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
——浅谈佛教的管理与六度修行法
杨柳整理
各位湖州的企业家:
大家下午好!受汤秘书长的邀请,我今天和大家来做一个分享。第一,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讲师,所以可能讲演的水平有限,请大家谅解。第二,我不是一名企业家,可能对于管理的经验并没有大家丰富,所以不敢妄言教大家什么。第三,我还是个初学者,请大家多给我提提意见,分享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我从小在寺庙成长,接受了三十多年的佛学熏陶,一直从事佛学教育,再加上这几年来一直与学校、企业建立各种各样的交往,包括与高校学生的交流以及企业的心态建设等等。以上这些事情我一直都在坚持,所以有一些心得,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题是“怎样的组织是最强的”,希望通过这一主题的分享给诸位建设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软实力提供一些借鉴。
一、佛教长传的奥秘——佛教管理方式漫谈
我今天在此演讲的主题并不是信仰,也不是关于某种宗教理念的解读,而仅仅是讨论企业的组织建设问题。众所周知,佛教这一组织已经存在了两千五百五十四年的时间了。从古至今,世界上每一个出家人他们的形象都非常相似。尽管日本的僧人不禁止结婚娶妻,东南亚一带的出家人不禁止吃肉,藏传佛教的教义与我们汉传佛教差别很大,但是出家人的光头形象却成为了佛教徒共同的标识。为什么大家走进佛教的道场就知道这是佛寺而不是道观,不是天主教堂呢?因为佛教的主殿大多供奉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少有佛寺的大雄宝殿供奉菩萨,但即使是供奉菩萨的,也是因为他作为“补处佛”所行的善迹,实际上菩萨也是作为佛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阶段的表征而进行供奉的。为什么佛教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呢?因为他将自己一生修行的感悟、所得全部传授给了他的弟子,再由弟子传授给再传弟子,以此久延。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呢?
我们做企业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在这个社会中长时间地存在下去呢?如果大家还没有思考过,那么今天分享的主题刚好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有人问我,印度的佛教现在不是已经不存在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印度,佛教所有的思想理念、宗派、教义还是存在,只不过是融入了印度教中罢了。虽然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教的确已经式微,但是在中日韩及其他中南亚国家佛教却仍然非常兴盛,甚至现在在西方,佛教也有很高的声望。
1985年,世界上有五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开了七天的会议,最后得出一个“巴黎宣言”,他们认为未来能够拯救世界的,乃是东方的孔孟思想与佛教的大乘文化。在孔孟思想与佛教大乘文化中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圆融”。它们都是包容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因此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大家走进寺院,往往一进山门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他袒胸露乳,笑口常开,以绝对宽容和善的姿态欢迎每一位信仰他或排斥他的来宾。他的身旁就写着这样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楹联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笑、容。只有当内心十分开阔时,我们才能容纳一切的人事,你的状态才能柔软,才能自在。如果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衡量的标尺而强加给别人的时候,我想,这样的人未必能够为别人所真心认同。如果我想要年轻,想要养生,想要长寿,想要幸福,就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打开,洒脱、从容地面对一切。
有人问我,师父你为什么出家?我回答他们说,那是因为我追求自由,我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解脱,我喜欢走动,享受漂泊的过程,就是这样。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佛教的组织架构、日常仪轨、思想典籍依靠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呢?
