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的思维方式笑对生活
——禅三第五期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昨天我在准备今天的课程时,想了几个大家经常会来询问我的问题,不知你们是否有兴趣来听一听我的想法,如果有,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几个生活中寻常而又不寻常的问题。
一、如何消除怨恨
佛教里面讲到如何消除怨恨时,首先要你明白的是——什么是怨恨以及怨恨是怎样产生的。仔细想一想,怨恨就是除了我们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与我们观念不同或立场有别又或存在利益冲突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任何人,因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与我们能够时刻与“我”保持一致),从他自身的角度来思考、处理问题,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我们,然后情绪产生,我们把这个人一某一段时间内定位成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时刻想报复他、伤害他,看到他受到挫折、遇到尴尬,我们则会感到欣悦。在怨恨产生时,似乎只有使“敌人”受挫,我们才能感到怨恨消除。这就是怨恨在日常生活中惯常出现时的面目——因为误会或伤害到甲方而产生,又要以伤害或灾祸降临到乙方头上才能终了。它开始于伤害,又告结于另一个伤害,再以这个伤害为起点滚起雪球来,一直不断地伤害下去。
你们知道吗?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慈善机构叫慈济功德会,他的负责人叫证严法师,他的一个弟弟被人家杀死了,按照法律,人家会枪毙杀死他弟弟的那个人,证严法师看到他母亲痛不欲生的样子,就想办法帮他母亲解除悲痛。他拉着他母亲到杀掉他弟弟的那个人家里去,跟他妈妈讲,一个母亲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们可不可以让另一个母亲不要失去这个孩子,因为他不是故意的,是错误地杀掉了另一个无辜的人。你想想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境,才得以泯除生死仇恨?从众生的角度来讲,我们每天走在路上踩死了多少蚂蚁,我们每天上餐馆点了多少生猛海鲜,可能有很多众生因为我们的一念死在我们的足下、刀下。如果它们都要跟我们一样去报仇,那你说我们猴年马月才能消除怨恨。永远没有止境。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一颗同理的心,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去定位、去决定我们的现在和他人的将来。否则的话,我们很难在人生当中找到喜乐,当自己失去喜乐的时候,其实怨恨所伤害到的是你自己,它使你的人性扭曲、身体的毒素产生,由于因果的作用,最终报到你自己的头上。当你时刻总想着别人欠你的,当你什么都想着自己的利益和得失的时候,就无法包容对方、无法理解对方、无法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你看我们前面供着观音菩萨,上面有写着四个字,叫与乐拔苦,与乐拔苦就告诉我们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别人痛苦我们当作自己痛苦;别人跟我们没有缘分,我们想尽办法如何结上缘,让对方跟我一样得到快乐。正因如此,观音菩萨有那么多人供奉他,那么多人礼拜他。如果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以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面对生命,我们想一想,何愁什么事情会做不成?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吃亏是福。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我们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难放下那一份执着,很难放下那个自我,很难放下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不会从更大、更高、更宽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一席生命,所以我们就会陷入到这样的一个窠臼里面走不出来。学佛要学会放下一切,包括好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
当我们站在一米高、两米高的地方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会碰到很多很多问题,这个房子把我们的视线挡住,前面的草把我们挡住,溪流把我们挡住。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障碍,让我们身心得不到自由。
如果反过来讲,你如果站在第二层、第三层,站在屋顶上来看待下面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些东西不一定能影响到你。再高一点,你如果站在外太空去看待这个宇宙又会怎样呢?在地球上我们认为珠穆朗玛峰高得可以冲上天了,在外太空看好像只不过是比别的山头稍微高一点而已,可能就像一块平地,形状稍微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人生的智慧,就看你以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你如果站在低处去看待事情,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体都会成为你的障碍,所以我们会被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困扰。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心离开躯壳,要让自己的眼界和认识远远超越物质世界的高度,那样我们就不会因为职位高就快乐、职位低就有挫折感;今天这件事做成就喜乐,没完成就会悲伤。在心灵超越躯体的障碍时,一切问题在你面前都不是问题。
我那天跟李老师在分享的时候就讲到了一个思想,我说我们看待问题都是用加法,我有一百万,要变成一千万,有一千万要变成一个亿,有一个亿要变成十个亿,有十个亿要变成一百个亿,甚至一千个亿,越多越好,越多说明我的成就越大,是不是这样的呢?我有一栋房子,那是不多,有十栋、二十栋,甚至更多,我才有成就感。我有一个工厂不多,我能办十个、二十个、一百个,甚至全球各地都有我的工厂,我才是最有成就的。我们经常用加法来显示自己物质的丰富。
而佛教的思想是怎么看的呢?佛教思想要求我们做减法,虽然我们外在的东西不断在增加,我们的心灵境界还是要用减法,减到零、减到空。当任何东西在你面前都归零、归空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的力量会乘以倍数地增加,你们记住这句话。当我们对物质的追求,不是用贪婪、占有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你就会很智慧地做事情,会很从容地面对,会以非常超然的精神去看待这些东西。
你常常想,我们打造一个企业,一年当中能赚多少钱,每天如何让员工去赚钱。如果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每一样产品都能让多少人受用和喜欢,觉得产品具有超出他想象的价值。接下来客户才会大量地买你的产品、用你的产品。那你说你生意能不好吗?
