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让悠扬的禅偈,点燃智慧的光焰▪P3

  ..续本文上一页修。在最上乘禅中,你可以把对立的思想观成统一。

  稍微接触过禅宗思想的人都会知道,神秀大师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作为初级的修行者所要修行的境界。这里明显有一个心的实体。而慧能的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就是要消解实体的心,达到“心物不二”的境界。我们也可以说,这两首偈子的关系是,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神秀通过修行体证了“自我”,而慧能进一步来打破这个自我,有我有物,但可以达到“齐物”的境界。这个境界中,圆融的“真我”超越了单一的“自我”,从而体证了禅的最高境界。我们禅修的过程,就是要从“因”开始,因为我们的身心本来就不清净,所以我们要当下顿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顿悟是建立在渐悟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渐悟的过程,如果尘埃都不去拂拭,实体的心都不去修证,那么从何来说要达到“真我”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持续、渐进地摄受自己的身心。让我们的身心灵安静下来,让我们能够处在宁静和安详的状态之中,这才是最基本的。这就要依靠我们的坚持,每天去坚持才能达到神秀大师所证的清净之心。

  我经常引用这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根性的人听到一个真理,会积极努力地去践行它;中等根性的人听了,则有时会尝试,但过了两天就放弃了;下等根性的人听了真理,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根本就是可笑的事情,反而蔑视真理。一个真理,如果不被下士所耻笑,那么它甚至还称不上是真理呢。所以根性上等的人,他永远都会尊重很多事情,所以才能成其大。佛教中最上乘禅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就是即身成佛,从凡夫转换为圣人的过程。但是如果你没有前面无量世的修行,今生是不可能达到的。

  佛教里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苦”和“空”。“苦”是怎么来的呢?“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本来一切都是空的,可是我们偏偏要看成是实有的;本来一切都是虚妄的,可是我们偏偏要把它们看成真实的,这样就产生了苦。“空”就是要解释人们产生颠倒妄想的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待事物会不究竟,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不了解“空性”。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实有的,自己会恒久地存在,那么哪一天你生病了,哪一天你衰老了,你就会无法面对,无法接受事物短暂生灭、无常变化的原理。我们心中的期待常常是恒常的期待,永恒的期待,固定的期待,这些期待会使我们产生很多的烦恼。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明白,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我们买了一个房子,上面写着使用权70年,我们就会认为这个房子永远是我的,我住完了让儿子继承,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其实根本就只是七十年,一个短暂的瞬间而已。我们看待世界时,常常认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真实的、正确的,而实际上却只是看见世界的一些表象,一个角落而已。

  有一句话说:“天上一日,人间千年。”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来想象一下。我从这里从到那里,只用十秒钟的时间。可是蚂蚁可能就要用十个小时才能爬得到。如果是更小更小的东西从这里到那里可能就要用它一生的时间了。《庄子》中说,有的小虫朝生暮死。那是我们用自己的时间观念来加以衡量的。它们自己可能也是有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分隔的,只是跟我们的衡量标准不一样罢了。那么反过来,有些东西很大很大,它们在自己的时空里面生存,那么它们的一天可能也就是我们的一生啊。

  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动画片叫做《霍顿与无名氏》。小象霍顿有一天吸进了一粒灰尘,听到自己的体内发出“救命,救命”的声音,它坚信那颗灰尘里面有许多生命存在,于是与那些生命展开了趣味横生的对话。灰尘里面真的就有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小镇,叫做无名镇。无名镇的镇长生了94个女儿,最后有了一个儿子。许多有趣的故事就藏在一颗灰尘里面,这就是人们对于小大之辨的推想。

  《华严经》讲到“华藏世界”,它认为世界无量无边。我们从这里到那里十几米远,也许在这十几米中,就有几亿个世界由此展开。如果把一粒微尘无限放大,一定也有无量生命居于其中。所以大小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做的事业以及自己的功过。

  《礼记》中强调“学问思辨行”的结合,这几个字对我们的学习大有裨益。我们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这样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如果学到的东西不付诸行动,那么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空谈。这只能使学问变成我们的一种障碍,叫做“所知障”。那么你学到的越多,你的障碍就会越大。因为知识对你而言就只是知识,它无法变为你自己的德行。

  《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必强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还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就是圣人对于学问的态度。荀子认为,人求学问并不是为了自己怎么通达,而是为了让自己在遇到挫折是不会不知所措。这些正与佛教所讲的“八苦禅道”相契合。“苦”是这个世界上时时处处存在的状态,知不尽苦,两相忘苦,至于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那更处处是苦。那如何让我们不痛苦呢?还是要明白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因循它而行,才会不痛苦。

  我们寺院里有很多小家伙被父母放在那里进行“劳改”,当然也是修行。我就常常跟他们讲:“你们越是不愿意做一件事情,就越要学会把它接受下来。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长。”人生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在痛苦的煎熬当中达成的超越。因此,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所大学。

  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所以在古代,人们都会供一个牌位,写着“天地君亲师”。为什么呢?就是要“报本”:报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佛教也要求我们报“四恩”:国家恩、众生摁、父母恩、师长恩。最有意义的生命,就是要慈悲济世。所谓“慈悲”,也就是“予乐拔苦”。我们要时时记得感恩,怀有一颗慈悲心,这样生命才有意义。

