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悠揚的禅偈,點燃智慧的光焰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
有人好奇佛教如何管理。佛教的管理實際上就是一個追求平衡、相互製約的過程,再加之以佛教的文化相輔弼,使之淵源留長,至今不息。世界上所有的出家人,無論是什麼民族的,雖然在某些展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剃光頭,主殿上大多供的都是釋迦牟尼佛,只有個別道場供奉的佛像有所不同,比如普陀山主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五臺山主殿供奉文殊菩薩。
很多人都認爲佛教作爲一種宗教,信仰的是一個萬能的神。實際上這是對佛教的一種誤解。釋迦牟尼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他有父母,出家前也有妻子和孩子。但是他發現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並不是他所追求的究竟生活。于是他行走求學,轉益多師,向他們學習,最後認爲自己得到了解脫。他就把自己求得解脫的一系列理論傳播給了他的弟子,讓他的弟子傳播給別人。
這樣看來,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教育”的思想。所以我們經常講,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我們每一個出家人所承擔的也就是老師的角色,把我們所知的傳播給更多的人,讓這些人都能夠明白至理,省察內心,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更加快樂,得到解脫。佛教裏講,每一個人都能夠像釋迦牟尼一樣修成佛,當你內心很清靜、愉悅、自在的時候,這一刹那,就是佛的境界;當下一個刹那你被煩惱所盤踞時,那麼你就處在地獄之中,所以天堂和地獄,菩薩與餓鬼都只在一念之間。一念清靜就上升到天堂,一念染汙則下墮到地獄;一念混濁則下畜生道,一念平和則成阿修羅。所以說一心會使人輪回于六道之間。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轉換自己的觀念,不斷淨化自己的內心,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爲。這樣的調整不在于別人,而正在與我們自身;這樣的調整沒有外在的東西來要求我們,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轉變。這就是佛學與一般宗教最大的不同。
那麼,我們不妨類比佛教的精神來思考一下,如何讓我們的企業也打造出一種正面的文化,如何讓我們的員工學會自我調整,如何使企業中的每一個人像有信仰者一樣甚至可以不惜生命代價而付諸努力呢?當我們在做企業時,能不能把佛學的理念、禀賦,嫁接到事業中去呢?
今天我就對禅學思想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禅學有什麼思想是可以被借鑒、吸收,以使企業更好地發展下去的呢?我也將在最後讓大家用簡單易行的方法進行禅修入門。但是我所能夠告訴你的,也只是禅修的方法,至于以後怎樣去精進、堅持,那就要靠你們自己的努力了。
我們的課請大家首先要放輕松,其次如果對我所講的有什麼疑問或者有什麼靈感産生時可以隨時提出來討論。
禅的思想是開闊、豁達、明朗、空靈的人間瑰寶,禅的生活是安甯、自在、簡樸、質實的安心方式。我們首先要學會放下自私、自我、自欺、自慢的人身枷鎖,才能海闊天空地任意飛翔。禅的方法是讓我們首先認識自我,而後打破自我,達到圓滿自足的空性。盡管我們可以舉很多很多例子來說解禅,而實際上,禅是無法說的。禅的教法是通過公案來推動和傳承的。“拈花微笑”是禅宗心傳的第一個公案。釋迦牟尼生前欲傳衣缽之時,拈花不語,弟子紛紛揣測不定時,迦葉尊者回饋給他一個微笑,佛就把自己的心法傳授給了他。這就告訴我們,禅是心靈的靈犀一點,它的感悟來自于無染心性的刹那觸動,也許是會心一笑,也許是眼神之溝通,也許是舉動之對接。所以古代禅師在傳播禅的精神時,經常對弟子加以棒喝,讓弟子突然間有所觸動,有所了悟。那麼很多人就想,一定是需要有無量世的積累才能有今天的禀賦,一定要經過許多的苦痛掙紮、挫折失敗,才能夠見性成佛。但我總是覺得,今天悟到一點,就算是一點精進;今天明白兩處意境,就有兩點啓示。所以,禅所強調的就是自身的體證和感悟。就如皓月當空,禅是一種清涼;花開花落,禅是一種安甯。
陶淵明所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一種禅的境界。這種感覺出自于詩人自身的體悟,就像我們走出永福寺,行在樹林之間,聽到濺濺溪水、點點鳥鳴,看到陽光從樹葉中穿過投射在地上的斑駁光影,這種刹那間的感受,只有你自己能夠明了,這就是“茹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天你們拿起這個杯子,喝上一口茶,是普洱、龍井、鐵觀音還是金俊梅,就只有你自己能夠知道。我們今天坐在這裏享受清涼的美妙感覺,走在沙漠裏的旅人怎麼能夠感覺得到呢?反過來說,他行走在沙漠中,身體接受著烈日與幹渴的考驗,每行走一步都好像是一種朝聖的感覺,他所能夠看到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不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所以我們舉辦禅修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很多人去體驗它,只有體驗了才會知道個中滋味,得到身心靈的改變。你肚子餓了,別人幫你去吃飯,你能夠飽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又很多事情是別人不能夠替你完成的,思考是一件,禅也是一件。
