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悠揚的禅偈,點燃智慧的光焰▪P2

  ..續本文上一頁噩的狀態之中,即使勉力勞動,還是碌碌無爲。

  前兩年有個人跟我推銷一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研發的冰箱。這種冰箱只要裏面的土豆快沒有了,它就會自動向超市訂購更新裏面的産品。最近大家有沒有去世博會參觀過呢?未來的汽車將會是怎麼樣的?未來的科技將走向何方?如果我們對于未來從來沒有思考,那麼怎麼會知道自己是誰,要向哪裏去呢?

  我們的寺院在嘉興桐鄉濮院,衆所周知,濮院是中國最大的羊毛衫批發市場。我常常和一些設計師聊到設計的心得。我就會對他們說,服裝不只是一個單一的、孤立的部分,我們設計産品需要關注的東西就有很多。今年汽車設計的趨向是什麼?今年流行怎樣的發型、手包?今年流行的建築風格是什麼?今年有哪些電影大賣,裏面有哪些服裝得到好評,有哪些場景可以借鑒?這些都需要設計者去思考,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最後都可以融入到設計中去。如果你沒有寬大的眼界,那麼又怎麼能夠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呢?

  佛教中說,一切的事物莫不是息息相關的。鳥獸蟲魚,無不由因果牽連而存在;生住異滅,無不由因果牽連而流動。《中觀論頌》中有一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關于這句話,佛教裏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佛陀碰見一個魔鬼,魔鬼就說了一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陀覺得很有道理,就讓魔鬼把下一句話告訴他。魔鬼說:“如果想知道下一句,那就讓我吃掉你。”于是佛陀甘願以身殉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東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是因爲衆緣和合而存在,因緣離散而消失的。要想身體健康,就跟很多因素有關系,如環境、心態等等。雖然我們現在只是在做某一件事情,但是正如蝴蝶效應所論證的一樣,你所做的事情會輻射到社會的其它角落,影響到別人。如果我們沒有團體的意識,就很難有個人的建樹。所以作爲企業的掌舵人,作爲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作爲一個想要持續存在的個體,我們就一定要打開自己的格局。有的人可能想我就汙染一點點地方,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汙染一點點,加起來就很可怕。

  前段時間在播放一部電視劇叫《貞觀長歌》,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當時的大臣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在如何爲社會、爲人民服務上,這樣整個王朝才能強盛起來。魏征是當時著名的谏臣,但是他的府邸居然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客廳。他們並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如果我們總是以物質作爲衡量標准,那麼應該要明白,物質是流動的,而且是沒有止境的。這個世界時沒有圓滿的,月盈而虧,潮漲而平,只有當你知足于當下的時候,才能視一切缺陷爲圓滿。所以,一切都取決于我們的心態。正因如此,禅才要求我們不斷地向內察,從自己內在去覺醒、提升、淨化。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句話就提示我們,行動坐臥、一言一行,都要保持高貴與安詳,以此收攝自己的六根。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會轉變爲“色身香味觸法”。我們到做到怎樣的境界呢?“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我們的眼睛看見事物,就很容易被事物所牽引。就好像前段時間我們的寺院裏面開了一朵非常豔麗的牡丹,一個女孩子在我們寺院做義工,她經過那朵花時被它吸引住了,看了足足一個小時,她爲花的開放而感到由衷地喜悅。那麼你們反過來想一想,我們看到自己厭惡的東西、醜陋的東西會不會感到討厭呢?如果你常常因爲外物的表象而産生情緒的波動,那麼如何安住呢?同樣的,我們聽到仙樂飄飄難免會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聽到噪音就會感到心煩,那麼又怎麼做到無喜無憂呢?所以,要收攝住自己的六根,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要修行自己的身心靈,就要從修行六根開始。我們所産生的排斥、挂礙、厭惡,實際上都是“六根”産生的“六識”引起的。所以說,修六根是每一個出家人的必修課,對大家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很多官員犯錯誤,很多企業運行中所出現的問題,其實都跟“六根不淨”有關系。所以佛教要求我們行動坐臥,語默安然。要使自己處于無分別的狀態來感受生命的真谛。只有這樣,我們的身心靈才能得到不斷地提升。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一首詩,也是一首歌,可以和樂唱和。它以農事起興,詠歎禅的哲理。我記得自己小的時候,住在叔父的廟裏面。廟裏有一百多號人,他把大家編爲一個生産隊,一起來勞動。有的放牛,有的砍柴,有的種地,有的煮飯。我十叁歲的時候,就被編進隊伍,去開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需要開好幾年的時間。我們大家都在勞動的過程當中,多多少少地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大家有沒有插過秧呢?只有自己親手插過秧才能感受到這種意境:秧苗青青,被插進水田時,赭石的泥土、青綠的秧苗和湛藍的天空、金色的陽光融會在同一塊畫布之中,層層暈染,煞是好看。一邊插秧一邊往後退時,秧苗卻不斷向前。在烈日下插秧,會感到一席席的生命在你的腳邊延展,它們會在不久的將來長得又高又綠,它們會教你見證生命的旅程,這個過程真是妙不可言。你會感到禅原來可以隨時隨地存在:與客戶談判,與員工交流,處理問題,撰寫作品等等,無不是在修禅。我們可以隨時把自己的磁場轉變爲道場。觀念一旦被轉變過來,修行就會無處不在。臺灣有很多居士,把自己的先生叫師兄或者同修,他們是一起來修行的夥伴。這樣,就算你碰到問題或困難,就會自覺地把這些問題轉變爲自己修行的對象。原來你可能只是認爲你的職工和你的關系就是他來打工,我付給他工資。如果你的觀念轉變了,你就會把他當成你修行的一個對象,他犯了錯誤,那你就來幫助他修正,使他的生命意義得到提升的過程中,你的修行也會得到果報。這樣,你再公司裏面工作,就會像我們寺院裏的師父們一樣,每天都活得很開心。這都是由你的心念決定的,心念一打開,就會海闊天空;心念一局限,就會處處受製。佛教說,一息就能産生十法界。一念惡念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善念起,百萬罪孽消。所以古人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增福無量。”這不是說一念能夠産生多大的力量,而是說你一念起能夠使當下作爲淨化的開始。當你起善念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很輕安,而所有輕的東西都會往上升,所有重的東西都會往下墮,這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是爲什麼人們常說,天堂在上,地獄在下的原因了。一個人死後,誰來判斷他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不是閻王也不是上帝,而是自己。