可是我们往往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降低成本,其次考虑如何获取更多的利润,然后考虑如何让员工跟牛马一样彻夜加工,为我打造更多的金钱?他稍微有一会儿不在现场,或者不做事情,就要扣他工资、扣他奖金,用很多方法去惩罚他。最后你们看看会出现什么状况,我们很容易想象,憎恨产生,发展,最后报到你自己的头上。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所以我们做企业也好、处理人际关系也好,要让别人在一个环境里面心灵非常愉悦地做事情,如果说他能在这里面找到快乐,自然而然很多问题就能消除。
我前面讲到了如何消除我们人生的怨恨,就是要把我们从自身从原先看待问题狭隘的角度里解脱出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者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世界万事万物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你就发现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你就不会有执着、放不下、解不开。我们之所以执着,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绑了一条绳子,你的执着越多,你身上绑的绳子就会越密,最后让我们手脚非常不舒服。
大家仔细来想想,我如果贪图名利,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做的像别人心目当中的神一样,每天就像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一样,笑着去迎合大众,迎合一切正确的、不正确的思想,迎合高尚的和卑劣的人。如果我贪名,就要成为名的奴。如果贪钱,我就要成为金钱的狗。这多么可怕呢!你一天到晚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失掉自己。其实我才是我生命的主人。但是很多人没有活出自己,一切都是被别人被动地所左右,被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所左右,被这个世间的名利所左右,被这个世间地位和人生价值所左右,最后我们忘记了我是谁。
所以要消除我们心中的怨恨,首先要将我们的观念打开,站在应有的高度上,不然的话我们很难做得到。别人会打击你一下,你就想着报复他;别人恩将仇报的时候,你以后就不敢去付出。别人在打击我们、在骂我们的时候,我们从来没考虑到,他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还有一个因,是你自己种下的。我经常跟人讲,世界上有13亿人,为什么只骂你一个?13亿人,为什么他只跟你过意不去?我们很少从内在进行自我反思:我为什么会成为对方的怨恨的对象?当然了,我们会找很多很多理由来使自己变得正义,对方变得邪恶。这些理由你仔细地去分析一下,都很苍白,最关键的一点,你如何去觉察你自己,如何从内在去发现自己,如何从自己内心当中去找出自己的问题。当我们这些问题找到了,你发现所有的问题都不成为问题。所以要观照自己、觉察自己、审查自己,时刻反省自己,一切的怨恨就在你面前自动消失了。
二、如何解脱生死
如何解脱生死,以佛教的观念,也就是要教你思考如何解脱人生的困扰。佛陀原本是个继承王位的王子,他之所以能出家,就是因为他看透了世间的生老病死。
我们在年轻时很少会去想,我哪一天会老,哪一天也会生病、也会死。如果你们心里郁闷,就想一想,有一天我也会想过去的所有人一样地死掉,现在所碰到的所有的问题他们在生前也一样要碰到,那么你就会知道,现在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你们想过没有,我们这个世间所谓的痛苦是什么?当你站上两个小时,坐下来的时候是不是很快乐;当你坐上三个小时站起来会很快乐,是不是?肚子饿得不行的时候,给你一个窝窝头吃,这可能是你一生当中吃到最美味的东西;你吃十个八个的时候,撑的难受,那时候又很痛苦。我们在外面热的不行,走到空调环境里面很舒服对吧?让你长期呆在空调房间里面你又会郁闷了。那么痛苦和快乐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它们是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所以人生没有至乐之道。我们只有不断地换环境,不断地刺激感官,不断吃各种各样的东西,才能找到一点快乐。
所以佛陀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快乐都是暂时的。有三苦、有八苦、有无量种苦,但是我们往往感觉不到,当我们今天快乐的时候,从来没想到明天生病的时候是什么…
《以佛教的思维方式笑对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