在座各位大多數都是企業界的人士,你們與學者之間的最大差別是,學者永遠在爲了理論而進行理論研究,而企業家則把最繁雜的理論用最簡單的方法用到實踐中去,所以,企業家是直接改變世界的人。任何高深的思想,如果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它是不可能産生力量的。所以我常說:“知道是沒有力量的,相信並做到才有力量。”古代學者強調“知行合一”,佛教則強調“聞思修”的合一,聽到思想,進行思考,而後付諸實踐,這才能夠讓你成佛。如果說我們學到的東西沒有付諸行動,那麼也只是徒勞無益。
我自己在做管理的過程中,在EMBA課程的學習互動中常常感到:當一個人認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專注地去做這一件事情,你就會調動自己一切的精力往這方面去努力,就會更容易地將它做成。當一個人專注于一件事情時,他的潛能是無限的。行事的方法是無止境的,它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最重要的還是目標,沒有目標,就失去方向,任何方法對你而言也就是無用的。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書中說道,日本的企業很多都是終身聘用的,所以員工往往沒有什麼跳槽的念頭,而是一生一世在這個企業中安心地工作、努力,通過自己的資曆、能力一步一步往上走。這就是專注地力量。而他自己呢?在創業初期,他爲了研發電腦的瓷芯片,埋頭研究了十四年才獲得成功,這也就是專注的力量。
我上個月到了日本的唐招提寺,就是日本著名的律宗建築群,是鑒真東渡以後親手興建的寺院。唐招提寺的主殿有一點傾斜,他們組織了很多專家進行研究,探尋主殿傾斜的原因。他們爲了修複主殿,在主殿外蓋了一個更大的房子保護它,然後把它的每一片瓦每一根木材全部拆下來,表上數字,有腐蝕的部分就重新替換,經過修複後再重新把這些瓦片木材組裝起來,從發念到重新修複完成,七百平方不到的主殿的修複,這個過程花了十年之久。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時候真的是非常非常精細。這就是爲什麼很多人都鍾愛日本産品的原因,它們真的非常精致。當我們做企業時,會不會去思考自己産品的功能怎樣才能更強,包裝怎樣才能更美觀,團隊合作模式怎樣才能更科學呢?美學實際上是無處不在的。公司裏德擺設,周圍的環境所營造的感覺,每一個細節都應該融彙著美學的因子。出了外觀,還有功能;出了人性,還有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因素。
我有一個EMBA的同學,他是做餐飲的,他的願景是要把現在手上的1000家連鎖店,在五年內,擴張到4000家。他追求産業的急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他就發現,店鋪數量的確是每年都在增加,可是店鋪的管理、人員的培訓等等方面就跟不上。在座各位都是學管理的,肯定會想出種種方法來改善他的經營狀況。但是有一些東西,是沒有辦法快速得到的。就好像我們把一棵小樹苗養成一棵參天大樹,沒有幾十年、幾百年可能做到嗎?即使是再給它澆水、施肥,也只是揠苗助長而已。
因此,禅修就要求我們把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冷靜地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進行冷靜地思考,一步一步把手上的事情經營起來。這個世界有一個基本的道理:萬事萬物的存在都依循著它自身的規則,或者說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離開了這個道,就會發現自己做事花上十倍的努力都得不到一分收獲。可能自己所發的心願很好,自己的理想非常完美,但我們就是達不成。這就是因爲我們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就好像今年,許多地方大旱。像雲南這樣的地方,怎麼會大旱呢?以前這是降雨很多的地方。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跟長江水庫的建立有關系?會不會是水庫破壞了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呢?我想了很多的原因,包括自然環境的破壞,水質的變化,資源的開采等等,都會使地球發生變化。這就是不依循“道”而盲目追求快速發展所得到的結果。
我前段時間再看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所作的《德魯克精華》。他向世人提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沒有機構(如工商企業),就不會有管理。但是,如果沒有管理,那也就只會有一群烏合之衆,而不會有一個機構。而機構本身又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爲了給社會、經濟和個人提供所需的成果。”他認爲每一個人、每一個集體、每一個企業都只是這個社會的一個齒輪。但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總是不斷地把自己這個齒輪放大,認爲自己是宇宙的核心,衡量萬物的標准,這樣就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禅宗要我們思考:“我是誰?我在哪裏?要往哪裏去?”雖然這只是禅宗參禅的一個話頭,但是這句話對于我的影響非常深刻,認清自己,太重要了。我自己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我的團隊運行的狀態如何,我的企業在整個業界處于什麼位置,這些都基于“我是誰”的考量。如果不清楚自己是誰,則整日都處于渾渾噩…
《讓悠揚的禅偈,點燃智慧的光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