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的思維方式笑對生活
——禅叁第五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昨天我在准備今天的課程時,想了幾個大家經常會來詢問我的問題,不知你們是否有興趣來聽一聽我的想法,如果有,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這幾個生活中尋常而又不尋常的問題。
一、如何消除怨恨
佛教裏面講到如何消除怨恨時,首先要你明白的是——什麼是怨恨以及怨恨是怎樣産生的。仔細想一想,怨恨就是除了我們自己以外的另一個與我們觀念不同或立場有別又或存在利益沖突的人(這個人可能是任何人,因爲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與我們能夠時刻與“我”保持一致),從他自身的角度來思考、處理問題,其行爲在某種程度上傷害了我們,然後情緒産生,我們把這個人一某一段時間內定位成我們人生最大的敵人,時刻想報複他、傷害他,看到他受到挫折、遇到尴尬,我們則會感到欣悅。在怨恨産生時,似乎只有使“敵人”受挫,我們才能感到怨恨消除。這就是怨恨在日常生活中慣常出現時的面目——因爲誤會或傷害到甲方而産生,又要以傷害或災禍降臨到乙方頭上才能終了。它開始于傷害,又告結于另一個傷害,再以這個傷害爲起點滾起雪球來,一直不斷地傷害下去。
你們知道嗎?現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慈善機構叫慈濟功德會,他的負責人叫證嚴法師,他的一個弟弟被人家殺死了,按照法律,人家會槍斃殺死他弟弟的那個人,證嚴法師看到他母親痛不欲生的樣子,就想辦法幫他母親解除悲痛。他拉著他母親到殺掉他弟弟的那個人家裏去,跟他媽媽講,一個母親已經失去了一個兒子,我們可不可以讓另一個母親不要失去這個孩子,因爲他不是故意的,是錯誤地殺掉了另一個無辜的人。你想想看,這是一種怎麼樣的心境,才得以泯除生死仇恨?從衆生的角度來講,我們每天走在路上踩死了多少螞蟻,我們每天上餐館點了多少生猛海鮮,可能有很多衆生因爲我們的一念死在我們的足下、刀下。如果它們都要跟我們一樣去報仇,那你說我們猴年馬月才能消除怨恨。永遠沒有止境。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一顆同理的心,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去定位、去決定我們的現在和他人的將來。否則的話,我們很難在人生當中找到喜樂,當自己失去喜樂的時候,其實怨恨所傷害到的是你自己,它使你的人性扭曲、身體的毒素産生,由于因果的作用,最終報到你自己的頭上。當你時刻總想著別人欠你的,當你什麼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和得失的時候,就無法包容對方、無法理解對方、無法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你看我們前面供著觀音菩薩,上面有寫著四個字,叫與樂拔苦,與樂拔苦就告訴我們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別人痛苦我們當作自己痛苦;別人跟我們沒有緣分,我們想盡辦法如何結上緣,讓對方跟我一樣得到快樂。正因如此,觀音菩薩有那麼多人供奉他,那麼多人禮拜他。如果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以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去面對生命,我們想一想,何愁什麼事情會做不成?所以中國有一句話,吃虧是福。在我們的人生裏面,我們總想著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難放下那一份執著,很難放下那個自我,很難放下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不會從更大、更高、更寬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的一席生命,所以我們就會陷入到這樣的一個窠臼裏面走不出來。學佛要學會放下一切,包括好的和惡的,美的和醜的。
當我們站在一米高、兩米高的地方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會碰到很多很多問題,這個房子把我們的視線擋住,前面的草把我們擋住,溪流把我們擋住。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障礙,讓我們身心得不到自由。
如果反過來講,你如果站在第二層、第叁層,站在屋頂上來看待下面的東西的時候,你就發現這些東西不一定能影響到你。再高一點,你如果站在外太空去看待這個宇宙又會怎樣呢?在地球上我們認爲珠穆朗瑪峰高得可以沖上天了,在外太空看好像只不過是比別的山頭稍微高一點而已,可能就像一塊平地,形狀稍微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我們人生的智慧,就看你以什麼樣的高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你如果站在低處去看待事情,每一個人、每一個物體都會成爲你的障礙,所以我們會被生活各種各樣的事情所困擾。我們要學會讓自己的心離開軀殼,要讓自己的眼界和認識遠遠超越物質世界的高度,那樣我們就不會因爲職位高就快樂、職位低就有挫折感;今天這件事做成就喜樂,沒完成就會悲傷。在心靈超越軀體的障礙時,一切問題在你面前都不是問題。
我那天跟李老師在分享的時候就講到了一個思想,我說我們看待問題都是用加法,我有一百萬,要變成一千萬,有一千萬要變成一個億,有一個億要變成十個億,有十個億要變成一百個億,甚至一千個億,越多越好,越多說明我的成就越大,是不是這樣的呢?我有一棟房子,那是不多,有十棟、二十棟,甚至更多,我才有成就感。我有一個工廠不多,我能辦十個、二十個、一百個,甚至全球各地都有我的工廠,我才是最有成就的。我們經常用加法來顯示自己物質的豐富。
而佛教的思想是怎麼看的呢?佛教思想要求我們做減法,雖然我們外在的東西不斷在增加,我們的心靈境界還是要用減法,減到零、減到空。當任何東西在你面前都歸零、歸空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産生的力量會乘以倍數地增加,你們記住這句話。當我們對物質的追求,不是用貪婪、占有的心態去面對它的時候,你就會很智慧地做事情,會很從容地面對,會以非常超然的精神去看待這些東西。
你常常想,我們打造一個企業,一年當中能賺多少錢,每天如何讓員工去賺錢。如果我們反過來想一想,我們每一樣産品都能讓多少人受用和喜歡,覺得産品具有超出他想象的價值。接下來客戶才會大量地買你的産品、用你的産品。那你說你生意能不好嗎?
