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证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P2

  ..续本文上一页时,我们的产品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比如我们平常所喝的水,一瓶不过一两块钱,但是我们如果既能够保证水的质量,又能够使消费者在喝水时,与你的一种理念对接,使之产生心灵的触动,那你的产品自然要比其他产品更有优势。比方说告诉消费者他们每购买一瓶水,你们就会像慈善机构捐出多少的资金,使积少成多、爱国奉献的理念渗透在你的产品中,就会使它承载更多的价值。又比如说,你所销售的水,喝了能使人如沐甘露,那么你的产品也将具有不同的价值。营造企业文化的方式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需要我们有一颗付出的心,有一颗专注的心,有一颗锲而不舍的心。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有一个鸟类爱好者,他每天都去喂鸟,可是他发现他所给的鸟食总是被松鼠吃掉,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个笼子,把鸟食放进笼子里,想让鸟可以吃到而松鼠吃不到。但是他发现,松鼠还是会钻进笼子,把东西吃掉。他就去问动物学家,为什么会这样?动物学家告诉他,鸟儿只是偶尔经过,会来啄食你所给的食物,但是松鼠每天24个小时在这里想尽办法要吃到这些东西。与偶然经过的鸟类相比,松鼠想要吃到东西的心要坚定得多,它们想办法得到,因此就一直可以吃到。

  如果我们的市场开拓不好,不好消费者的原因,也不是别人的原因,只是因为你们自己还不够专注。如果我们想尽办法、专注地去开发市场,哪里会有做不到的可能呢?有专注之心的人,没有事情做不成。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在课本中所学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了。这也是我这些年在做事情时所得到的一点体会。

  佛法的思想要我们明了的是世间的规则。规则是什么?是这个世界缘起生灭的大道。举个例子,当我们用纯然无私地心去坚持付出时,我们便会得到你所想象不到的收获。“收获”的大小、有无,既然是你无法想象的,你就不要去妄想、猜测,因为渴望收获的一念生起,你的修为就会大大地打折扣,最终所得到的也只能是九牛一毛了。就好像我们加多宝集团,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无私地帮助灾区人民,并没有想过会得到什么回报,但是我们的产品就在短短地几年时间内遍布大江南北,那么多的消费者都来支持我们的产品,这就是付出、利他、奉献的结果。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时时用这种思想来处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家庭变得非常和谐,工作环境也非常地和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纯粹而美好。

  所以我们不断强调佛教的第一心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不但要不做坏事,而且要积极地去修善行。中国的古话告诉我们要“舍得”,你没有大舍,怎么能期望大得呢?佛教有“以身饲虎”的传说,旨在告诉世人,当你连身体都能舍去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放不下的了,当你没有挂碍的时候,大得自然而然就会到来了。即使你现在并不一定很有钱,也可以用知识、灵敏、劳动,用善良之手、同情之心去布施,甚至连一个灿烂的微笑也是布施。布施是无处不在的,当你的心里种下了布施的理念时,你时时刻刻都可以布施,就并不局限于有相的布施了。

  再说下一句:“自净其意”,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前面讲不做坏事,可能在座的每一位都做得到;积极努力,去做好事,可能大家还要掂量掂量;而“自净其意”,这就更不容易了。它的意思是把我们的心修得像山间的泉水一样的清澈,自己能够净化自己的念头,使自己恶念不起,一尘不染,这才是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真正法门。我们为什么要在寺院的佛像面前供水呢?就是希望每一个看到水的人,都能够以此为镜,照见自己心灵的染污,用水去洁净自己的心。我们内心不净,则会妄想纷飞;妄想纷飞,则心神散逸;心神散逸,则头脑混沌;头脑混沌,则智慧不生;智慧不生,则万事难明,挂碍丛生。当你内心清净时,则外在也在自然呈现出光洁,眼神明亮,就像水一样澄澈。所以,我们要想健康地活着,快乐地活着,不被外事所干扰,就要向自己的内心去追问,追问自己烦恼的原因,“自净其意”,制伏烦恼。道路的顺畅与否,人生的光明与否,未来的坦荡与否,状态喜乐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你自己不愿意接受,就没有一个导师能够给你任何的开示,导师只会向《神曲》中的维吉尔一样,把你带到天堂、地狱、净界的门口,而里面象征的森林还是要依靠你自己去领悟、探索。因此,一念上升就能进入天堂;一念堕落就会沉沦地狱。这一念,这能是你自己决定的。一念善心起,无量善门为你打开;一念恶心起,无量障碍遮挡前路。

