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诸法
——华立集团领导者修炼总裁班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 修行入门初论——观照你自己
欢迎各位来到香海禅寺。大家即来,就是为了内心有所修行,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时刻地观照自己。观,即是看,用肉眼看之不足,还要用心目来看;照,即是心如明镜,照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照见自己不常见到的潜意识,照见自己的灵魂。正如《心经》开示我们的一样,要“照见五蕴皆空”。
从古至今,佛教大贤都要求我们时刻地观照自己的言行、思想。须得觉察自己对于名望的渴求,觉察自己对于金钱的贪婪,觉察自己对于逆境的反思,觉察自己比别人殊胜一筹时的傲慢之心,觉察自己不能够明确而全面地认识事物,这都需要我们有一颗智慧的心,有无上正等正觉。当我们不能察觉自己时,我们就变成物的奴隶:变成名的奴隶,变成利的奴隶,变成感情的奴隶。你将永远活在别人的控制当中,别人说你不好,你便暴跳如雷;别人赞美一言,你便沾沾自喜。无法观照自己内心的人是不安的,被动的,也就往往是不顺遂的。那么你为何要活在别人的眼中,而没有活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呢?
修行是什么?修行也就是要观照。内心不平,就要照见自己的不平,承认自己的不平,然后用智慧的心去开释这种不平。比如别人给你一个位置,你觉得这个位置是你力所不逮的,心里就会有不平,而修行就是要认真参悟此时的不平。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去做世博会的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抱怨非常辛苦。我对他说,此时正是你蜕变的过程,现在越痛苦,成长就会越快。你自我超越的速度就会比平常快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才是破茧成蝶。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世间没有任何一种困难不曾眷顾于他,而他正是以种种苦难为素材,写成了多部惊世之作。如果你的生活就像一坛死水,那么可想而知,你的成长就会非常缓慢,很难有大的成就或飞跃。
所以,佛教就教我们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逆境中如何去观照自己的心。这个人说我不好,那个人说我能力不够;别人分明不如我,职位却比我高。凡此种种,都造成内心的困扰。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许多面,也许只是他优秀的那一面不为你所知而已啊。但是很多人就只会从自身优越的角度去对比,以自己的优势去对比别人的劣势,结果忽略了别人比自己优秀的那一面,造成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吗?
这样看来,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执。放下你心中最优秀的那个我,开眼去看看这个世界,你会收获许多比自己更重要的东西,也才能够经历“三劫”,获得修行的正果。
二、路漫漫其修远——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佛教讲一个人从发心一直到成佛,中间要经过所谓“三大阿僧祇劫”。 梵文“阿僧祇”就是无数,原意指数目的最大极限;“劫”是时间名,梵语作kalpa,译作长时,意谓长远的时间。“劫”原有大中小之分,此处指大劫。一般将此三阿僧祇劫以一阿僧祇劫为一期,分成三期。
第一大阿僧祇劫,就像波浪一样地起伏不定,今天碰到一个逆境就能生起菩提心,想要得到解脱,明天碰到一个顺境就忘记了曾经发的那个愿。比如今天得了一场大病或者家人去世,突然间发现生死无常,就想着明天好好修行,赶紧了脱生死。过了两天身体好了或者创伤平复,看到一切都很顺遂,又把原来的那个愿心忘掉了。所以说第一大阿僧祇劫是起伏变化和游离不定的过程。
这一阶段修行的门槛叫做“破执”,亦即破除我执。其中有一个过程叫做“四加行位”,就是暖加行、顶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好比一壶水要烧开,刚开始你要加热,热到顶点的时候,这个时候离完全开只差一点点,这个时候是决定水能否烧开最关键的时刻,如果这时决定无退,就是度过了忍加行;最后才能爆发出来,就达到世第一加行。这个门槛一旦跨过,精进与所得才不会退转。这个过程与我们行事的过程非常相似:一件事情从计划开始到付出行动,到慢慢地做成,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理想的状态,中间要经历种种痛苦、艰难、折磨、不顺遂,将要成功之时还往往容易放弃,冲不破忍加行,最后“行百里者半九十”。要达到最后的圆满,是要许多因素在一起才能达成的,我想你们大家都很有感受。
我们修行也是很艰难的,修到正入初果,或者说见道的那个过程,前面就要经过暖、顶、忍、世第一四大加行。突破这四位以后,你以后的修行就能不断地增长,而不会向后退却。在此之后,还要经历两大阿僧祇劫,最后才能修成正果。
刚才讲过要突破这四大加行位首先就是要破除我执: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做什么很快地就会回到原点。为了自己而做的,一旦自己得到了,就会停止,那么所收获的夜只是一点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已。如果你作为一个企业的高管,或者是一个有远大人生目标的人,那么你首先就要有一个“空”的理念,这就更需要破除我执。如果不能战胜这样的局限,我们就很容易被“我执”所控制。比如今天加班就想着加班费是多少,明天做一个项目就想着会不会提升自己的薪水、位置,做每一件事情总想着我会得到什么利益。如果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就没办法以更大的格局或者更宽的角度来定位自己。
