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證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

  佛法證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

  ——加多寶集團禅修班 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首先,我們今天一起來分享叁個概念,它們分別是佛教、佛法、佛學。我們之所以要講述這叁個概念,是因爲大家從大千中走進我們的寺院,可能會産生各種或迷茫或欣悅的感受。你們所見到的,首先是一尊尊莊嚴或者古拙的佛像;你們想知道的,應該首先就是關于“佛”的知識。所以我就先和大家簡要地分享這叁點。

  與其說“佛教”是一種宗教,不如將它認定爲“佛陀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佛教在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時,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釋迦牟尼”。東漢永平年間,佛教正式通過官方的渠道傳入中國。佛教最爲核心的意義在于以般若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之道。而之所以將諸佛立像供養,是爲了啓迪衆生向著圓滿具足的佛格不斷修行,達到大智、大悲、大能的境界。佛像作爲自照照人的鏡像,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教導我們,通過覺證與洞鑒自覺覺他,參透宇宙運行的規律,達到徹底地解脫。佛陀不能夠判我們上天堂或者入地獄,一切的果由我們自己所造的因來決定。也正是由于因小果大,所以佛教勸導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再說“佛法”。“佛法”最基本的意思是佛所說的教法。也是佛陀及其後繼者通過不斷地自我修證、自我覺察所得到的法則,這些法則通過實踐的錘煉,成爲了凝結著無上般若的法則,這是佛教中最爲精華和概要的部分。我們如果依之去修行,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軌迹。釋迦牟尼的出家最初是爲了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之道。爲了最終解脫的理想,因此要參悟“苦谛”(苦)、“集谛”(苦的原因)、“滅谛”(苦的消滅)、“道谛”(滅苦的方法)。以上四聖谛出自于“緣起論”,這也就是佛法最爲基礎的部分。爲什麼要學習佛法、了解佛法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必須要掌握因果的規律。要知道你今天起心動念,明天會造成什麼果;今天你枉費自己的健康、時間,明天又會造成什麼果;要知道人生是一個過程,那個嬰兒和老人都同時存在在你的身體裏,就像一棵樹的成長一樣,只是異時的共存而已。這樣就能夠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你的人生,面對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個結果。

  叁說“佛學”。佛學就是佛陀的學問。佛教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在其流傳的過程當中産生了許多許多的思想、學問、典籍,它們共同彙集成爲今天我們所說的佛學。佛子以及愛佛之人對于佛教、佛法的研究,包括他們對于佛教曆史、派系、觀念流變的研究,對于高僧的傳錄,學者對于典籍的闡釋,諸如此類,都在佛學的範疇之中。因此,常人都會面對佛學的瀚海,望洋興歎。人們時常會産生這樣的感覺,這些經典因爲時間與知識構成的緣故,已經與我們的生活産生了很大的隔閡,它們並沒有辦法直接改變我們的生活,它們诘屈聱牙、不可卒讀,他們對于這個大千世界諱莫如深,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及。這就需要有人來闡釋它,不斷地完善它,讓它們與我們這個時代結合、深化,在佛學的海洋中獲得新的發展。我們在禅修中不斷地要求大家要向內察,要觀照自己的心靈,要把自己放空以得到更爲博大的胸懷。那麼我們爲什麼這樣來告訴大家呢?因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如是說,因爲《景德傳燈錄》如是說,因爲無數高僧大德如是說,因爲我們通過自己的實踐,發現這樣的修煉法門的有效的。所以,佛學需要與實踐結合起來,它也需要不斷地與實踐相結合來進行流動的闡釋。這樣,佛教才能夠不斷地前進、發展。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挫折或者困惑,這個時候就應該好好地去領悟一些關于人生解脫之道的基本原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取法于佛學。當我們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懂得一些大道、規律,這時候我們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入木叁分。否則,我們將永遠執著于事物的表象,而沒有辦法透析其實質。當你不懂得大道之時,就永遠只是隔靴搔癢,不能夠進入問題,那又談何解決問題呢?當我們的內心沒有光明,我們便永遠處于黑暗之中,你便不會明了,便要心生驚怖、挂礙、憎恨、簡慢,而這光明恰需要佛學智慧的種子來點燃。

  當我們做事情失敗時,往往會去責怪外因,而沒有從內在去思考“事情爲什麼會成爲這樣”的內在規律。因此佛陀才會說:“一切衆生,莫不是無時無刻都浸泡在痛苦的海洋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必須要明白事物相反相成、因行果報的道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任何一種盡善盡美的狀態。問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如何了解現狀,如何反思自己,如何辨別真理。如果不能如此思考,我們就很難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由你自己的內心鍛造的,是由內在生發出的豐足,生發出一種猶如青天白日一般明朗的境界。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的一席生命産生本質的透視,那自然而然地一切都將明白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很“自在”。