  佛教说一颗心旁边就有六个道,发善心就要进入上三道(天、人、阿修罗);起恶心就会进入下三道(地狱、饿鬼、畜生)。很多人觉得六道轮回似乎是迷信的说法,而实际上,你一念嗔心起,愤怒的火就不断在你心里燃烧,那个时候你是不是感到如堕地狱一般呢?如果你此时此刻处于无明业火,不明就里的状态,那你就处于畜生的状态;如果你此时贪得无厌,无所餍足,那你就处于饿鬼的状态。这样将来,地狱、畜生、饿鬼是怎么来的状态,还是由我们自己所产生的。所以你想选择怎样的人生,还是由你当下的心念决定的。

  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着“自净其意”展开的。我们要修行的,也就是内心的无上清净。什么是无上清净?也就是佛教“毕竟空”的思想。佛教说“四大皆空”,就是“毕竟空”的意思。古印度把“风(动性)、火(暖性)、地(坚性)、水(暖性)”四种元素提炼为色法的象征,以此表明“色即是空”的道理。四阿含经说的“三法印”告诉我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才是了脱之道。《金刚经》则告诉我们:“若以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上这些,都是“性空”的思想,而性空是以“自净其意”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我们说,自我净化、自我涤荡、自我体证才是修行的根本。如果能够达到“自净其意”,就自然会明白宇宙的至理。这个至理是什么?就是“变”的过程和“空”的结果。

  宇宙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运行变化着,刹那流动、生灭无常。“生住异灭”的规律是恒常的,不要妄想什么永恒。就像这个房子,由于种种因缘际会(资金、材料、人工等等)建了起来,但是当建成的那一刻也就是它开始坏灭的那一刻。我发心主持重修这个道场,在我以前,也有很多很多人在这片土地上干过类似的事情,也在这里起过朱楼,宴过宾客,到头来还是要坏灭的。坏灭了以后,可能又有一个因缘,它再会重生,再会坏灭,生生灭灭,直到这个星球的命运走向尽头。然后呢,又是无量劫以后,可能又生起一个新的星球,又有了人,又有了佛教,又有了寂灭与重光。

  我们的人生更是处在这样变异的状态之中了。从婴儿到老年到死亡,这是一条必经的路,时间的一维性告诉我们万物无可挽回的走向。今天的健康无疑只是暂时的,家庭的幸福也是暂时的,我们今天拥有的职务那就更是暂时的了。一切的一切都遵从着变化、无常、生灭、流动的规律。

  我们常常都会觉得自己不幸,或者抱怨别人得到的比我多,或者总是在和别人的对比之中迷失了自己。这就说明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还不够透彻。所以,我们必须在变化中把握市场的走向,用无常的心来思考、看待世界与自身。明白了迁流变化的规律,并不是教你消极地面对事物,而是要去思考如何用珍惜的心去迎接今天来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我经常说,一个人没有办法完成很多很多事情,有的人甚至一生浑浑噩噩,没有做成一件事情。我在普陀山佛学院教书的时候,也就是和杨总刚认识的那段时间,普陀山有一个方丈圆寂了。他的弟子聚在一起讨论师父一生做过的事,要将方丈一生所做的事情可在纪念堂的铜雕上。最后发现,即使是像师父一样德高望重的人,一生活到八十多岁,能做成的事情也只有那么几件。所以现在很多人庸庸碌碌,每天来来往往,什么都想做,又是在追求些什么?做成了一些什么事情呢?其实我们一生只要将一件事情做到理想的状态,我觉得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最后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不了解自己,或者说那个“自我”不让你了解自己。是“自我”让你觉得自己很伟大,很美丽,很庄严,让你认为生命无限漫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这实在是错误的识见。

  《藏地密码》中有一段父子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父亲对儿子说:“你想象一下,如果把一粒灰尘放大到和地球一样大的时候,里面也会有无量的生命用自己的方式生存。与灰尘走过的路相比,我们行走一步,就经过了它们的几十万个国土。”那么我们的地球大不大呢?我们自己感觉非常非常大。我们从中国飞到美国,要二十多个小时。但是我们如果站到外太空去看地球时,又有多大呢?它只是漂浮在无量星空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可是我们还常常认为自己很英俊,学识很渊博,很了不起,总是不断地把自己放大,忘记了自己是谁。昨天慧海法师开示大家“我是谁”,大家有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过,自己到底是谁?我在哪里?要往哪里去?一个公司作为一个集体,也可以这样思考。当你知道自己是谁,站在哪里,就自然会知道未来要往哪里走。所以在人生道路上,时刻明白自己是谁的人实在是不多。所以禅修就是要我们时刻向内察,时刻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观照。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明了的了解,对社会将向哪个方向走有更透彻的了解。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金刚经》中所提到的“六度修行”,这是六种人生修行的方法。希望通过这一分享对大家在工作、学习中的修行有所帮助,会使大家在调节自己的身心、约束自己的行为方面有一些借鉴。这六个修行方法对每一个人都是很有帮助的…

《佛法证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