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浅谈佛教的管理与六度修行法▪P2

  ..续本文上一页丰厚;而冷漠的人不喜欢关心别人,他自己的福报也少。当我们拥有爱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会充满了和谐;当我们一味索取的时候,反而没有人会来关心我们、爱护我们。

  一种思想如果要存在于世间,必定要和事物存在的规律相一致。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道”,佛家所说的“法”。这就是“天行有常”的道理,原理本然存在,人们行事的时候,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因此,“六度”首先就要求“布施”,要付出、给予、支持、奉献、接纳,这能够使你人生的境界大大地提升。如果你希望在自己的事业中有一番成就,那么就要做到以“厚德载物”。“德”是什么呢?德就像载物之舟,如果你的德行不够,船就不能行驶,甚至会翻掉。每一个企业的创始都有一些独特的思想,当你把这种开创性的精神恒定为一种制度并合理地去执行时,才能够使企业不断地传承下去。这就是企业文化,这就是企业愿景,这就是企业的“活法”。企业依靠什么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呢?就是“文化”。我的想法,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是这也是我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与阅读习得的,这些思想也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反思。最重要的就是要“一起”,要做事业、成大事都要和大家在一起,一个人再强也无法顶天立地,只有和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够达成愿景。我经常和濮院了很多小老板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怎么能加强你自己的实力呢?就是要学会和同行们团结在一起。依靠一个小企业单枪匹马,就算今年你买了几台机器,多卖了很多毛衣,那么明年呢?后年呢?你还能保证市场吗?如果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我们谈何振兴民族企业呢?我们没有心量、远见时,怎么去做一个行业的引领者呢?

  我们经常会说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的区别,当我们的民族在上升期时,就会有很多朝阳行业出现,就像去年的汽车行业。当世界经济疲软时,汽车行业却在中国的土地上蒸蒸日上。在这个行业中,就非常需要我们对市场、对人心、对生活理念进行深入地解读。正确的解读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明净的心和高远的眼界。

  我身边有些做企业的人,会跟我说他们如何如何钻法律的漏洞,作假帐、牟暴利,还自认为是非常高明的。我就会实话实说地劝他们一句:“一切事物都是水到渠成的,没有捷径可以走。”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好。慢不等于无能,慢恰恰能使我们更好地认清市场规律,理智地前行。

  第二个是持戒度。大家一听到“持戒”,就觉得非常可怕,觉得持戒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不准做,那也不准做,让我们身心不得自在。实际上,持戒并没有你们想象得你们严重。佛教不允许受持的居士杀生、偷盗、妄语、邪淫、饮酒。除了饮酒之外,其他的四个方面,我相信大家都能遵守。大家到现在为止一定还没有杀过人,杀过人就不会在这里了。不是你的东西你把它占为己有,数额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被判刑,你们应该也没有做过吧。妄语就是用虚妄的言语来做一些假证,以此触犯法律,大家应该也并没有这样做过。邪淫就是指与除了夫妻之外的人发生关系,这也很容易做到吧。至于饮酒,我们有一个中性的说法,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喝到酩酊大醉,说话含糊不清的程度就还可以接受。

  在这五戒中,有性戒和遮戒之分,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属于性戒,不饮酒属于遮戒。犯了性戒,比如杀了人,偷了别人的东西达到被判刑的程度,这是破坏本性的错误,没有忏悔的机会,一定要受到惩罚;而遮戒呢,好比我们说不杀畜生、不饮酒等等,这就属于遮戒。不杀畜生是因为每一个动物都爱护自己的生命,你打蚊子,蚊子会飞;你要杀鸡,鸡会惨叫。当我们要了结它们的生命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时,会不会觉得有点残忍呢?老虎吃人就像我们吃鸡一样随意,但是我们就会觉得老虎真残忍,因为我们自己也是爱惜生命的。佛教要求我们行遮戒,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和道德情操。试想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同事总是喜欢搬弄是非,那么你会给他的人品打几分呢?这些其实都是为人处世非常基本的准则。如果我们带领一个团队,那么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呢?就是由你这些谦逊、慈悲的品质当中散发出来的。这就是持遮戒的好处了。戒律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正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慧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更加完善。无从畏惧的人,任意妄为的人,最后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最后损失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你每天黑白颠倒,喝酒赌博,那么最终所损耗的还是你自己的健康。如果你没有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那么最后企业就会出问题。如果大家在听课的时候,都不设置静音,那么大家就会相互干扰,讲课也无法继续。以上的规律,也如同戒律一样,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限制了我们的手脚,而实际上恰恰既保护了别人,也帮助了我们的成长。

