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让悠扬的禅偈,点燃智慧的光焰

  让悠扬的禅偈,点燃智慧的光焰

  杨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

  有人好奇佛教如何管理。佛教的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追求平衡、相互制约的过程,再加之以佛教的文化相辅弼,使之渊源留长,至今不息。世界上所有的出家人,无论是什么民族的,虽然在某些展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剃光头,主殿上大多供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只有个别道场供奉的佛像有所不同,比如普陀山主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五台山主殿供奉文殊菩萨。

  很多人都认为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是一个万能的神。实际上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释迦牟尼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他有父母,出家前也有妻子和孩子。但是他发现继承他父亲的王位,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究竟生活。于是他行走求学,转益多师,向他们学习,最后认为自己得到了解脱。他就把自己求得解脱的一系列理论传播给了他的弟子,让他的弟子传播给别人。

  这样看来,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教育”的思想。所以我们经常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我们每一个出家人所承担的也就是老师的角色,把我们所知的传播给更多的人,让这些人都能够明白至理,省察内心,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更加快乐,得到解脱。佛教里讲,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释迦牟尼一样修成佛,当你内心很清静、愉悦、自在的时候,这一刹那,就是佛的境界;当下一个刹那你被烦恼所盘踞时,那么你就处在地狱之中,所以天堂和地狱,菩萨与饿鬼都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清静就上升到天堂,一念染污则下堕到地狱;一念混浊则下畜生道,一念平和则成阿修罗。所以说一心会使人轮回于六道之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换自己的观念,不断净化自己的内心,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调整不在于别人,而正在与我们自身;这样的调整没有外在的东西来要求我们,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转变。这就是佛学与一般宗教最大的不同。

  那么,我们不妨类比佛教的精神来思考一下,如何让我们的企业也打造出一种正面的文化,如何让我们的员工学会自我调整,如何使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像有信仰者一样甚至可以不惜生命代价而付诸努力呢?当我们在做企业时,能不能把佛学的理念、禀赋,嫁接到事业中去呢?

  今天我就对禅学思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禅学有什么思想是可以被借鉴、吸收,以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的呢?我也将在最后让大家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禅修入门。但是我所能够告诉你的,也只是禅修的方法,至于以后怎样去精进、坚持,那就要靠你们自己的努力了。

  我们的课请大家首先要放轻松,其次如果对我所讲的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灵感产生时可以随时提出来讨论。

  禅的思想是开阔、豁达、明朗、空灵的人间瑰宝,禅的生活是安宁、自在、简朴、质实的安心方式。我们首先要学会放下自私、自我、自欺、自慢的人身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飞翔。禅的方法是让我们首先认识自我,而后打破自我,达到圆满自足的空性。尽管我们可以举很多很多例子来说解禅,而实际上,禅是无法说的。禅的教法是通过公案来推动和传承的。“拈花微笑”是禅宗心传的第一个公案。释迦牟尼生前欲传衣钵之时,拈花不语,弟子纷纷揣测不定时,迦叶尊者回馈给他一个微笑,佛就把自己的心法传授给了他。这就告诉我们,禅是心灵的灵犀一点,它的感悟来自于无染心性的刹那触动,也许是会心一笑,也许是眼神之沟通,也许是举动之对接。所以古代禅师在传播禅的精神时,经常对弟子加以棒喝,让弟子突然间有所触动,有所了悟。那么很多人就想,一定是需要有无量世的积累才能有今天的禀赋,一定要经过许多的苦痛挣扎、挫折失败,才能够见性成佛。但我总是觉得,今天悟到一点,就算是一点精进;今天明白两处意境,就有两点启示。所以,禅所强调的就是自身的体证和感悟。就如皓月当空,禅是一种清凉;花开花落,禅是一种安宁。

  陶渊明所讲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禅的境界。这种感觉出自于诗人自身的体悟,就像我们走出永福寺,行在树林之间,听到溅溅溪水、点点鸟鸣,看到阳光从树叶中穿过投射在地上的斑驳光影,这种刹那间的感受,只有你自己能够明了,这就是“茹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天你们拿起这个杯子,喝上一口茶,是普洱、龙井、铁观音还是金俊梅,就只有你自己能够知道。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享受清凉的美妙感觉,走在沙漠里的旅人怎么能够感觉得到呢?反过来说,他行走在沙漠中,身体接受着烈日与干渴的考验,每行走一步都好像是一种朝圣的感觉,他所能够看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不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所以我们举办禅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很多人去体验它,只有体验了才会知道个中滋味,得到身心灵的改变。你肚子饿了,别人帮你去吃饭,你能够饱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又很多事情是别人不能够替你完成的,思考是一件,禅也是一件。

