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我們的産品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比如我們平常所喝的水,一瓶不過一兩塊錢,但是我們如果既能夠保證水的質量,又能夠使消費者在喝水時,與你的一種理念對接,使之産生心靈的觸動,那你的産品自然要比其他産品更有優勢。比方說告訴消費者他們每購買一瓶水,你們就會像慈善機構捐出多少的資金,使積少成多、愛國奉獻的理念滲透在你的産品中,就會使它承載更多的價值。又比如說,你所銷售的水,喝了能使人如沐甘露,那麼你的産品也將具有不同的價值。營造企業文化的方式有很多,但無一例外都需要我們有一顆付出的心,有一顆專注的心,有一顆锲而不舍的心。
我曾經讀過一個故事:有一個鳥類愛好者,他每天都去喂鳥,可是他發現他所給的鳥食總是被松鼠吃掉,于是他精心設計了一個籠子,把鳥食放進籠子裏,想讓鳥可以吃到而松鼠吃不到。但是他發現,松鼠還是會鑽進籠子,把東西吃掉。他就去問動物學家,爲什麼會這樣?動物學家告訴他,鳥兒只是偶爾經過,會來啄食你所給的食物,但是松鼠每天24個小時在這裏想盡辦法要吃到這些東西。與偶然經過的鳥類相比,松鼠想要吃到東西的心要堅定得多,它們想辦法得到,因此就一直可以吃到。
如果我們的市場開拓不好,不好消費者的原因,也不是別人的原因,只是因爲你們自己還不夠專注。如果我們想盡辦法、專注地去開發市場,哪裏會有做不到的可能呢?有專注之心的人,沒有事情做不成。這就是我們小時候在課本中所學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了。這也是我這些年在做事情時所得到的一點體會。
佛法的思想要我們明了的是世間的規則。規則是什麼?是這個世界緣起生滅的大道。舉個例子,當我們用純然無私地心去堅持付出時,我們便會得到你所想象不到的收獲。“收獲”的大小、有無,既然是你無法想象的,你就不要去妄想、猜測,因爲渴望收獲的一念生起,你的修爲就會大大地打折扣,最終所得到的也只能是九牛一毛了。就好像我們加多寶集團,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無私地幫助災區人民,並沒有想過會得到什麼回報,但是我們的産品就在短短地幾年時間內遍布大江南北,那麼多的消費者都來支持我們的産品,這就是付出、利他、奉獻的結果。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能時時用這種思想來處事,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家庭變得非常和諧,工作環境也非常地和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純粹而美好。
所以我們不斷強調佛教的第一心法:“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我們不但要不做壞事,而且要積極地去修善行。中國的古話告訴我們要“舍得”,你沒有大舍,怎麼能期望大得呢?佛教有“以身飼虎”的傳說,旨在告訴世人,當你連身體都能舍去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放不下的了,當你沒有挂礙的時候,大得自然而然就會到來了。即使你現在並不一定很有錢,也可以用知識、靈敏、勞動,用善良之手、同情之心去布施,甚至連一個燦爛的微笑也是布施。布施是無處不在的,當你的心裏種下了布施的理念時,你時時刻刻都可以布施,就並不局限于有相的布施了。
再說下一句:“自淨其意”,這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前面講不做壞事,可能在座的每一位都做得到;積極努力,去做好事,可能大家還要掂量掂量;而“自淨其意”,這就更不容易了。它的意思是把我們的心修得像山間的泉水一樣的清澈,自己能夠淨化自己的念頭,使自己惡念不起,一塵不染,這才是修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真正法門。我們爲什麼要在寺院的佛像面前供水呢?就是希望每一個看到水的人,都能夠以此爲鏡,照見自己心靈的染汙,用水去潔淨自己的心。我們內心不淨,則會妄想紛飛;妄想紛飛,則心神散逸;心神散逸,則頭腦混沌;頭腦混沌,則智慧不生;智慧不生,則萬事難明,挂礙叢生。當你內心清淨時,則外在也在自然呈現出光潔,眼神明亮,就像水一樣澄澈。所以,我們要想健康地活著,快樂地活著,不被外事所幹擾,就要向自己的內心去追問,追問自己煩惱的原因,“自淨其意”,製伏煩惱。道路的順暢與否,人生的光明與否,未來的坦蕩與否,狀態喜樂與否,完全取決于自己,而不是別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你自己不願意接受,就沒有一個導師能夠給你任何的開示,導師只會向《神曲》中的維吉爾一樣,把你帶到天堂、地獄、淨界的門口,而裏面象征的森林還是要依靠你自己去領悟、探索。因此,一念上升就能進入天堂;一念墮落就會沈淪地獄。這一念,這能是你自己決定的。一念善心起,無量善門爲你打開;一念惡心起,無量障礙遮擋前路。