从前,每一个大的寺院都有一个方丈,方丈以下有一个长老院。长老院是什么呢?它就是由住在寺院里二十年以上,对佛学思想精通,最德高望重的僧人构成的一个组织。大家都知道,寺院里的方丈都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他的德行、知识、管理能力一定都要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才能够当上这个职务。长老院是做什么的呢?方丈一旦下达一个重要的任务,这件事情就一定要通过长老院的讨论,通过以后才能执行。长老院下面还有几个堂首,有负责日常事务的、负责后勤的、负责接待的、负责建设寺院的、负责研究的等等,还有一个独特的职务叫戒律堂首座,他所管理的就是寺中僧众的戒律仪轨遵守情况,他不但可以向下管理寺中一般的师父,甚至方丈犯了戒,他也可以通过正当的程序来进行合理的惩罚。这些堂首各司其职,每半个月还要由方丈组织僧众,把所有的戒律一起诵读一遍。在这个诵读戒律的过程中,如果有人犯了戒条,他自己就要诚实地说出来;如果犯戒的人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其他师兄弟也要给他指出来。这就好像是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与相互棒喝的过程。犯戒的师父要当众忏悔,第二天才可能得到允许,继续住在这里。如果说有人犯了戒自己没有说出来,没有当中忏悔,那么如果有一天被别人察觉了,那么他就会被其他所有的师兄弟所不容,大家都不会跟他说话,都把他当做空气一样。
寺院里每天早晚还要做早晚功课,这就是每天都要把佛教重要的思想念诵一遍,以此将它们铭刻在心。我们有一条《忏悔文》讲道:“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意思是说我所造的一切业,都是由于贪嗔痴而产生的,而贪嗔痴都是因为我的身体、语言和思想所带来的,因此我现在要忏悔的就是那些带来贪嗔痴的身体、语言和思想。要使自己成长,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身口意,这就是造成我们一切孽障的根源。
你可以想一想,当一个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每天都要早晚体察、反思自己两次,每半个月还要来把自己所行的仪轨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全部反思一遍,忏悔一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约束和团体意识呢?
很多企业里所谓的软实力文化建设都只停留在打打乒乓球、唱唱歌这样的层面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一种思想、观念不断地深植在人心深处,那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寺院规约》要求我们在寺院里要做到“六和敬”。这是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所共同遵循的丛林清规。所谓“和”,是对外而言的,亦即“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亦即“内自谦卑”。“六和敬”分别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口和无诤要求我们不要与他人做无意义的争辩;意和同悦要求我们在相同的愿景之下保持思想的和合,这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因为幸福也就是指你心之所想,他人正好能给予你之所想;戒和同修要求我们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以此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见和同解要求我们在见解、行为上都保持高度的一致,大家通过讨论形成共同的意见,以此起而行动;利和同均要求我们不论是经济上的利益,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都必须要分享,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六和敬”的思想使得僧团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对人及自处的基本准则,以此规约大家的言行,反而能够使大家能够保持清净、喜乐的状态,在一个寺院当中能够内证修行,外度他人,人人都能够得以和睦相处。寺院里和谐的状态往往是很多企业想要借鉴的,而“六和敬”思想就是寺院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凝聚人心的修行方式——六度修行法分享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分享“六度”,这是在寺院修行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方法。“度”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我们要一起修行,我们要共同提升,我们要相互帮助,就要具备相同的信仰,以此要行“六度”之法。“六度”是什么?
第一就是“布施度”。布施就是要奉献,就是要利他,学会理解、支持他人。很多人认为布施的意思就是我把自己的钱财施舍给别人,实际上布施的概念还要宽广得多。布施包括有财施、法施、无畏施。除了钱财之外,思想、能力、技术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施物。我们会思考,布施对于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实际上布施的功能是很大的。如果你想富有,首先就要学会布施、利他、奉献。这些阔达的思想也正是佛教能够长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在给安利的领导讲课的时候就说,当你准备要把东西推销给别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别人。
有一个童话故事说,太阳爷爷和北风叔叔在打赌。北风叔叔说:“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下面的人把自己的衣服脱掉。”太阳公公说:“我也可以啊。我的方法是最好的。”他们为了这个问题争执不下。北风认为只要他使劲吹下面的人,自然能够把他们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于是它就用尽力气吹啊吹,可是北风一吹,人们感觉到更加寒冷了,于是就裹紧自己的衣服。北风没有办法使人们脱下自己的衣服。太阳公公出来了,他用最温暖的光照耀着人们,人们感到了炎热,马上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掉,躲在大树底下乘凉了。为什么太阳的光和热能够使人们脱下自己的衣服呢?因为光和热就象征着爱,象征着慈悲。要使自己的员工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服务,那么你首先必须要付出的是什么呢?是热情、爱和温暖。
《菜根谭》说:“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气和暖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它反映了事物的一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暖生万物,寒杀一切的道理。我们为人也是一样,和气热情的人给予人以温暖,自己的福泽也更加…
《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浅谈佛教的管理与六度修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