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臥悟禅機
賢崇法師講于甯波天童寺禅七夏令營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下午好。爲了防止大家聽課打瞌睡,我先給大家發了一些書。另外,如果有實在覺得困倦要打呼噜的同修,可以自覺往後坐。否則坐在前排睡著了,別人看到了我以爲是師父在發功。你們睡著了也沒關系,只要不影響別人就好。
我們能夠到這裏禅修,首先要感謝天童寺的常住和爲我們忙前忙後的師父和義工們,感謝他們爲我們提供了那麼好的一個修習環境。
我們大家來到這個世界,每天經曆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早上起來洗臉刷牙,然後吃飯、上班或者學習,晚上吃完飯還是休息。實際上,從某個角度來講,我們活著,也就是做這幾件事情。說得不雅馴一些,人活著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此而已嗎?
那麼我們爲什麼還要來寺院裏面學佛?其實學佛的過程就是讓我們在行住坐臥的過程裏面去提升自身的境界、高度,建立與衆不同的認識。
佛法所能夠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智慧,或者說是對人生、對事物理解的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不管我們追求成佛也好,追求成菩薩道也好,我們做任何事情,實際上都要求是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中來提升自己。很多人把學佛想得很複雜,甚至于非常神秘,認爲學佛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它和生活永遠脫離。這些想法都是有些片面的。我們今天來到這裏,就是希望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去。
所以,我們今天分享的主題就是如何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感悟人生的境界。
一、誦經的意義——以經典的智慧修證自己
學佛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經,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晚功課,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給佛供一杯水,第二天起來給佛燒一炷香。把學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齋念佛的形式,這還是不究竟的。問題在于我們有沒有在這個過程當中去感悟一些東西。禅宗要求我們“明心見性”,可見心性的改變才是學佛中最爲關鍵的東西。
我們爲什麼要誦經?那是因爲經文通過高僧大德的演繹,教我們去感受人生的至理。我們爲什麼要去沐水?因爲水是清淨之物,人依靠水爲活命的根本,我們身體的70%都是水。水的性質當中存在著很多人性的奧秘,等待我們去發現。比如《誰知道答案》這本書,就向我們揭示了人際相處之法則。對水贊美,它會形成美麗的結晶體;對它唾罵,它的結晶形狀不完整;對它不加理會,水就根本無法形成結晶。這就正如佛陀所告訴我們的,對于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以默置之”。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不能對適時進行自我肯定、自我贊美,也不能夠欣賞他人,那麼問題就會接踵而來,身體、事業、家庭可能會危機重重,那最後會使你“度秒如年”。我們學佛,就要感悟這些東西,我們要學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要學會從佛陀的言談舉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我們要從萬事萬物和諧共通的一面來認識我們的人生。我們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覺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們實際上都有共通的一面。
大家聽了這麼多天的課,可不可以說說這共通的一面是什麼呢?
生答:無常。
還有呢?
生答:空性,活在當下,惜緣。
大家可以暢所欲言。這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老師向你灌輸的時候,你是沒有感覺的。只有在自己思考的時候,問題才能稱其爲問題,也才具有價值。只有經過思考的問題才能進入我們的心靈,才有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出來。否則,你的生活狀態是不會改變的。你是想永遠在叁惡道裏掙紮呢,還是想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華呢?
