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腳。就像鴨子,它飛不上架子,你一定要趕上去,趕上去幾秒鍾就又掉下來。依照莊子的思想,那就叫順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水到渠成。如果按照《莊子》在《至樂》一篇中所提到的思想,一切依順自然的便有它十足的妙處,那麼即使是死亡,只要是自然的,便也不可怕了。《至樂》中有一段莊子與骷髅的對話。一個形銷骨立的骷髅認爲,人一旦死了,在上沒有國君的統治,在下沒有官吏的管轄,也沒有四季的操勞,從容安逸地能夠把天地的長久看作是時令的流失,即使南面稱王的快樂,也不 及于此。甚至覺得重生也沒有死亡來得快樂。這就是順勢,順勢就能夠獲得至樂,如果我們違背了這樣的規則就很難把事情做好。
我覺得命運時時刻刻都在掌控自身,但掌控有一個範疇、一個過程。就比如說這幾年國家對我們宗教的政策已經很開放了,但還沒有開放到像國外那樣。國家給我們一些優惠政策,我們就會盡力地去做好它,我們印了很多經,很多小冊子,印了很多書籍,,也買了很多書籍送給需要的人。現在大學、企業、會所,很多單位紛紛給我們開綠燈,我們可以到那裏去講課,去那邊弘法,有這樣的政策的時候,我們就要盡量地把它做好。如果說,國家給我們這些政策,我們不去弘揚好佛法,那就是我們的失職。
我經常跟大家講,香海禅寺雖然走到今天,我們還是要把七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後的願景和目標都設想好。這就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了。在這個暝漠的時空中我們相信有一定的命運,但也要相信自身的努力可以去完成一些使命。在天地之間,人的生命很短暫,我們都是匆匆過客,不要因爲一朝飛黃騰達,就看不起底下人,就與原來跟我們患難與共的人絕交,這些做法太不可取了。
我經常會反思,我在這個位置,人家來找我,我會不會以不平等的心去看待他。當我們以這樣的一顆心去看待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很多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保持平等心會有怎樣的益處呢?我覺得有幾點。第一,就是有利于禅修的覺察,也就是觀照。只有認爲衆生平等,才能夠以一切衆生爲自己修行、領悟的對象,才能夠提升自己。第二,有利于更好地學習,而自身的學習提升最終也能夠促使更好地普法立身。學習有很多種,或是向書本學習,或是向老師學習,或是自己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去反思、去總結,或是向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學習,甚至可以向山河大地自然風物去學習。當你將一切學習的對象都視爲平等的事物,它們就能夠與你産生相互應和的磁場。
我們看到電視劇裏講到有些做糧食生意的人,他一看到今年糧食收成不好,或者說最近的天氣不好影響了糧食的收成,就知道明年的糧價是漲還是平,這是因爲他們發現了萬物之間緊密而微妙的聯系。天地萬物存在的規律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産品,這就是跟天地萬物學習。所以,當我們以一顆敏銳的心來看待身邊的一切事物的時候,你就發現很多東西它的存在、發展都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古人講過,說什麼最難,就是自我超越最難。我有很多次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講到我們汪總的一句話,他說未來的企業不是産品的競爭,不是人才的競爭,而是企業軟實力——文化的競爭。我經常在跟同修打一個比喻,說一個大街上有一面白牆,原來所有的人走過的時候都對這面白牆不注意;但當白牆中間被畫了一個靶的時候,就會吸引箭射到它那裏來。這面牆本來不足以把箭吸引過來,但是因爲有了這個靶才能把箭吸引過來。而企業的軟實力——文化,就是這個靶。把人才吸引過來了,你的産品就好了,就自然能夠得到客戶的認可,自然而然的市場就會被你所占領。
我覺得汪總的這句話講得非常有理。所以我們寺院就沒有到外面去宣傳,只是不斷地在自我成長與自我蛻變、自我超越。別人做成的事情我不會去跟他去學,但我會作爲一個參考。我到臺灣去的時候,看過很多很多寺院,那裏的佛教事業要比大陸做得好很多。當時我頭腦當中冒出一個念頭,如果我們香海禅寺也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我會如何定位寺院,用與他們截然不同的理念來普法立身。我們現在在大陸,我也盡量會想,五十年之後,我們的香海禅寺在世界會發展得怎樣,會不會像臺灣的很多道場一樣,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所。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創造香海禅寺的文化,這種文化會吸引相同頻率的人走到這裏,然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就是一種思維模式。當我們一個人具備某種思維模式的時候,他就是一個智者,他考慮問題的思考方向,了解問題的角度都會跟別人不一樣。