  在座各位大多数都是企业界的人士,你们与学者之间的最大差别是,学者永远在为了理论而进行理论研究,而企业家则把最繁杂的理论用最简单的方法用到实践中去,所以,企业家是直接改变世界的人。任何高深的思想,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它是不可能产生力量的。所以我常说:“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古代学者强调“知行合一”,佛教则强调“闻思修”的合一,听到思想,进行思考,而后付诸实践,这才能够让你成佛。如果说我们学到的东西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也只是徒劳无益。

  我自己在做管理的过程中,在EMBA课程的学习互动中常常感到:当一个人认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专注地去做这一件事情,你就会调动自己一切的精力往这方面去努力,就会更容易地将它做成。当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他的潜能是无限的。行事的方法是无止境的,它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最重要的还是目标,没有目标,就失去方向,任何方法对你而言也就是无用的。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书中说道,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聘用的,所以员工往往没有什么跳槽的念头,而是一生一世在这个企业中安心地工作、努力,通过自己的资历、能力一步一步往上走。这就是专注地力量。而他自己呢?在创业初期,他为了研发电脑的瓷芯片,埋头研究了十四年才获得成功,这也就是专注的力量。

  我上个月到了日本的唐招提寺,就是日本著名的律宗建筑群,是鉴真东渡以后亲手兴建的寺院。唐招提寺的主殿有一点倾斜,他们组织了很多专家进行研究,探寻主殿倾斜的原因。他们为了修复主殿,在主殿外盖了一个更大的房子保护它,然后把它的每一片瓦每一根木材全部拆下来,表上数字,有腐蚀的部分就重新替换,经过修复后再重新把这些瓦片木材组装起来,从发念到重新修复完成,七百平方不到的主殿的修复,这个过程花了十年之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时候真的是非常非常精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钟爱日本产品的原因,它们真的非常精致。当我们做企业时,会不会去思考自己产品的功能怎样才能更强,包装怎样才能更美观,团队合作模式怎样才能更科学呢?美学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公司里德摆设,周围的环境所营造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融汇着美学的因子。出了外观,还有功能;出了人性,还有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因素。

  我有一个EMBA的同学,他是做餐饮的,他的愿景是要把现在手上的1000家连锁店,在五年内,扩张到4000家。他追求产业的急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发现,店铺数量的确是每年都在增加,可是店铺的管理、人员的培训等等方面就跟不上。在座各位都是学管理的,肯定会想出种种方法来改善他的经营状况。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快速得到的。就好像我们把一棵小树苗养成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几十年、几百年可能做到吗?即使是再给它浇水、施肥,也只是揠苗助长而已。

  因此,禅修就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冷静地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冷静地思考,一步一步把手上的事情经营起来。这个世界有一个基本的道理: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依循着它自身的规则,或者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离开了这个道,就会发现自己做事花上十倍的努力都得不到一分收获。可能自己所发的心愿很好,自己的理想非常完美,但我们就是达不成。这就是因为我们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好像今年,许多地方大旱。像云南这样的地方,怎么会大旱呢?以前这是降雨很多的地方。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跟长江水库的建立有关系?会不会是水库破坏了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呢?我想了很多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的破坏,水质的变化,资源的开采等等,都会使地球发生变化。这就是不依循“道”而盲目追求快速发展所得到的结果。

  我前段时间再看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作的《德鲁克精华》。他向世人提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他认为每一个人、每一个集体、每一个企业都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齿轮。但是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总是不断地把自己这个齿轮放大,认为自己是宇宙的核心,衡量万物的标准,这样就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禅宗要我们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要往哪里去?”虽然这只是禅宗参禅的一个话头,但是这句话对于我的影响非常深刻,认清自己,太重要了。我自己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我的团队运行的状态如何,我的企业在整个业界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都基于“我是谁”的考量。如果不清楚自己是谁,则整日都处于浑浑噩…

《让悠扬的禅偈,点燃智慧的光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