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证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

  佛法证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

  ——加多宝集团禅修班 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首先,我们今天一起来分享三个概念,它们分别是佛教、佛法、佛学。我们之所以要讲述这三个概念,是因为大家从大千中走进我们的寺院,可能会产生各种或迷茫或欣悦的感受。你们所见到的,首先是一尊尊庄严或者古拙的佛像;你们想知道的,应该首先就是关于“佛”的知识。所以我就先和大家简要地分享这三点。

  与其说“佛教”是一种宗教,不如将它认定为“佛陀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释迦牟尼”。东汉永平年间,佛教正式通过官方的渠道传入中国。佛教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以般若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之道。而之所以将诸佛立像供养,是为了启迪众生向着圆满具足的佛格不断修行,达到大智、大悲、大能的境界。佛像作为自照照人的镜像,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教导我们,通过觉证与洞鉴自觉觉他,参透宇宙运行的规律,达到彻底地解脱。佛陀不能够判我们上天堂或者入地狱,一切的果由我们自己所造的因来决定。也正是由于因小果大,所以佛教劝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再说“佛法”。“佛法”最基本的意思是佛所说的教法。也是佛陀及其后继者通过不断地自我修证、自我觉察所得到的法则,这些法则通过实践的锤炼,成为了凝结着无上般若的法则,这是佛教中最为精华和概要的部分。我们如果依之去修行,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释迦牟尼的出家最初是为了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之道。为了最终解脱的理想,因此要参悟“苦谛”(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苦的消灭)、“道谛”(灭苦的方法)。以上四圣谛出自于“缘起论”,这也就是佛法最为基础的部分。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了解佛法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必须要掌握因果的规律。要知道你今天起心动念,明天会造成什么果;今天你枉费自己的健康、时间,明天又会造成什么果;要知道人生是一个过程,那个婴儿和老人都同时存在在你的身体里,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只是异时的共存而已。这样就能够以正面的态度来面对你的人生,面对人生的每一天、每一个结果。

  三说“佛学”。佛学就是佛陀的学问。佛教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其流传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许多的思想、学问、典籍,它们共同汇集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佛学。佛子以及爱佛之人对于佛教、佛法的研究,包括他们对于佛教历史、派系、观念流变的研究,对于高僧的传录,学者对于典籍的阐释,诸如此类,都在佛学的范畴之中。因此,常人都会面对佛学的瀚海,望洋兴叹。人们时常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些经典因为时间与知识构成的缘故,已经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隔阂,它们并没有办法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们诘屈聱牙、不可卒读,他们对于这个大千世界讳莫如深,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这就需要有人来阐释它,不断地完善它,让它们与我们这个时代结合、深化,在佛学的海洋中获得新的发展。我们在禅修中不断地要求大家要向内察,要观照自己的心灵,要把自己放空以得到更为博大的胸怀。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来告诉大家呢?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是说,因为《景德传灯录》如是说,因为无数高僧大德如是说,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这样的修炼法门的有效的。所以,佛学需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它也需要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流动的阐释。这样,佛教才能够不断地前进、发展。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或者困惑,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去领悟一些关于人生解脱之道的基本原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取法于佛学。当我们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一些大道、规律,这时候我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入木三分。否则,我们将永远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没有办法透析其实质。当你不懂得大道之时,就永远只是隔靴搔痒,不能够进入问题,那又谈何解决问题呢?当我们的内心没有光明,我们便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你便不会明了,便要心生惊怖、挂碍、憎恨、简慢,而这光明恰需要佛学智慧的种子来点燃。

  当我们做事情失败时,往往会去责怪外因,而没有从内在去思考“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内在规律。因此佛陀才会说:“一切众生,莫不是无时无刻都浸泡在痛苦的海洋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明白事物相反相成、因行果报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种尽善尽美的状态。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了解现状,如何反思自己,如何辨别真理。如果不能如此思考,我们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由你自己的内心锻造的,是由内在生发出的丰足,生发出一种犹如青天白日一般明朗的境界。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的一席生命产生本质的透视,那自然而然地一切都将明白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很“自在”。