佛学的智慧为什么是人世间最究竟的智慧?因为它要把一切我们所执念的东西都打破。如果你执着于我,我要打破;你要执着名,名要打破;你如果执着情,情要打破;贪婪、欲望、傲慢等等全部都要打破。我们说“破旧立新”,这正是因为不破则不立。你没有打破的时候,你就不会以一种更宽大的心态去建树新的自己。正如这个房子已经装修成这样,你还想在这个空间里面做成一切你想要的就很难;但是如果你在心中能够把这个房子全部拆平,想象成空,想象成无,就能重新设计、想象、定位自己所要的。所以在佛教里面就叫做“破立”,亦即破除原固有的框架,然后重新去设立和定位出一个崭新的观念。这就是佛教修行所要求的第一个对象——自我,突破狭小的自我畛域。
我看过一本《经济学原理》,讲到人所有的东西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这也是西方人性本恶论与荀子人性本恶思想的一种延伸。从基督教的思想来看,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人性本恶,所以要设置很多东西来限制它。那佛教的思想是怎么理解的呢?佛教讲人性是“无记”的,无记是什么?也就是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而是在善恶之中。既然万物本是无记的,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它。
我前几天有碰到一个幼儿园教育家,他说教育孩子时,不能用家长所固有的一个设想去看待他,而应该按照孩子的特性来引导他。有的人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最终可以成为教授;但是有一些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没办法成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这很大程度上是有天赋的因素的。有的人天生就没有这样的潜能,便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不能成为老师的人,为什么不按照他的兴趣,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或者政客呢?这就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世界就展现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所以佛学里面有一个思想叫做万法唯识,我们如果以阳光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间,一切就都很美,因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以颓废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时候,一切就都很消极。正如《坛经》所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这里就强调了心在认识事物时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问题,来解决问题,来经营自己的人生。
所以,这两天的过程大家实际上就要把握住一点——观照你自己。今天早上的饭不好吃,你会不会抱怨,王校长把我弄到这里来,吃的是如此粗茶淡饭。你的内心当中会不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心想,住在这里一点都不好玩,电视也没得看。这一种抵触情绪如果在我们内心当中一升起来,你就应当去观照自己: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产生?难道物质条件不好就会让我不快乐吗?万物俱有我就快乐吗?难道我的快乐只是受环境的好和不好的左右,被外物所控制吗?人家对我好,我就快乐;人家对我不好我就不快乐吗?为什么我不能在自己内心当中升起一种能左右外在的力量呢?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当中能够达到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的时候,那外在的好和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别人对我好我也快乐,别人对我不好,我同样会快乐。
实际上大家静下来的时候就应当要参省自己,观照自己。
什么叫禅修?修的是什么?修的其实就是一个由喧嚣走向至静的心路历程。我在工作当中会碰到许多问题,甚至别人会用不可理喻的态度来跟我们谈话。我有时被漠视,有时被反对。其实人人都是如此的。有一些人我刚开始的时候会很抵触地不想见他;有一些事情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但必须去面对。当我在抵触外物的时候,我那时就观照自己:我为什么会抵触,为什么会排斥,为什么不能接受他呢?不断地与自己内心负面的状态直接对话,你会发现,原来困扰你,原来让你坐立不安,竟是你自己的心。那么原本无法面对的挂碍,一下子就消除了。
昨天我收到一封邮件,有一个很著名的主任医生阐述了他的临床研究的一些心得。他是在大医院里给医生上课的,等于就是医生的医生。他研究癌症有三十多年,就讲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癌细胞?他说,每个人身上每天都有癌细胞出现,癌细胞在我们身上就像种子,我们的身体就像土壤。如果说一粒种子种到土里去,土是干枯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如果土的温度、阳光、湿气刚好适合于种子的时候,那个种子就会成倍地发展起来,一…
《修行诸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