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我们希望未来获得幸福,那么首先要问一问自己,对于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喜乐地接纳?如果感到自己现在处在排斥、被动的状态之中,那么如何能够安住在当下呢?当下都不能观照,又怎么能够去面对未来呢?
季羡林先生有一部书叫做《我的一生》,书中说道,他以前一个人在德国好长时间,它长期只在三个地方出现:教室、宿舍、研究所。他会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放在研究所里。当我们把工作和人生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便真的能够做到废寝忘食,从工作中找到很多乐趣。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认可,认可才能信服,信服才能虔诚。
回到六度修行的问题上,我们从六个方面做一个简单地说明。
第一是布施度。佛法说,布施的种类有好多,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施舍自己的钱财名为财施;法施原指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实际上我们用自己技能,用自己的同理心去布施也是法施;无畏施就是指舍去生命,毫无畏惧地帮助别人。我前段时间看了德兰修女的自传,当她走到两伊战场时,战场上的人就会自觉地停战。她说,她就是用爱心去感化身边的人,她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付出。当你想要富有,首先你就需要拥有一颗布施心。我们付出以后,可能很多接受布施的人已经忘记了我们,甚至有的人可能以怨报德,这种例子可能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颗三轮体空的心,没有一颗博大的心,那么当我们布施得越多,可能就会越不平衡,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当我们有三轮体空(施空、受空、施物空)的心时,我们的能量才是最大的。当我们用减法去看待万事万物,直到归零时,外在的行为产生的力量才会乘以倍数地增加。当我们的内心不断地追求名和利,不断地索取的时候,我们的能量就会失常。比如说我觉得一个小伙子不错,不断地提拔他,最后他爬上来以后却一脚把你蹬开。如果你总是记挂着自己曾经帮助他,那就会非常不平衡;但是如果忘记了自己对他的恩惠,忘记自己认识他,那还会有不平衡的心理吗?但是反过来讲,如果哪个人帮助过我们一点一滴,我们都要记得感恩。有感恩之心的人,你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第二是持戒度。很多人都会认为持戒是出家人的事情,并且,在世人的眼中,持戒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经常有人会来问我:“师父,你们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说谎,甚至不能娶妻,这不是很痛苦的事情吗?”实际上,我们出家人持“三皈五戒”,并不旨在限制我们的行为,相反的,是要保存我们的慧命。就像我们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以保持自己的生命一样,佛教对于僧人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依此修行,证得一颗清净的心来续佛慧命。那么各位在家的朋友是不是就不用持戒了呢?实际上,如果你的内心对于他人,对于世界缺少起码的敬畏,不按照自然规律、法律制度来行事,就会很快使自己的生命失落。法律规定不杀人、不抢劫,这是不是戒律?自然告诉我们不要贪婪地攫取资源,这是不是戒律?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字、语言规则,这是不是戒律?老祖宗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不是戒律?如果你觉得这一切都无所谓,都可以肆意践踏,比如父母给你一个好身体,可是你不按照自然规律加以限制,日夜颠倒、声色犬马,那么到头来犯戒的苦果还是要你自己来尝。这些清规戒律看上去是用来约束个体的,而实际上恰恰保护了每一个个体,是我们能够喜乐、自在地生活。西方有些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无限的自由,后现代主义者更是提出要“解构一切”,而隐藏着这些自由追求表面之下的,将是无尽的骚乱、暴动,最后导致人心惶惶,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可贵自由。因此,请记住,自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将走向它的反面。“戒律”就是这个底线,因此佛劝我们持戒。
第三是忍辱度。由于因果律的存在,这个世界生生灭灭,由原因带来的结果,由结果带来的下一个原因生生不息地出现。你种下一个因,就要结一个果,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果都不一定是好的,你帮助了别人,可能别人反而来报复你,这是你们的夙仇来没有了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忍辱。忍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更加是成大事者需要练就的切要本领。越王勾践战败而能够卧薪尝胆、韬光养晦,苏秦受到“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待遇却能悬梁刺股,受到司马懿经历骂阵的挑衅而坚守不出,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可见古来成就事业之人都需要具有忍辱的精神。如果别人夸你一句你就洋洋自得,贬损一句你就感到嗔火攻心,这就是“我执”还没有放下。所以佛陀要求我们要忍辱,忍辱也就是学着放下我执。你今天骂了贤崇,骂的真的是我吗?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再说你所见到的贤崇也并不一定是我本身,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生气呢?如果被羞辱,就观照自己的心,多念念佛号也就是了。放下自我的当下,就是修梵行。
第四是精进度。有人会问我,佛教又教我们精进,又教我们放下我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上,精进与放下我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执是“自我”所坚持的东西,主要是“自我”所认为的“个体永在”、恒古不变的妄想。这种妄想使得我们忘记了或有意排斥死亡的趋近,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肯定,认为自己是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的。对于自我的反复认定使得个体长久被束缚在狭小的畛域之中,而无法“开眼看世界”。而精进则是要求我们用“正思维”,行“正道”,在正道上不断去修持、前进。我们顺从迁流变化的规律做一份事业,立一份功德,进行一些布施,这都是精进。
第五是禅定度。禅宗是我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有的各家哲学思想有一个碰撞与合流的过程。禅宗一派因为其思想的深刻蕴藉与修行的独特法门而受到重视。禅宗讲究行跏趺坐,入禅定,以此修心。因此六度修行法中就有告诫我们入禅定的修行法门。就像今天大家到此所追求的,我教你们数息观想,所行的就是禅定。佛教中的佛像手势形形色色,有一种就是禅定印。施禅定印的菩萨双目微闭,双腿盘起,双手置于股上,进入一种“凝神静虑”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中,我们可以时刻观想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观想自己内心的每一息流动。禅定教我们合上双目,认识真正的、本然的自我。
第六是般若度。般若就是究竟的智慧。佛教的追求有两个向度,一个是慈悲,一个是智慧。两者兼得的人,可以成为上师。般若度就是要求我们在修行中征得无上的智慧,当然这般若中也包含了慈悲。不追求般若的人,虽有心而未明,虽有眼而未开,看到的只是世界的表象,总是容易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告诉自己的事情。证得般若的人,就不再挂碍这些表象,行的是自在地行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他能从山水中所领受到的风韵是痴愚之人万万想象不到的。
《佛法证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