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命永續 薪火相傳
——淺談佛教的管理與六度修行法
楊柳整理
各位湖州的企業家:
大家下午好!受湯秘書長的邀請,我今天和大家來做一個分享。第一,我並不是一名專業的講師,所以可能講演的水平有限,請大家諒解。第二,我不是一名企業家,可能對于管理的經驗並沒有大家豐富,所以不敢妄言教大家什麼。第叁,我還是個初學者,請大家多給我提提意見,分享的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我從小在寺廟成長,接受了叁十多年的佛學熏陶,一直從事佛學教育,再加上這幾年來一直與學校、企業建立各種各樣的交往,包括與高校學生的交流以及企業的心態建設等等。以上這些事情我一直都在堅持,所以有一些心得,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是“怎樣的組織是最強的”,希望通過這一主題的分享給諸位建設企業文化,加強企業軟實力提供一些借鑒。
一、佛教長傳的奧秘——佛教管理方式漫談
我今天在此演講的主題並不是信仰,也不是關于某種宗教理念的解讀,而僅僅是討論企業的組織建設問題。衆所周知,佛教這一組織已經存在了兩千五百五十四年的時間了。從古至今,世界上每一個出家人他們的形象都非常相似。盡管日本的僧人不禁止結婚娶妻,東南亞一帶的出家人不禁止吃肉,藏傳佛教的教義與我們漢傳佛教差別很大,但是出家人的光頭形象卻成爲了佛教徒共同的標識。爲什麼大家走進佛教的道場就知道這是佛寺而不是道觀,不是天主教堂呢?因爲佛教的主殿大多供奉的都是釋迦牟尼佛。少有佛寺的大雄寶殿供奉菩薩,但即使是供奉菩薩的,也是因爲他作爲“補處佛”所行的善迹,實際上菩薩也是作爲佛的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個階段的表征而進行供奉的。爲什麼佛教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呢?因爲他將自己一生修行的感悟、所得全部傳授給了他的弟子,再由弟子傳授給再傳弟子,以此久延。你們有沒有想過爲什麼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經兩千多年而不衰呢?
我們做企業時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讓自己的企業能夠在這個社會中長時間地存在下去呢?如果大家還沒有思考過,那麼今天分享的主題剛好能夠給大家一些啓示。
有人問我,印度的佛教現在不是已經不存在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印度,佛教所有的思想理念、宗派、教義還是存在,只不過是融入了印度教中罷了。雖然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佛教的確已經式微,但是在中日韓及其他中南亞國家佛教卻仍然非常興盛,甚至現在在西方,佛教也有很高的聲望。
1985年,世界上有五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開了七天的會議,最後得出一個“巴黎宣言”,他們認爲未來能夠拯救世界的,乃是東方的孔孟思想與佛教的大乘文化。在孔孟思想與佛教大乘文化中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圓融”。它們都是包容的文化、開放的文化,因此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大家走進寺院,往往一進山門見到的就是彌勒菩薩,他袒胸露乳,笑口常開,以絕對寬容和善的姿態歡迎每一位信仰他或排斥他的來賓。他的身旁就寫著這樣的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楹聯可以歸結爲兩個字:笑、容。只有當內心十分開闊時,我們才能容納一切的人事,你的狀態才能柔軟,才能自在。如果我們習慣于把自己的觀點作爲衡量的標尺而強加給別人的時候,我想,這樣的人未必能夠爲別人所真心認同。如果我想要年輕,想要養生,想要長壽,想要幸福,就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打開,灑脫、從容地面對一切。
有人問我,師父你爲什麼出家?我回答他們說,那是因爲我追求自由,我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解脫,我喜歡走動,享受漂泊的過程,就是這樣。
言歸正傳,我們現在就來講一講,佛教的組織架構、日常儀軌、思想典籍依靠什麼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兩千多年呢?