  那么,这种“自在”又来源于什么呢?我今天就从佛法的角度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地分享。

  

  为什么佛法被称为是“无上智慧”,也就是般若思想?为什么从古至今要将佛教的思想称为般若学呢?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学问都不是最究竟的,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洞悉世间,了解自己以及万事万物的本质。但是,你如果没有经过之前的积累和学习,没有经过这个社会的历练与挫折,你一下子进入佛门,就没有办法达到一定的高度。“来这个世间走一遭”,对于走进佛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经验与历练直接就走入佛教,就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要么变成短剑,要么变成残剑、断剑,没有办法真正地理解佛学。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社会的寄生虫,给佛教按上了很多负面的帽子,这其实都是不了解真相所导致的。的确,有一部分人走入佛教以后,会觉察到一切都是空的、无常的,因而产生一种遁世之心,这也是因为他只是从局部而没有从全面去了解佛法。

  我们所要了解的佛法,是要通过学习和领悟能够把佛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让我们的生活能够根据规律,尽量地按照善的、积极的、正面的理想来生活。这就需要智慧。

  智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或者机灵,它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存在、运行的规律。如果能够理解这种规律,我们就会发现它无论放在哪里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前面说过,佛法是佛陀所说的教法,那么我们按照这种教法去思考、修行,我们生命的轨迹就会因为这种思考而得到改变。说佛法的典籍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家族时代所做的都是不善的事情,或者所做的行业是为社会所不容的,那么到了一定的时间,它自然就会出现问题。反之,一个家族可能出身草莽,然而每一代人如果都是特别善良,那么这个家族以后会演变地越来越好。为什么民间常说要嫁女儿,要看对方家族的前三代呢?人们相信,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有积下阴德,这一代才会兴旺;反之则会败落。这正是因为人们普遍相信古话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我很喜欢这句话,记在了百事贴上,贴在我的床头,时刻地去反思和警觉自己。祸福何来有门呢?都是我们自己把它们打开的,就像古希腊的神自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如果把祸门打开,恶报就如影随形;反之,善果就会时时相随。每一个人来到我们身边都是无数世的因缘才产生了今天的状态。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最后痛苦的只能是自己。“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中国最传统的思想,出自于《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每当遇到问题,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反而应该想一想,是我的哪一个行为,招引了这样的一个恶果?正是我以前自己种下的因产生了今天的劫,那么我就应该要自己去面对它。如果你想在未来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结果,那么现在你就需要思考我要种下什么样的因。因为你起的每一个念头,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影响你后面的事业和生活。所以,因果一点都不迷信,它真实不虚;它自然地就好像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地简单。但是人往往就是会犯荒谬的错误,明明想吃西瓜,种的却是芝麻。因此,佛法要求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位同仁都在市场里做销售,是否能够感觉到,一份付出,才能有一份回报。在如此强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你不努力去付出,你能有丰厚的回报吗?这是不可能的。这里的努力和回报也是一种因果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种因果,就很难在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是要靠我们去努力、争取、奉献。我们寺院的日诵警策文中就有很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思想。并不是要把别人害了自己才能得到受益,相反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心胸打开,要使自己的产品切实让更多的人获益,这样对方才会从内心接受你的产品。这是由什么形成的果报呢?这是由我们的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带来的,是由于你真诚的付出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认可。

  我经常强调企业文化的意义。一个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必须要有富有奉献精神的、个性化的、简单实用的企业文化。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集团,不仅内部有强大的凝聚力,而且在市场上能够拥有良好的声誉,成为业内的翘楚。优秀的推销不是自产自销,而是让每一个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你的产品推销。要做到这一层面,必须具备的要素有:奉献、利他的精神,优秀的团队,优质的产品,个性化的产品理念和良好的服务。也只有当你的忠实客户群体越来越大…

《佛法证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