佛教說一顆心旁邊就有六個道,發善心就要進入上叁道(天、人、阿修羅);起惡心就會進入下叁道(地獄、餓鬼、畜生)。很多人覺得六道輪回似乎是迷信的說法,而實際上,你一念嗔心起,憤怒的火就不斷在你心裏燃燒,那個時候你是不是感到如墮地獄一般呢?如果你此時此刻處于無明業火,不明就裏的狀態,那你就處于畜生的狀態;如果你此時貪得無厭,無所餍足,那你就處于餓鬼的狀態。這樣將來,地獄、畜生、餓鬼是怎麼來的狀態,還是由我們自己所産生的。所以你想選擇怎樣的人生,還是由你當下的心念決定的。
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圍繞著“自淨其意”展開的。我們要修行的,也就是內心的無上清淨。什麼是無上清淨?也就是佛教“畢竟空”的思想。佛教說“四大皆空”,就是“畢竟空”的意思。古印度把“風(動性)、火(暖性)、地(堅性)、水(暖性)”四種元素提煉爲色法的象征,以此表明“色即是空”的道理。四阿含經說的“叁法印”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才是了脫之道。《金剛經》則告訴我們:“若以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上這些,都是“性空”的思想,而性空是以“自淨其意”爲先決條件的,因此我們說,自我淨化、自我滌蕩、自我體證才是修行的根本。如果能夠達到“自淨其意”,就自然會明白宇宙的至理。這個至理是什麼?就是“變”的過程和“空”的結果。
宇宙間的一切都在不斷地運行變化著,刹那流動、生滅無常。“生住異滅”的規律是恒常的,不要妄想什麼永恒。就像這個房子,由于種種因緣際會(資金、材料、人工等等)建了起來,但是當建成的那一刻也就是它開始壞滅的那一刻。我發心主持重修這個道場,在我以前,也有很多很多人在這片土地上幹過類似的事情,也在這裏起過朱樓,宴過賓客,到頭來還是要壞滅的。壞滅了以後,可能又有一個因緣,它再會重生,再會壞滅,生生滅滅,直到這個星球的命運走向盡頭。然後呢,又是無量劫以後,可能又生起一個新的星球,又有了人,又有了佛教,又有了寂滅與重光。
我們的人生更是處在這樣變異的狀態之中了。從嬰兒到老年到死亡,這是一條必經的路,時間的一維性告訴我們萬物無可挽回的走向。今天的健康無疑只是暫時的,家庭的幸福也是暫時的,我們今天擁有的職務那就更是暫時的了。一切的一切都遵從著變化、無常、生滅、流動的規律。
我們常常都會覺得自己不幸,或者抱怨別人得到的比我多,或者總是在和別人的對比之中迷失了自己。這就說明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還不夠透徹。所以,我們必須在變化中把握市場的走向,用無常的心來思考、看待世界與自身。明白了遷流變化的規律,並不是教你消極地面對事物,而是要去思考如何用珍惜的心去迎接今天來到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我經常說,一個人沒有辦法完成很多很多事情,有的人甚至一生渾渾噩噩,沒有做成一件事情。我在普陀山佛學院教書的時候,也就是和楊總剛認識的那段時間,普陀山有一個方丈圓寂了。他的弟子聚在一起討論師父一生做過的事,要將方丈一生所做的事情可在紀念堂的銅雕上。最後發現,即使是像師父一樣德高望重的人,一生活到八十多歲,能做成的事情也只有那麼幾件。所以現在很多人庸庸碌碌,每天來來往往,什麼都想做,又是在追求些什麼?做成了一些什麼事情呢?其實我們一生只要將一件事情做到理想的狀態,我覺得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最後往往竹籃打水一場空,就是因爲我們內心不了解自己,或者說那個“自我”不讓你了解自己。是“自我”讓你覺得自己很偉大,很美麗,很莊嚴,讓你認爲生命無限漫長,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這實在是錯誤的識見。
《藏地密碼》中有一段父子的對話讓我記憶猶新。父親對兒子說:“你想象一下,如果把一粒灰塵放大到和地球一樣大的時候,裏面也會有無量的生命用自己的方式生存。與灰塵走過的路相比,我們行走一步,就經過了它們的幾十萬個國土。”那麼我們的地球大不大呢?我們自己感覺非常非常大。我們從中國飛到美國,要二十多個小時。但是我們如果站到外太空去看地球時,又有多大呢?它只是漂浮在無量星空中的一粒微塵而已。可是我們還常常認爲自己很英俊,學識很淵博,很了不起,總是不斷地把自己放大,忘記了自己是誰。昨天慧海法師開示大家“我是誰”,大家有沒有深入地去思考過,自己到底是誰?我在哪裏?要往哪裏去?一個公司作爲一個集體,也可以這樣思考。當你知道自己是誰,站在哪裏,就自然會知道未來要往哪裏走。所以在人生道路上,時刻明白自己是誰的人實在是不多。所以禅修就是要我們時刻向內察,時刻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觀照。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更明了的了解,對社會將向哪個方向走有更透徹的了解。
接下來,我想與大家分享《金剛經》中所提到的“六度修行”,這是六種人生修行的方法。希望通過這一分享對大家在工作、學習中的修行有所幫助,會使大家在調節自己的身心、約束自己的行爲方面有一些借鑒。這六個修行方法對每一個人都是很有幫助的…
《佛法證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