  那麼,這種“自在”又來源于什麼呢?我今天就從佛法的角度來給大家做一個簡單地分享。

  

  爲什麼佛法被稱爲是“無上智慧”,也就是般若思想?爲什麼從古至今要將佛教的思想稱爲般若學呢?就是因爲我們認爲,這個世界上的其他學問都不是最究竟的,只有佛法才能讓我們真正地洞悉世間,了解自己以及萬事萬物的本質。但是,你如果沒有經過之前的積累和學習,沒有經過這個社會的曆練與挫折,你一下子進入佛門,就沒有辦法達到一定的高度。“來這個世間走一遭”,對于走進佛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些經驗與曆練直接就走入佛教,就很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要麼變成短劍,要麼變成殘劍、斷劍,沒有辦法真正地理解佛學。很多人認爲佛教是消極的,是社會的寄生蟲,給佛教按上了很多負面的帽子,這其實都是不了解真相所導致的。的確,有一部分人走入佛教以後,會覺察到一切都是空的、無常的,因而産生一種遁世之心,這也是因爲他只是從局部而沒有從全面去了解佛法。

  我們所要了解的佛法,是要通過學習和領悟能夠把佛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讓我們的生活能夠根據規律,盡量地按照善的、積極的、正面的理想來生活。這就需要智慧。

  智慧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聰明或者機靈,它要求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存在、運行的規律。如果能夠理解這種規律,我們就會發現它無論放在哪裏都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我們在前面說過,佛法是佛陀所說的教法,那麼我們按照這種教法去思考、修行,我們生命的軌迹就會因爲這種思考而得到改變。說佛法的典籍中有一句話非常經典:“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家族時代所做的都是不善的事情,或者所做的行業是爲社會所不容的,那麼到了一定的時間,它自然就會出現問題。反之,一個家族可能出身草莽,然而每一代人如果都是特別善良,那麼這個家族以後會演變地越來越好。爲什麼民間常說要嫁女兒,要看對方家族的前叁代呢?人們相信,如果一個人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有積下陰德,這一代才會興旺;反之則會敗落。這正是因爲人們普遍相信古話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很喜歡這句話,記在了百事貼上,貼在我的床頭,時刻地去反思和警覺自己。禍福何來有門呢?都是我們自己把它們打開的,就像古希臘的神自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如果把禍門打開,惡報就如影隨形;反之,善果就會時時相隨。每一個人來到我們身邊都是無數世的因緣才産生了今天的狀態。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最後痛苦的只能是自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中國最傳統的思想,出自于《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每當遇到問題,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反而應該想一想,是我的哪一個行爲,招引了這樣的一個惡果?正是我以前自己種下的因産生了今天的劫,那麼我就應該要自己去面對它。如果你想在未來達到什麼樣的一個結果,那麼現在你就需要思考我要種下什麼樣的因。因爲你起的每一個念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影響你後面的事業和生活。所以,因果一點都不迷信,它真實不虛;它自然地就好像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地簡單。但是人往往就是會犯荒謬的錯誤,明明想吃西瓜,種的卻是芝麻。因此,佛法要求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諸位同仁都在市場裏做銷售,是否能夠感覺到,一份付出,才能有一份回報。在如此強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你不努力去付出,你能有豐厚的回報嗎?這是不可能的。這裏的努力和回報也是一種因果的關系。如果我們不明白這種因果,就很難在市場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就是要靠我們去努力、爭取、奉獻。我們寺院的日誦警策文中就有很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思想。並不是要把別人害了自己才能得到受益,相反的,我們要把自己的心胸打開,要使自己的産品切實讓更多的人獲益,這樣對方才會從內心接受你的産品。這是由什麼形成的果報呢?這是由我們的優質産品和優質服務帶來的,是由于你真誠的付出才能夠真正地得到認可。

  我經常強調企業文化的意義。一個企業在日常運營中,必須要有富有奉獻精神的、個性化的、簡單實用的企業文化。一個具有優秀企業文化的集團,不僅內部有強大的凝聚力,而且在市場上能夠擁有良好的聲譽,成爲業內的翹楚。優秀的推銷不是自産自銷,而是讓每一個消費者心甘情願地爲你的産品推銷。要做到這一層面,必須具備的要素有:奉獻、利他的精神,優秀的團隊,優質的産品,個性化的産品理念和良好的服務。也只有當你的忠實客戶群體越來越大…

《佛法證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