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悠揚的禅偈,點燃智慧的光焰▪P3

  ..續本文上一頁修。在最上乘禅中,你可以把對立的思想觀成統一。

  稍微接觸過禅宗思想的人都會知道,神秀大師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作爲初級的修行者所要修行的境界。這裏明顯有一個心的實體。而慧能的偈子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這就是要消解實體的心,達到“心物不二”的境界。我們也可以說,這兩首偈子的關系是,前者是因,後者是果。神秀通過修行體證了“自我”,而慧能進一步來打破這個自我,有我有物,但可以達到“齊物”的境界。這個境界中,圓融的“真我”超越了單一的“自我”,從而體證了禅的最高境界。我們禅修的過程,就是要從“因”開始,因爲我們的身心本來就不清淨,所以我們要當下頓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頓悟是建立在漸悟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漸悟的過程,如果塵埃都不去拂拭,實體的心都不去修證,那麼從何來說要達到“真我”呢?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持續、漸進地攝受自己的身心。讓我們的身心靈安靜下來,讓我們能夠處在甯靜和安詳的狀態之中,這才是最基本的。這就要依靠我們的堅持,每天去堅持才能達到神秀大師所證的清淨之心。

  我經常引用這句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上等根性的人聽到一個真理,會積極努力地去踐行它;中等根性的人聽了,則有時會嘗試,但過了兩天就放棄了;下等根性的人聽了真理,反而哈哈大笑,認爲這根本就是可笑的事情,反而蔑視真理。一個真理,如果不被下士所恥笑,那麼它甚至還稱不上是真理呢。所以根性上等的人,他永遠都會尊重很多事情,所以才能成其大。佛教中最上乘禅就是禅宗所說的頓悟,就是即身成佛,從凡夫轉換爲聖人的過程。但是如果你沒有前面無量世的修行,今生是不可能達到的。

  佛教裏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苦”和“空”。“苦”是怎麼來的呢?“空”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本來一切都是空的,可是我們偏偏要看成是實有的;本來一切都是虛妄的,可是我們偏偏要把它們看成真實的,這樣就産生了苦。“空”就是要解釋人們産生顛倒妄想的原因。我們之所以看待事物會不究竟,就是因爲我們不了解事物的本質,也就是不了解“空性”。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是實有的,自己會恒久地存在,那麼哪一天你生病了,哪一天你衰老了,你就會無法面對,無法接受事物短暫生滅、無常變化的原理。我們心中的期待常常是恒常的期待,永恒的期待,固定的期待,這些期待會使我們産生很多的煩惱。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明白,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的。我們買了一個房子,上面寫著使用權70年,我們就會認爲這個房子永遠是我的,我住完了讓兒子繼承,子子孫孫無窮盡矣。其實根本就只是七十年,一個短暫的瞬間而已。我們看待世界時,常常認爲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都是真實的、正確的,而實際上卻只是看見世界的一些表象,一個角落而已。

  有一句話說:“天上一日,人間千年。”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來想象一下。我從這裏從到那裏,只用十秒鍾的時間。可是螞蟻可能就要用十個小時才能爬得到。如果是更小更小的東西從這裏到那裏可能就要用它一生的時間了。《莊子》中說,有的小蟲朝生暮死。那是我們用自己的時間觀念來加以衡量的。它們自己可能也是有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分隔的,只是跟我們的衡量標准不一樣罷了。那麼反過來,有些東西很大很大,它們在自己的時空裏面生存,那麼它們的一天可能也就是我們的一生啊。

  你們有沒有看過一部動畫片叫做《霍頓與無名氏》。小象霍頓有一天吸進了一粒灰塵,聽到自己的體內發出“救命,救命”的聲音,它堅信那顆灰塵裏面有許多生命存在,于是與那些生命展開了趣味橫生的對話。灰塵裏面真的就有一個世界,這是一個小鎮,叫做無名鎮。無名鎮的鎮長生了94個女兒,最後有了一個兒子。許多有趣的故事就藏在一顆灰塵裏面,這就是人們對于小大之辨的推想。