從前,每一個大的寺院都有一個方丈,方丈以下有一個長老院。長老院是什麼呢?它就是由住在寺院裏二十年以上,對佛學思想精通,最德高望重的僧人構成的一個組織。大家都知道,寺院裏的方丈都是由大家推選出來的,他的德行、知識、管理能力一定都要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才能夠當上這個職務。長老院是做什麼的呢?方丈一旦下達一個重要的任務,這件事情就一定要通過長老院的討論,通過以後才能執行。長老院下面還有幾個堂首,有負責日常事務的、負責後勤的、負責接待的、負責建設寺院的、負責研究的等等,還有一個獨特的職務叫戒律堂首座,他所管理的就是寺中僧衆的戒律儀軌遵守情況,他不但可以向下管理寺中一般的師父,甚至方丈犯了戒,他也可以通過正當的程序來進行合理的懲罰。這些堂首各司其職,每半個月還要由方丈組織僧衆,把所有的戒律一起誦讀一遍。在這個誦讀戒律的過程中,如果有人犯了戒條,他自己就要誠實地說出來;如果犯戒的人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麼其他師兄弟也要給他指出來。這就好像是一個批評與自我批評,反思與相互棒喝的過程。犯戒的師父要當衆忏悔,第二天才可能得到允許,繼續住在這裏。如果說有人犯了戒自己沒有說出來,沒有當中忏悔,那麼如果有一天被別人察覺了,那麼他就會被其他所有的師兄弟所不容,大家都不會跟他說話,都把他當做空氣一樣。
寺院裏每天早晚還要做早晚功課,這就是每天都要把佛教重要的思想念誦一遍,以此將它們銘刻在心。我們有一條《忏悔文》講道:“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意思是說我所造的一切業,都是由于貪嗔癡而産生的,而貪嗔癡都是因爲我的身體、語言和思想所帶來的,因此我現在要忏悔的就是那些帶來貪嗔癡的身體、語言和思想。要使自己成長,就要學會控製自己的身口意,這就是造成我們一切孽障的根源。
你可以想一想,當一個組織裏的每一個人,每天都要早晚體察、反思自己兩次,每半個月還要來把自己所行的儀軌正確和不正確的地方全部反思一遍,忏悔一遍,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自我約束和團體意識呢?
很多企業裏所謂的軟實力文化建設都只停留在打打乒乓球、唱唱歌這樣的層面上,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把一種思想、觀念不斷地深植在人心深處,那還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寺院規約》要求我們在寺院裏要做到“六和敬”。這是巴利語、漢語、藏語系佛教所共同遵循的叢林清規。所謂“和”,是對外而言的,亦即“外同他善”;而所謂“敬”,則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亦即“內自謙卑”。“六和敬”分別指:“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責;口和無诤要求我們不要與他人做無意義的爭辯;意和同悅要求我們在相同的願景之下保持思想的和合,這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因爲幸福也就是指你心之所想,他人正好能給予你之所想;戒和同修要求我們遵守共同的製度和規約,以此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爲;見和同解要求我們在見解、行爲上都保持高度的一致,大家通過討論形成共同的意見,以此起而行動;利和同均要求我們不論是經濟上的利益,或者是知識上、宗教實踐上的佛法之利,都必須要分享,決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六和敬”的思想使得僧團中的每一個人都具備對人及自處的基本准則,以此規約大家的言行,反而能夠使大家能夠保持清淨、喜樂的狀態,在一個寺院當中能夠內證修行,外度他人,人人都能夠得以和睦相處。寺院裏和諧的狀態往往是很多企業想要借鑒的,而“六和敬”思想就是寺院和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凝聚人心的修行方式——六度修行法分享
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分享“六度”,這是在寺院修行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方法。“度”梵語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我們要一起修行,我們要共同提升,我們要相互幫助,就要具備相同的信仰,以此要行“六度”之法。“六度”是什麼?
第一就是“布施度”。布施就是要奉獻,就是要利他,學會理解、支持他人。很多人認爲布施的意思就是我把自己的錢財施舍給別人,實際上布施的概念還要寬廣得多。布施包括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除了錢財之外,思想、能力、技術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成爲施物。我們會思考,布施對于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幫助呢?實際上布施的功能是很大的。如果你想富有,首先就要學會布施、利他、奉獻。這些闊達的思想也正是佛教能夠長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在給安利的領導講課的時候就說,當你准備要把東西推銷給別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愛別人。
有一個童話故事說,太陽爺爺和北風叔叔在打賭。北風叔叔說:“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下面的人把自己的衣服脫掉。”太陽公公說:“我也可以啊。我的方法是最好的。”他們爲了這個問題爭執不下。北風認爲只要他使勁吹下面的人,自然能夠把他們身上的衣服脫下來。于是它就用盡力氣吹啊吹,可是北風一吹,人們感覺到更加寒冷了,于是就裹緊自己的衣服。北風沒有辦法使人們脫下自己的衣服。太陽公公出來了,他用最溫暖的光照耀著人們,人們感到了炎熱,馬上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掉,躲在大樹底下乘涼了。爲什麼太陽的光和熱能夠使人們脫下自己的衣服呢?因爲光和熱就象征著愛,象征著慈悲。要使自己的員工不遺余力地爲自己服務,那麼你首先必須要付出的是什麼呢?是熱情、愛和溫暖。
《菜根譚》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惟氣和暖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它反映了事物的一個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暖生萬物,寒殺一切的道理。我們爲人也是一樣,和氣熱情的人給予人以溫暖,自己的福澤也更加…
《佛命永續 薪火相傳——淺談佛教的管理與六度修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