  佛教中,居士一般行五戒,沙弥及沙弥尼(出家不满二十岁的二众)行十戒,年满20岁的沙弥、沙弥尼受了具足戒以后成为比丘、比丘尼,戒律就更加严格了。比丘受持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受持348条具足戒,起居坐卧、言谈举止,都有一定的制度。有没有人跟你们讲过,进寺院的时候,从左边进来迈左脚,从右边进来迈右脚等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规矩怎么那么繁琐,很难理解。实际上这是非常科学的:寺院的大门有很多人进出,你走在左边迈了左脚,他走在右边迈了右脚,这样大家就不会撞到,进出就会更加方便。吃饭不能讲话,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讲话,食物可能会吃到气管里去,这也都是出于保护大家健康的一种考量。佛教的很多戒条实际上都从各个方面来保护我们,不去遵守,最后就会害了自己。当企业里的制度每一条都是出于保护员工,而且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而然都会好好遵守。制定规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些很大的话比如要遵守国家法律根本就不用写,因为这是每一个公民本来就应该做到的。比如规定洗厕所,你就给他规定清楚每天洗几次,什么时候洗,以保证厕所干净无味,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才是具体的制度。很多学校的制度空话连篇,每一条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一条能够实际操作。

  第三是忍辱度。这要求我们要打开心量,宽宥、包容别人。不能够容忍别人,就没办法与人相处,也更不用谈驾驭别人了。作为领导,应该要宽容有度。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要引领方向而循循导之,所以领导应该是一个最为慈悲的人。如果一见到别人有缺点就把他开除,那你迟早要变成孤家寡人,或者成为一个流动的驿站,没有办法凝聚人心。每一个人才,身上也肯定有很多很多问题,因为他只是人才,而非全才。他或者有生活作风问题,或者有性格问题,诸如此类,都可能使你忍无可忍。我们应该要跳出某一个框架,在更高的高度上来看待你所做的事情。当你超越了之前看待问题的高度,你对待它的深度也就随之提高了。只有登顶的人才能够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高度提升了,那么你对待别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提升,你也就能够变得更为宽容。如果你只是站在和职员一样的平面上,你就会觉得,他骂了我一句,他不尊重领导如何如何,但是如果你超越了这个高度,跳出这个局限,你就能够接受他,可能还能够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我们之间会产生问题。大家看到很多反映乾隆和和珅关系的电视剧,难道皇帝不知道他的本性,不知道他在贪污受贿吗?他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为什么他都能够忍呢?那是因为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需要朝廷内权力的制衡比他需要和珅下野更为迫切,他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他知道办理和甚至是早晚的问题,不必急在一时。当我们管理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阔达的心量来思考这些问题呢?

  我推荐大家看《贞观长歌》、《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商道》等电视连续剧。很多人认为看电视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是家庭主妇所做的事情,那也要看你是如何看这些片子的了。电视剧是三维的书籍,也是你学习的材料。比如在看《贞观长歌》的时候,我建议你可以和《贞观政要》结合起来看,看看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是如何思维、行事的。这对于你们管理企业实际上大有裨益。唐太宗如何戎马半生,他如何用人,如何治国,这些都会令我们折服。

  《贞观长歌》有一个插曲,当时北方受灾广泛,很多人纷纷涌向长安避难。匈奴也带领了很多胡人来到长安,假扮灾民,准备伺机而动。唐太宗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想了一个办法不费一兵一卒把灾民都赶出长安。他下令布施,但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地点稀饭是最稀的,离长安越远,稀饭就越稠。于是灾民们为了填饱肚子,纷纷离开长安。只有两千多个灾民不走,朝廷就明确地知道他们就是胡兵假扮的了,匈奴的诡计也就不攻自破了。唐太宗接下来也并没有直接出兵,而是亲自找到胡兵的领袖去谈判。胡兵领袖的弟弟看到唐太宗,马上用手上的刀向他捅过去,唐太宗冷不防就中了刀,流血不止。这时他的侍卫就马上站出来要拿下刺客,但是唐太宗阻止了他们,让他们放走了胡兵。当他忍受了这一切时,那个刺杀他的胡人反而成为了他的贴身侍卫,好几次危难在即,他都帮助唐太宗化险为夷。这就是忍辱的力量。同样的道理,诸葛亮为什么对于孟获七擒七纵呢?因为他知道收服人心要依靠忍辱的力量,武力征服实属下策。