  《華嚴經》講到“華藏世界”,它認爲世界無量無邊。我們從這裏到那裏十幾米遠,也許在這十幾米中,就有幾億個世界由此展開。如果把一粒微塵無限放大,一定也有無量生命居于其中。所以大小只不過是相對而言的,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業以及自己的功過。

  《禮記》中強調“學問思辨行”的結合,這幾個字對我們的學習大有裨益。我們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一個這樣螺旋式前進的過程。如果學到的東西不付諸行動,那麼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空談。這只能使學問變成我們的一種障礙,叫做“所知障”。那麼你學到的越多,你的障礙就會越大。因爲知識對你而言就只是知識,它無法變爲你自己的德行。

  《莊子·養生主》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必強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莊子》還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這就是聖人對于學問的態度。荀子認爲,人求學問並不是爲了自己怎麼通達,而是爲了讓自己在遇到挫折是不會不知所措。這些正與佛教所講的“八苦禅道”相契合。“苦”是這個世界上時時處處存在的狀態,知不盡苦,兩相忘苦,至于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那更處處是苦。那如何讓我們不痛苦呢?還是要明白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因循它而行,才會不痛苦。

  我們寺院裏有很多小家夥被父母放在那裏進行“勞改”,當然也是修行。我就常常跟他們講:“你們越是不願意做一件事情,就越要學會把它接受下來。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長。”人生的成長就是不斷地在痛苦的煎熬當中達成的超越。因此,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所大學。

  荀子說:“禮有叁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所以在古代,人們都會供一個牌位,寫著“天地君親師”。爲什麼呢?就是要“報本”:報生之本、類之本、治之本。佛教也要求我們報“四恩”:國家恩、衆生摁、父母恩、師長恩。最有意義的生命,就是要慈悲濟世。所謂“慈悲”,也就是“予樂拔苦”。我們要時時記得感恩,懷有一顆慈悲心,這樣生命才有意義。

  我們一起來把投影上的這段話念一遍:“佛陀在菩提樹下問自己,真的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嗎?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至于我們頭腦裏的、心裏的,更是千變萬化。昨天奉爲真理的,今天就可能認爲是謬論;今天認爲是朋友的,明天也許會當做仇人;現在喜歡的,可能沒過多久就厭棄了。所以沒有什麼是永恒的。可我們就執著于這個我,結果就産生很多煩惱。”我們每天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從自我的角度來開展的。我們總是會顧忌我們的面子、利益、幸福等等,什麼都是從“我”輻射開來的,所以我們就産生了很多煩惱,這些煩惱最初始的原因就是“我”。佛教就把“我”的局限稱之爲“我執”、“我障”。“悲智”也就是“自覺覺人,自度度他,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覺悟人生”也就是“智”,不能覺悟的人永遠執迷;“奉獻人生”也就是慈悲,不懂奉獻的人永遠狹隘。佛教說人生有叁毒,就是“貪嗔癡”。所以要用“戒定慧”來破除。爲什麼說“貪嗔癡”的毒瘤呢?因爲“貪”使我們永遠不能滿足,一直不斷地索取;“嗔”使我們只要遇到與己不合的人、事就産生不平衡的心理,一直處于不平的狀態中不能自拔;“癡”使人不理解事物,而産生各種各樣不正確的見解。

  最後送給大家叁句話:“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做本分事就要求我們安住于當下,不生妄想,專注地做好手上的事情,珍惜來到自己身邊的有緣人。持平常心並不是不做事情,而是要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事情。正像我們的《心海短信集》中所錄的:“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可以決定它的寬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改變容貌,但是可以展示笑容。我不能控製他人,但是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樣樣勝利,但我可以事事盡力。”所以我們就要用平常心去面對每一天,珍惜身邊的每一件事。最後一句是成自在人,前面的兩點如果都做到了,那麼你自然而然就能做一個自在的人。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基本思想。

