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诸法▪P4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脚。就像鸭子,它飞不上架子,你一定要赶上去,赶上去几秒钟就又掉下来。依照庄子的思想,那就叫顺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到渠成。如果按照《庄子》在《至乐》一篇中所提到的思想,一切依顺自然的便有它十足的妙处,那么即使是死亡,只要是自然的,便也不可怕了。《至乐》中有一段庄子与骷髅的对话。一个形销骨立的骷髅认为,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能够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失,即使南面称王的快乐,也不 及于此。甚至觉得重生也没有死亡来得快乐。这就是顺势,顺势就能够获得至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样的规则就很难把事情做好。

  我觉得命运时时刻刻都在掌控自身,但掌控有一个范畴、一个过程。就比如说这几年国家对我们宗教的政策已经很开放了,但还没有开放到像国外那样。国家给我们一些优惠政策,我们就会尽力地去做好它,我们印了很多经,很多小册子,印了很多书籍,,也买了很多书籍送给需要的人。现在大学、企业、会所,很多单位纷纷给我们开绿灯,我们可以到那里去讲课,去那边弘法,有这样的政策的时候,我们就要尽量地把它做好。如果说,国家给我们这些政策,我们不去弘扬好佛法,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我经常跟大家讲,香海禅寺虽然走到今天,我们还是要把七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的愿景和目标都设想好。这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了。在这个暝漠的时空中我们相信有一定的命运,但也要相信自身的努力可以去完成一些使命。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很短暂,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不要因为一朝飞黄腾达,就看不起底下人,就与原来跟我们患难与共的人绝交,这些做法太不可取了。

   我经常会反思,我在这个位置,人家来找我,我会不会以不平等的心去看待他。当我们以这样的一颗心去看待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保持平等心会有怎样的益处呢?我觉得有几点。第一,就是有利于禅修的觉察,也就是观照。只有认为众生平等,才能够以一切众生为自己修行、领悟的对象,才能够提升自己。第二,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自身的学习提升最终也能够促使更好地普法立身。学习有很多种,或是向书本学习,或是向老师学习,或是自己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去反思、去总结,或是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学习,甚至可以向山河大地自然风物去学习。当你将一切学习的对象都视为平等的事物,它们就能够与你产生相互应和的磁场。

  我们看到电视剧里讲到有些做粮食生意的人,他一看到今年粮食收成不好,或者说最近的天气不好影响了粮食的收成,就知道明年的粮价是涨还是平,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万物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天地万物存在的规律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产品,这就是跟天地万物学习。所以,当我们以一颗敏锐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的时候,你就发现很多东西它的存在、发展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古人讲过,说什么最难,就是自我超越最难。我有很多次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讲到我们汪总的一句话,他说未来的企业不是产品的竞争,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企业软实力——文化的竞争。我经常在跟同修打一个比喻,说一个大街上有一面白墙,原来所有的人走过的时候都对这面白墙不注意;但当白墙中间被画了一个靶的时候,就会吸引箭射到它那里来。这面墙本来不足以把箭吸引过来,但是因为有了这个靶才能把箭吸引过来。而企业的软实力——文化,就是这个靶。把人才吸引过来了,你的产品就好了,就自然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自然而然的市场就会被你所占领。

   我觉得汪总的这句话讲得非常有理。所以我们寺院就没有到外面去宣传,只是不断地在自我成长与自我蜕变、自我超越。别人做成的事情我不会去跟他去学,但我会作为一个参考。我到台湾去的时候,看过很多很多寺院,那里的佛教事业要比大陆做得好很多。当时我头脑当中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们香海禅寺也是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我会如何定位寺院,用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理念来普法立身。我们现在在大陆,我也尽量会想,五十年之后,我们的香海禅寺在世界会发展得怎样,会不会像台湾的很多道场一样,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所。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创造香海禅寺的文化,这种文化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人走到这里,然后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当我们一个人具备某种思维模式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智者,他考虑问题的思考方向,了解问题的角度都会跟别人不一样。