我上一次在上海交通大學跟同學分享的時候,就講到了佛教的思維模式。佛教的思維模式跟世界上的另一些思想爲什麼會不一樣呢?就比如說,基督教是以上帝爲中心的,通過上帝去修正自己。而佛教則是把所有的執著,把所有存在的東西通通打破,建立一種與衆不同的事物。《功夫熊貓》大家有沒有看過?它裏面講到了最經典的武功秘籍,不是教你怎麼樣打得最厲害的心法,而是一張白紙。世界上最高的武功秘籍就是一張白紙。這告訴我們什麼?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佛學裏面講的“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什麼都有。你什麼都有的時候,就會把這個東西全部都占領,患得患失,反而最終會失去它。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夫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意思是說你有所知道,肯定會有所不知道,我知道了板凳,知道了房子,知道了空調,知道了黑板,但我只知道這麼多,還有很多很多你不知道的。所以說,夫有所知道,即有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就是說真正知道一切的智者,你問他什麼,他也不會用言語來告訴你。“不可說”的佛、拈花一笑的智者和認爲一切不可形名的老子他們都是最有智慧的人。佛教裏的“空”,就是要求我們進入一種空無的境界,把我們內心當中的執著、挂礙、經驗、設想全部都掏空,全部都扔掉,全部都放棄。當我們全部都不再去執著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所看到的宇宙又將是什麼樣一個世界?當你看到的是空無的境界,你才可以看到一切。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所執著,有所挂礙,有所分別,有所比較,那麼所有的東西都是你的障礙。所以要成爲一個優秀的企業掌舵人,你一定要有高遠的境界來看待萬世萬物的存在規律。
爲什麼佛教裏面講“色即是空,色即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呢?這裏的“色”可以理解爲物質。萬物與空在表面有差異,而實質上沒有分別,這就是“色法”。實際上它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輔相成的,它的表象的形諸于色,而它內在的性質卻是空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不斷地在變化,一切可能讓你今天得到,明天讓你失去,後天又讓你得到,都有可能當我們認識到這一層,就會明白,一切你所追逐的,連同你的生命本身,都是浮光掠影,白駒過隙。這就是空性。
所以,佛教色空的思想就是這樣一種理念,色的內在存在著空,空的內在可以包容萬物、生成萬物。我們做一件事情,原來是一點都沒有,只憑著心中的一個想法,然後把圖紙設計出來,讓別人去建起來,最後房子屹立就在你面前了。這個屹立在你面前的房子從哪裏來的呢?它從空裏面來的。房子建成以後,華美壯麗,但是從你建起來的那一刹那開始,它就又開始不斷地變化了。一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幾十億年之後,房子會變成怎麼樣呢?不是又回歸到它原來空無的狀態裏面去嗎?這就是變化,這就是無常,這就是空性,這就是色法。當我們了解這樣的存在規律,我們不會因爲生病了,就無法面對;某天失去一個職位,我也不會惶恐不能安住了;更不會因爲哪一天哪一個事情沒做好就惶惶不可終日。故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所以我們要用智慧,要用無常、色空的理念來對待身邊的事情。這不等于說學佛以後就頹廢了,我們所說的放下,不等于放棄。空的理念恰恰是最積極的,當我們能這樣去面對萬物的時候,則自然能夠遊刃有余。
所以,今天的分享就要求我們在這兩天的禅修的過程種,大家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轉,要把自己的身心捆在一處做一個觀照。我做、我吃、我睡、我行、我說,一切在自然的狀態裏面存活。如果覺得累了,就做一個深呼吸;如果覺得坐得不舒服了,就讓自己伸伸腳,沒有關系。自在就是好,自然就是順遂。阿彌陀佛!
四、修行互動——用以世法,開釋汝心
提問:請問法師,道教和佛教的道場現在都叫做廟,它們有什麼分別嗎?
賢崇法師:廟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按照《詩經》的說法,古代最重視的事情就是戰爭與祭祀。《禮記》對廟的等級還有嚴格的劃分。天子之廟叫太廟,鍾鳴鼎食之家所建的廟叫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爲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爲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該宗創立人)被祭祀之處才稱爲廟,沒有任何寺院稱爲廟的。但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在中華本土流行的建築形式一般習稱爲“塔”、“窟”、“廟”,各有所指。廟宇現在可以用來泛指佛教、道教與本土另一些宗教用于祭祀、朝拜的場所的總稱。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各個宗教所稱的“廟”根據各教的信仰、傳說,所供奉的神祗不同,功能用途也不太一樣。
其實,廟只是一個建築形式,其內涵的信仰支撐和文化意蘊才更爲值得重視。
提問:我覺得香海禅寺在管理上也像企業管理一樣,那麼我們在企業管理中會說激勵的話,也會做消極的評價和懲罰,那麼在寺廟的管理中,也是一樣做的嗎?也需要去激勵和懲罰僧衆嗎?
賢崇法師:日本的松下幸之…
《修行諸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