  如果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忍受了某一个人的缺点,恰恰这个人就会成为我们企业中可以重用的关键人物。唐太宗说:“用人如用器。”每一个人都是刻意雕琢、使用的材料,只是看你如何使用它罢了。这些年,我在管理的过程中总结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领导者,就是做两件事情:发现人才,放对位置。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关心诸如谁没有来上班,谁迟到了,谁做了多少业绩等问题,你这个公司早晚都会出问题。你只要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就要具有远见卓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某一个层次的总裁要思考的问题,至于更大的集团的总裁,要做的还不局限于此,他还要带领大家凝聚在企业文化之下,向着同一愿景去努力。因为他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管理者,而是一个精神领袖。就像传教士,不断地把“道”传播开去一样。你看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用很多时间在各个地方做演讲,就是为了把“道”给传播开去。

  第四是精进度。很多人会误认为精进就是执着,这是不正确的。执着是指你执迷于假象之中也不断地逗留,就比如明明我们的身体会坏灭,我们自己不可能是万物的主宰,可是你还要认为自己会永远健康,永远正确,一旦出了麻烦就怨天尤人,这就是“我执”所造就的。你如果执着于物,物就成为你的障碍,你就成为物的奴隶。有些女孩子喜欢漂亮的衣服,一直去购买它们,结果就发现不是你在穿衣服,而是衣服在依靠你展示自己。你需要供养这些衣服,不断地洗涤它们,花时间整理它们、搭配它们,这就是执着所造成的。精进是奋发向上的精神。

  我们每天早上在诵经的时候都会念道:“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的时间很短暂,今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也跟着减少。我们就好像在池塘里的鱼,活命的水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精进,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懂得无常的空性,不要遮止放逸。很多人认为佛教的消极地,你问师父,师父教你“四大皆空”,教你“无常”的道理。那么知道世事无常以后,我们要以什么心态来面对呢?不是放弃,不是颓废,而是精进。既然生命那么有限,既然时间一去无返,那么我们就更加要珍惜当下的时间了。

  第五是禅定度。禅定度要求我们要有定力,在修行的时候不生妄念,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修禅,是学佛之人应持的正行正道。正果法师在《禅宗大意》中开示我们修禅应该有的态度,包括相信业果无我,思念无常及诸苦,发求解脱心和菩提心,坚持禁戒,参究。而修禅的方法包括有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在内。

  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出,在行跏趺坐的形式之外,修禅、行禅定,对我们的身心、作息甚至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很有好处。在禅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观照自己起心发念的原因,观照自己痛苦、畏惧所产生的根源,思考生命的无常本性,静虑诸苦的形成与克服方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于身心各方面的调节来强健自己的体魄,净化自己的灵魂。所以,禅定也是非常实用的修习方法。

  很多人都要失眠的问题,对治失眠,中西医也有很多的药物。但是如果你的失眠不是因为器质性的疾病引起的,那么你首先还是应当考虑何如调节自己的心理,来对治它。修禅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很多来我们寺院里参加禅修班的同学在进行禅修以后都发现自己当晚睡得特别安稳。所以,即使你不是想要受持,而仅仅是想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禅定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六是般若度。般若音译为智慧,亦即要求我们用智慧来对治愚痴。无论修佛与否,智慧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但是要注意,正向的、符合规律的智慧帮助我们成长,逆向的小聪明对我们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终结我们的慧命。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喜欢做掩耳盗铃的事情。由于对于自然缺少敬畏之情,人们利用自己的“智”过度地开发自然,直到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言甚嚣尘上,人们才开始畏惧,开始反思。有人问我,师父知道世界末日是什么时候吗?这个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人们继续肆无忌惮地开发自然,可以预知,地球必将毁于人手。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真正智慧的人长存敬畏之心,以明净的心时时提醒自己“举头三尺有神明”。自然制造了人,人就应该感恩于自然地施与,就像感恩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行一样。学会慈悲,是求得智慧首先要学会的事情。

  由于时间的限制,今天我们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相识是缘,阿弥陀佛。

  

《佛命永续 薪火相传——浅谈佛教的管理与六度修行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