  最後,我想和大家一起來做一個互動。請打開我們手上的小冊子,讓我們一起把上面的《樂誦禮贊文》來大聲朗讀一遍:“(一)我用全身心的愛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裏默默地爲每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製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來充實我的頭腦。(二)我贊美敵人,敵人于是成爲朋友。鼓勵朋友,朋友于是成爲手足。常想著贊美別人,絕不道人是非。要批評人時,咬住舌頭;贊美人時,要高聲表達。(叁)微笑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微笑使頹廢的人得到鼓勵,微笑使疲憊的人得到安適,微笑使悲傷的人得到安慰。(四)我要用燦爛的笑聲品味今天,讓歌聲照亮黑夜,以笑容感染別人。我要使生活保持平衡。記住,無論失敗、絕望,還是成功、快樂,這一切都會過去。(五)我要把今天當做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忘記昨天,也不癡想明天。今日事今日畢。我要以真誠來代懷疑,用信心驅趕恐懼。我要讓今天成爲不朽的紀念日,化作現實的永恒。(六)我需把佛格深深地紮在泥土中,等待成熟。我要製定目標,起而行動,方能平定心中的惶恐。成功不是等待。我現在就付諸行動,不斷超越自己,完善自我,以達到圓滿無上的境界。(七)我要學會控製情緒,用佛的智慧與慈悲彌補心靈不足。我要體察別人的情緒波動,學會寬容。(八)我不再爲昨日的成績自吹自擂,將要做得比已經完成的定會更好。我要不斷改變自己的儀態和風度,展示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九)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可以決定它的寬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改變容貌,但是可以展示笑容。我不能控製他人,但是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樣樣勝利,但我可以事事盡力。(十)我應該把身心培養地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放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每個人與我相處,都像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之中。這是愛的真谛,人格的升華。”

  謝謝大家。

  附:同修提問

  問:法師。請教有和無的區別。以前我總是覺得,神秀禅師的偈子不如慧能禅師,現在才漸漸知道自己要做到神秀禅師所修證的水平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至于頓悟,只能說是不可強求了。我們從無中生出,成爲了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父母老去,孩子也將離開我們。在這人生的中年,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生命,看待有無呢?

  答:佛教說“真空妙有”,指要從有象的東西中去理解事物的空性。我們看見的東西,實實在在,你會說它的確是“有”啊,實際上這只是“假有”,它會壞滅,會消亡。這個“無”的結局就告訴了我們事物的“空性”。你既然知道自己是從“無”中生的“有”,那麼“有”就只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要珍惜,但是不要貪執。因爲“有”的本性就是“空”,它最終都要走向“空”,所以就且把過程看作過程,從哪裏來的,就讓它向那裏去吧。你們的孩子是憑借你們而來,而不是從你們而來,他依附著你們而來,給你帶來快樂,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他長大後腰離開,那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像果子成熟了從樹上掉下來一樣的自然。

  問:您能不能講一下,羅漢、菩薩、佛的境界有什麼不同,各自的境界有什麼特點?

  答:這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它漸進升華,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他們都向著善、向著空去修行體證。就好比你修啊修,修到大學生的境界,就相當于是羅漢,碩士、博士就相當于菩薩,修到博導就成佛了。當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時候,那首先要求的就是自身的解脫,求自己的解脫,不爲生死的表象所蒙蔽,就是羅漢的境界;當你通過修行,自身已經達到圓滿的境界,這時就可以舍身幫助別人了,那就是菩薩的境界;修到最高的境界,能夠證得圓滿,且自利利他,這就是佛的境界。我們常說,羅漢是小乘,菩薩和佛是大乘。“乘”就是運載的意思。一葉扁舟,所能榮者不過是自己的身體而已,這就是小乘;而超級遊輪可以坐幾千個人,不但度自己,而且可以幫助很多人,這就是大乘。菩薩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地“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他一生的使命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總結一下,羅漢所求的是自身的了脫,他自己離開了叁界火宅,不再受火宅之苦;菩薩離開火宅又回來救人,即使是奉獻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佛既有能力救自己,也有能夠度他人,能夠得到雙向的圓滿。就是這樣,謝謝。

  問:請開示中國禅宗的定義。

  答:中國禅宗是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其創始人是達摩祖師。禅宗有正傳旁傳的區別,南宗慧能以下有五家七派之分,五祖旁出尊宿之血脈與正傳其實是統一的。佛教中的每一個教派都認爲自己是正宗,法相宗、天臺宗等都在有些觀念上各執一詞。他們對于事物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其根本理想還是一致的,就是要“明心見性”。

  

《讓悠揚的禅偈,點燃智慧的光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