   我上一次在上海交通大学跟同学分享的时候,就讲到了佛教的思维模式。佛教的思维模式跟世界上的另一些思想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就比如说,基督教是以上帝为中心的,通过上帝去修正自己。而佛教则是把所有的执着,把所有存在的东西通通打破,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事物。《功夫熊猫》大家有没有看过?它里面讲到了最经典的武功秘籍,不是教你怎么样打得最厉害的心法,而是一张白纸。世界上最高的武功秘籍就是一张白纸。这告诉我们什么?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佛学里面讲的“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什么都有。你什么都有的时候,就会把这个东西全部都占领,患得患失,反而最终会失去它。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夫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意思是说你有所知道,肯定会有所不知道,我知道了板凳,知道了房子,知道了空调,知道了黑板,但我只知道这么多,还有很多很多你不知道的。所以说,夫有所知道,即有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就是说真正知道一切的智者,你问他什么,他也不会用言语来告诉你。“不可说”的佛、拈花一笑的智者和认为一切不可形名的老子他们都是最有智慧的人。佛教里的“空”,就是要求我们进入一种空无的境界,把我们内心当中的执着、挂碍、经验、设想全部都掏空,全部都扔掉,全部都放弃。当我们全部都不再去执着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所看到的宇宙又将是什么样一个世界?当你看到的是空无的境界,你才可以看到一切。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所执着,有所挂碍,有所分别,有所比较,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障碍。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掌舵人,你一定要有高远的境界来看待万世万物的存在规律。

   为什么佛教里面讲“色即是空,色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呢?这里的“色”可以理解为物质。万物与空在表面有差异,而实质上没有分别,这就是“色法”。实际上它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的,它的表象的形诸于色,而它内在的性质却是空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不断地在变化,一切可能让你今天得到,明天让你失去,后天又让你得到,都有可能当我们认识到这一层,就会明白,一切你所追逐的,连同你的生命本身,都是浮光掠影,白驹过隙。这就是空性。

  所以,佛教色空的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念,色的内在存在着空,空的内在可以包容万物、生成万物。我们做一件事情,原来是一点都没有,只凭着心中的一个想法,然后把图纸设计出来,让别人去建起来,最后房子屹立就在你面前了。这个屹立在你面前的房子从哪里来的呢?它从空里面来的。房子建成以后,华美壮丽,但是从你建起来的那一刹那开始,它就又开始不断地变化了。一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亿年之后,房子会变成怎么样呢?不是又回归到它原来空无的状态里面去吗?这就是变化,这就是无常,这就是空性,这就是色法。当我们了解这样的存在规律,我们不会因为生病了,就无法面对;某天失去一个职位,我也不会惶恐不能安住了;更不会因为哪一天哪一个事情没做好就惶惶不可终日。故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所以我们要用智慧,要用无常、色空的理念来对待身边的事情。这不等于说学佛以后就颓废了,我们所说的放下,不等于放弃。空的理念恰恰是最积极的,当我们能这样去面对万物的时候,则自然能够游刃有余。

  所以,今天的分享就要求我们在这两天的禅修的过程种,大家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转,要把自己的身心捆在一处做一个观照。我做、我吃、我睡、我行、我说,一切在自然的状态里面存活。如果觉得累了,就做一个深呼吸;如果觉得坐得不舒服了,就让自己伸伸脚,没有关系。自在就是好,自然就是顺遂。阿弥陀佛!

  

  四、修行互动——用以世法,开释汝心

   提问:请问法师,道教和佛教的道场现在都叫做庙,它们有什么分别吗?

  贤崇法师:庙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按照《诗经》的说法,古代最重视的事情就是战争与祭祀。《礼记》对庙的等级还有严格的划分。天子之庙叫太庙,钟鸣鼎食之家所建的庙叫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该宗创立人)被祭祀之处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称为庙的。但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中华本土流行的建筑形式一般习称为“塔”、“窟”、“庙”,各有所指。庙宇现在可以用来泛指佛教、道教与本土另一些宗教用于祭祀、朝拜的场所的总称。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个宗教所称的“庙”根据各教的信仰、传说,所供奉的神祗不同,功能用途也不太一样。

  其实,庙只是一个建筑形式,其内涵的信仰支撑和文化意蕴才更为值得重视。

  

   提问:我觉得香海禅寺在管理上也像企业管理一样,那么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会说激励的话,也会做消极的评价和惩罚,那么在寺庙的管理中,也是一样做的吗?也需要去激励和惩罚僧众吗?

  贤崇法师:日本的松下幸之…

《修行诸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