  有一個居士,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就跑到寺院裏去找禅師,他跟師父說:“師父,我的父親去世了,你幫我超度他上天堂吧。”禅師就跟他說:“你現在到外面去挑一桶水,把木屑和石頭分別放進水裏。我現在來幫你超度它們,使木屑下墮,石頭上升。這樣做得到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木屑輕盈,一直會在水上飄舉;石頭沈重,再怎麼樣也是落在水下。所以誰得以來超度你呢?只有你自己。你選擇做輕盈的東西,就會往上升;選擇做沈重的東西,就會往下墮。這就好比是一生當中積累了很多很多的惡業,師父幫你念叁天經就能往上升嗎?不可能的。這是宇宙當中的一個基本原理。所以你的企業興盛或者倒閉,這還是由你自己造成的。你的觀念、思想、行爲,甚至六根清淨與否,都會決定你企業的未來。

  我們現在接著來看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就是一種禅的豁達境界。餓了即食,困了即睡,每天都活在本然的狀態之中去感悟生命,這就是禅的境界。本然的我需求是非常少的,他不像現代人一樣庸庸碌碌,追求一切,渴望得到一切。本然的我永遠都是一個孩子,這個“我”是不會長大,不會變化的。他以童真的眼看待一切。他不分別,不計較,閑適安然地活著。

  “行到水絕處,坐看雲起時。”這是一種甯靜悠閑的人生境界。禅是一種輕松、愉悅、自在、安詳、灑脫、從容的狀態。它要求我們把縮進的心打開,把挂礙的心就地放下。“禅”是梵語,直譯過來時“思維修”,亦即思維的修煉,它或稱爲冥想,也叫做靜慮。就是要讓你的思想專一,也可以翻譯成“定”。“禅”是“意”,“定”是“一”,所以我們修禅定也就是要修“一意”,使自己的思想意志專一不移。

  佛教裏有叁個基本思想,分別是“戒、定、慧”。“戒”就是把自己的身心放置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不讓它散亂;“定”就是要讓自己的身心安定下來,不妄想分別;最後就能夠提升我們的智慧,達到更開闊的人生境界。

  中國的禅宗可以分爲五個方面,分別是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這是根據修行禅的不同程度來劃分的。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這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都可以修行的一種禅定,他們可以信仰著別的思想,愛憎分明,但是也會進入禅定的狀態。比如基督徒向上帝禱告時非常專注,這時他也相當于入了禅定。他的某一種狀態和禅和相近,但是它不究竟。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我們平時專注在某一點上來做某一件事情,這個狀態就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小乘禅追求的是自身的解脫與自身的修證。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我國的八大宗派以及西藏的密宗修行大乘禅。禅宗認爲,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是最究竟的禅…

《讓悠揚的禅偈,點燃智慧的光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