攏在你身上,成爲你的推動力,推動你向前方邁進。
我前天去甯波,有人要建一個高級的禅修養生館,要我去做他們的負責人,我說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管理它,就推辭了。但是他們的負責人說,什麼東西都不用我來管,我只要做一個精神性的指導就行,一切東西都由他們管理、運營。這事說明什麼呢?第一,我在他們心目當中沒有威脅,因爲我不想控製他們的事業。第二,他們想要搭建一個平臺,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于是我跟他們講,你們只要是做善事,只要是做有利于別人的事情,我都支持你們,我有多少能力就支持你們多少。因爲我將心比心地想,我們建香海禅寺這個平臺,也是爲了能夠普法立身,教人向善的。我們又要操心錢,又要操心建設,似乎一切東西都需要操心,但是只要最後能夠建起這樣一個善的平臺,一切就全部值得。爲什麼別人做事的時候我們不能支持他們呢?我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因爲我們自己放不下,自己放不下的時候,可能也會影響旁邊的人的成長。這時,我們就應當要放下。我們仔細地想想,自己一路走來,中間也犯了無數錯誤,爲什麼不讓身邊的人也經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呢?
我身邊有很多企業界的人士,我也經常跟他們講,你如果放不下,你的身邊的人就不能成長,那你就沒辦法抽出更多的時間去考慮更遠、更大的領域。你每天忙于各種各樣具體的事務,想著如何去把每一件細小的事情做好。這是什麼道理呢?還是我執沒有放下。
所以在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怎樣去經營自己,以恬淡的境界和全局性的眼光。佛學的思想就要求我們打破一切原先得畛域,學會放下。最後,才會有一個全新的自我在這裏面生長出來。這個自我有大我的思想,他不再執著于自己的微利,他能夠恬淡地面對生活,也就能夠成就大的事業。
我們不斷地自我觀照時就會有新的成長,所以我經常說“唯學而思,唯思無邪”。思考自身的境遇,觀照自己的內心,是非常重要的。思考一種沈澱,它讓我們更理性地面對問題。思考是一種態度,它讓我們産生一種“人淡如菊”的氣質。
佛教裏面一直用“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爲、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禅定”的“八正道”來引導弟子,認爲以此八正爲道,方能達到涅槃。你們到寺院裏面經常會見到師師父跟你們說“阿彌陀佛”。實際上“阿彌陀佛”翻譯過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是光明、清淨、喜樂;壽就是健康。快樂地活著就能健康,快樂地活著就能長壽。所以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祝你正大光明,祝你光壽無量。“阿彌陀佛”這也就是要求我們在對別人的祝福裏來進行自我觀照自己:在祝福別人得到無量光、無量壽時,自己也能夠通過正道得到它們嗎?
你們如果生氣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或者睡不著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某一個東西放不下的時候你就念阿彌陀佛,就會發現自己的心事隨著這個佛號自然而然地就解決掉了。因爲你在念的時候觀照了你自己的心,你的心想要獲得無量光壽。很多人不知爲何總是覺得寺院裏面念阿彌陀佛像是一種咒語。實際上不是的,它是一種祝福,是一種問候,是一種真誠的感謝。我們在學佛的過程裏面就要學會用這樣一種積極陽光的精神來引導自己。
剛才我們講到了我執,因爲我們眼睛睜開的似乎都是看到的外在的世界,或者看到別人的不足,或者看到牆上的汙點。所以當我們禅修時,就要把眼睛閉起來,從內在去反思一些東西。有部電影叫《驚天秘密》,它裏面诠釋的一個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佛學裏的有願必成。它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盞阿拉丁神燈,當我們每個人把它點燃的時候,所有的願望都能達成。點燃那一盞燈就會跳出一個神,那個神會跪在你面前說,你是我的主人,你的願望就是我的使命。這盞阿拉丁神燈我們每個人都有,但是我們不相信自己,我們不願意這樣去點燃自己的心燈,也就無法成就自己。我們每天醒來,就擁有了一盞無所不能的心燈,但我們往往把它放在一邊,同時又拼命地去執著于另一些如同浮雲的東西。
你的願望就是我的使命。這句話就是說,當我們每一天産生一種願望,並努力去達成的時候;最終的願景就能完成。到廟裏面去燒香、去許願、去祈福到底是爲什麼呢?實際也就是希望自己及其家人朋友能夠諸事順遂,是向佛所發下的願望。相同的,你也像自己的心神發下這樣美好的願望,以使命般的熱忱來完成自己的願望,諸天護法自然也會保佑你成功。所謂“心願”,不都是因心而生的麼?惡念不生,則自然一塵不染;心生善念,則自然有正面的能量來幫助你、庇佑你達成願望。
如此這般地修心,自然能夠達成“阿彌陀佛”的願景了。
叁、修行的雅量——論分享、靜思及色空的意義
今天很有緣分在這裏與大家彙集一起修行。但是實際上,一兩天時間是很難體會到佛法的。如果對佛法要想要有更深入的認識,有空最好多看一些關于佛學的書。我們一直在推薦很多書籍,前段時間我們也買了好幾萬本書,現在都已經發掉了,可能你們也有收到我們的書。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通過書籍,與大家分享一些貼近生活的哲理。我在這裏也可以推薦一些書,如《當生命陷落時》、《故道白雲》、《正信》《當下的力量》、《哈佛家書》、《幸福的人生》、《親子教育》和《禅修體驗》等。我們來總共列了60多…
《修行諸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