  我们一起来把投影上的这段话念一遍:“佛陀在菩提树下问自己,真的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吗?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至于我们头脑里的、心里的,更是千变万化。昨天奉为真理的,今天就可能认为是谬论;今天认为是朋友的,明天也许会当做仇人;现在喜欢的,可能没过多久就厌弃了。所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可我们就执着于这个我,结果就产生很多烦恼。”我们每天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从自我的角度来开展的。我们总是会顾忌我们的面子、利益、幸福等等,什么都是从“我”辐射开来的,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很多烦恼,这些烦恼最初始的原因就是“我”。佛教就把“我”的局限称之为“我执”、“我障”。“悲智”也就是“自觉觉人,自度度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也就是“智”,不能觉悟的人永远执迷;“奉献人生”也就是慈悲,不懂奉献的人永远狭隘。佛教说人生有三毒,就是“贪嗔痴”。所以要用“戒定慧”来破除。为什么说“贪嗔痴”的毒瘤呢?因为“贪”使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一直不断地索取;“嗔”使我们只要遇到与己不合的人、事就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一直处于不平的状态中不能自拔;“痴”使人不理解事物,而产生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见解。

  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做本分事就要求我们安住于当下,不生妄想,专注地做好手上的事情,珍惜来到自己身边的有缘人。持平常心并不是不做事情,而是要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事情。正像我们的《心海短信集》中所录的:“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决定它的宽度。我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是可以展示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是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力。”所以我们就要用平常心去面对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件事。最后一句是成自在人,前面的两点如果都做到了,那么你自然而然就能做一个自在的人。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基本思想。

  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互动。请打开我们手上的小册子,让我们一起把上面的《乐诵礼赞文》来大声朗读一遍:“(一)我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个人祝福。我爱自己,我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用智慧和知识来充实我的头脑。(二)我赞美敌人,敌人于是成为朋友。鼓励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常想着赞美别人,绝不道人是非。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赞美人时,要高声表达。(三)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微笑使颓废的人得到鼓励,微笑使疲惫的人得到安适,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四)我要用灿烂的笑声品味今天,让歌声照亮黑夜,以笑容感染别人。我要使生活保持平衡。记住,无论失败、绝望,还是成功、快乐,这一切都会过去。(五)我要把今天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忘记昨天,也不痴想明天。今日事今日毕。我要以真诚来代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我要让今天成为不朽的纪念日,化作现实的永恒。(六)我需把佛格深深地扎在泥土中,等待成熟。我要制定目标,起而行动,方能平定心中的惶恐。成功不是等待。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不断超越自己,完善自我,以达到圆满无上的境界。(七)我要学会控制情绪,用佛的智慧与慈悲弥补心灵不足。我要体察别人的情绪波动,学会宽容。(八)我不再为昨日的成绩自吹自擂,将要做得比已经完成的定会更好。我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仪态和风度,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九)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决定它的宽度。我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是可以展示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是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力。(十)我应该把身心培养地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放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每个人与我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之中。这是爱的真谛,人格的升华。”

  谢谢大家。

  附:同修提问

  问:法师。请教有和无的区别。以前我总是觉得,神秀禅师的偈子不如慧能禅师,现在才渐渐知道自己要做到神秀禅师所修证的水平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至于顿悟,只能说是不可强求了。我们从无中生出,成为了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父母老去,孩子也将离开我们。在这人生的中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看待有无呢?

  答:佛教说“真空妙有”,指要从有象的东西中去理解事物的空性。我们看见的东西,实实在在,你会说它的确是“有”啊,实际上这只是“假有”,它会坏灭,会消亡。这个“无”的结局就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空性”。你既然知道自己是从“无”中生的“有”,那么“有”就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要珍惜,但是不要贪执。因为“有”的本性就是“空”,它最终都要走向“空”,所以就且把过程看作过程,从哪里来的,就让它向那里去吧。你们的孩子是凭借你们而来,而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依附着你们而来,给你带来快乐,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他长大后腰离开,那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果子成熟了从树上掉下来一样的自然。

  问:您能不能讲一下,罗汉、菩萨、佛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各自的境界有什么特点?

  答:这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它渐进升华,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他们都向着善、向着空去修行体证。就好比你修啊修,修到大学生的境界,就相当于是罗汉,硕士、博士就相当于菩萨,修到博导就成佛了。当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时候,那首先要求的就是自身的解脱,求自己的解脱,不为生死的表象所蒙蔽,就是罗汉的境界;当你通过修行,自身已经达到圆满的境界,这时就可以舍身帮助别人了,那就是菩萨的境界;修到最高的境界,能够证得圆满,且自利利他,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常说,罗汉是小乘,菩萨和佛是大乘。“乘”就是运载的意思。一叶扁舟,所能荣者不过是自己的身体而已,这就是小乘;而超级游轮可以坐几千个人,不但度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很多人,这就是大乘。菩萨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一生的使命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结一下,罗汉所求的是自身的了脱,他自己离开了三界火宅,不再受火宅之苦;菩萨离开火宅又回来救人,即使是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佛既有能力救自己,也有能够度他人,能够得到双向的圆满。就是这样,谢谢。

  问:请开示中国禅宗的定义。

  答: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其创始人是达摩祖师。禅宗有正传旁传的区别,南宗慧能以下有五家七派之分,五祖旁出尊宿之血脉与正传其实是统一的。佛教中的每一个教派都认为自己是正宗,法相宗、天台宗等都在有些观念上各执一词。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其根本理想还是一致的,就是要“明心见性”。

  

《让悠扬的禅偈,点燃智慧的光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