可是我們往往做事情的時候,首先考慮降低成本,其次考慮如何獲取更多的利潤,然後考慮如何讓員工跟牛馬一樣徹夜加工,爲我打造更多的金錢?他稍微有一會兒不在現場,或者不做事情,就要扣他工資、扣他獎金,用很多方法去懲罰他。最後你們看看會出現什麼狀況,我們很容易想象,憎恨産生,發展,最後報到你自己的頭上。這樣的案例太多了。
所以我們做企業也好、處理人際關系也好,要讓別人在一個環境裏面心靈非常愉悅地做事情,如果說他能在這裏面找到快樂,自然而然很多問題就能消除。
我前面講到了如何消除我們人生的怨恨,就是要把我們從自身從原先看待問題狹隘的角度裏解脫出來,站在對方的角度,或者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世界萬事萬物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問題,你就發現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你就不會有執著、放不下、解不開。我們之所以執著,就是因爲在自己身上綁了一條繩子,你的執著越多,你身上綁的繩子就會越密,最後讓我們手腳非常不舒服。
大家仔細來想想,我如果貪圖名利,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做的像別人心目當中的神一樣,每天就像雨果筆下的笑面人一樣,笑著去迎合大衆,迎合一切正確的、不正確的思想,迎合高尚的和卑劣的人。如果我貪名,就要成爲名的奴。如果貪錢,我就要成爲金錢的狗。這多麼可怕呢!你一天到晚爲了追求這些東西,失掉自己。其實我才是我生命的主人。但是很多人沒有活出自己,一切都是被別人被動地所左右,被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所左右,被這個世間的名利所左右,被這個世間地位和人生價值所左右,最後我們忘記了我是誰。
所以要消除我們心中的怨恨,首先要將我們的觀念打開,站在應有的高度上,不然的話我們很難做得到。別人會打擊你一下,你就想著報複他;別人恩將仇報的時候,你以後就不敢去付出。別人在打擊我們、在罵我們的時候,我們從來沒考慮到,他爲什麼會這樣。一定還有一個因,是你自己種下的。我經常跟人講,世界上有13億人,爲什麼只罵你一個?13億人,爲什麼他只跟你過意不去?我們很少從內在進行自我反思:我爲什麼會成爲對方的怨恨的對象?當然了,我們會找很多很多理由來使自己變得正義,對方變得邪惡。這些理由你仔細地去分析一下,都很蒼白,最關鍵的一點,你如何去覺察你自己,如何從內在去發現自己,如何從自己內心當中去找出自己的問題。當我們這些問題找到了,你發現所有的問題都不成爲問題。所以要觀照自己、覺察自己、審查自己,時刻反省自己,一切的怨恨就在你面前自動消失了。
二、如何解脫生死
如何解脫生死,以佛教的觀念,也就是要教你思考如何解脫人生的困擾。佛陀原本是個繼承王位的王子,他之所以能出家,就是因爲他看透了世間的生老病死。
我們在年輕時很少會去想,我哪一天會老,哪一天也會生病、也會死。如果你們心裏郁悶,就想一想,有一天我也會想過去的所有人一樣地死掉,現在所碰到的所有的問題他們在生前也一樣要碰到,那麼你就會知道,現在你所經曆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你們想過沒有,我們這個世間所謂的痛苦是什麼?當你站上兩個小時,坐下來的時候是不是很快樂;當你坐上叁個小時站起來會很快樂,是不是?肚子餓得不行的時候,給你一個窩窩頭吃,這可能是你一生當中吃到最美味的東西;你吃十個八個的時候,撐的難受,那時候又很痛苦。我們在外面熱的不行,走到空調環境裏面很舒服對吧?讓你長期呆在空調房間裏面你又會郁悶了。那麼痛苦和快樂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它們是建立在相對的基礎上。所以人生沒有至樂之道。我們只有不斷地換環境,不斷地刺激感官,不斷吃各種各樣的東西,才能找到一點快樂。
所以佛陀認爲人生的本質就是苦,快樂都是暫時的。有叁苦、有八苦、有無量種苦,但是我們往往感覺不到,當我們今天快樂的時候,從來沒想到明天生病的時候是什麼…
《以佛教的思維方式笑對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