有人發短信給我說:“師父你的手機號碼那麼好,看來你也喜歡這些啊,你是花多少錢買來的呢?”我就跟他說:“當你用什麼思想狀態來看待世間萬物的時候,它們就自然會按照你想象的那個樣子展現開來。”蘇東坡和佛印是好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學佛。有一天蘇東坡問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時候像什麼?”佛印說:“像菩薩。那麼你覺得我打坐像什麼呢?”蘇東坡爲了將他一軍,就說:“像一坨屎。”說完以後,佛印沒有辯解,蘇東坡就覺得十分得意,認爲佛印吃了啞巴虧。回去以後他就洋洋自得地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妹妹。他的妹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說:“佛印是菩薩,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薩。那麼哥哥你是什麼是不是也很清楚了呢?”這也就是唯識宗所講的,“萬法唯識”。你自己起什麼念,觀照到的就是什麼。你想什麼問題,你的未來就會如何顯現。
因此,學佛就要求我們不斷地轉變。要轉凡夫爲聖人,要轉染汙爲清淨,轉有相爲無相,轉俗利爲真谛。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學會時刻地轉變自己。我在太陽下曬,要轉變自己的內心爲清涼;我在冬天冷水裏洗衣服,要轉變自己的內心爲溫潤。我今天把滿滿一箱書搬上樓的時候感到非常累,搬到最後,覺得自己幾乎支持不住了。當時我就觀照自己:“我要堅持,堅持搬到就是勝利。”當我集中了自己的念力的時候,我就不再覺得它很沈,反而覺得很舒服。爲什麼呢?因爲我把排斥的心情轉換爲接受,當我能夠接受一種狀態的時候,這個狀態就可以是平和的,你自己的心也就完全打開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會侮辱你,有的人會責罵的,有的人會用輕蔑的眼神看你,有的人會陷害你,各種各樣的狀態都會來沖擊你。八面來風,種種不同。如果有個人說你長得像西施一樣美貌,說你像潘安一樣俊俏,你會有什麼感覺呢?肯定非常高興吧。如果你出去的時候,就像《世說新語》裏的左思出門一樣,一群女人認爲你相貌實在過于醜陋而朝你吐口水,你會怎麼樣呢?是不是也會像他一樣“委頓而返”呢?我們爲什麼會被別人的話所左右,爲什麼會感到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如果別人罵你一句,你就怒發沖冠,那麼狗咬了你一口,你是不是也要趴下去咬回來呢?反複地問問自己這些現象産生的原因,多問自己爲什麼這就是最好的禅修。從凡夫轉變爲聖人就是要從不斷地覺察和感知中開始的。我們在禅修的過程中,常常會看見別人的舉動,會去評價別人的舉動,總會說這個人太沒有佛學修養了,那個人太膚淺了等等。那你有沒有在禅修的過程中好好去評判、覺察你自己呢?
當別人拿著一個幾萬塊的名牌包的時候你會不會心動,當別人開著幾百萬的跑車從你身邊經過時你會不會露出羨慕的眼神,當別人享受著幾千萬的豪宅時你會不會感到不舒服,當別人在幾千人的會場上坐在主席的位置上時你會不會有所幻想?我們想要學佛、修禅,就要在碰到各種狀況的時候不斷覺察自己的心,看住自己無妄的念頭。沒有反思的人,將永遠在這個世界裏輪回,無法得到解脫;你將永遠執迷于世間的名聞利養,做了它們的奴隸。
回到之前討論的問題上,再來思考一次,我們爲什麼要誦經?所有的佛經都要求我們根據佛所講的道理去改變自己的人生。《金剛經》說到了空性,用它來看待我們的一席生命,用它來對治我們生活中所犯的種種愚癡。當我們誦一部經,能夠將經文裏所講述的內容貫徹到我們的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修經”。誦哪部經就把經文的內容好好地做起來,我對父母的孝順,對同事的友好,對師長的尊敬,對衆人的感恩,都應該在誦《地藏經》的時候做起來。很多人認爲《地藏經》僅僅是孝的思想,而我則認爲它是願的思想,有大願力,必有大成就。爲什麼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阿彌陀佛有那麼多人信仰呢?這裏就體現了“願力”的思想。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有人說,學佛的人很消極,很頹廢,他們不食人間煙火。但是我覺得,學佛的人應該比其他衆生都更加積極才對。一個對世界産生厭離心的人是無法成佛的,如果你都不愛這個世界,那麼怎麼會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思想呢?怎麼能夠用自己來度化其他衆生呢?學佛應該更無私地體現自己的人生,學佛應該完全忘我地全身心地爲衆生服務。所以《地藏經》才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學佛最重要的精神品質體現在哪裏呢?體現在付出、奉獻、寬容、布施。我們常說的“爲人民服務”,體現的不也正是這個精神品質嗎?
很多人學佛,越學越自私,爲什麼會這樣呢?
上次有一個居士到我們寺院來,跟我說,他學佛以後就一直在對比,是誦《地藏經》的功德大呢,還是誦《普門品》的功德大;是修阿彌陀佛的福報大呢,還是修藥師佛的福報會更大一些。他總是不斷在對比,哪一點對我有好處,我就修行哪一個法門。他有一天到一個寺院裏面聽說繞塔轉的功德最大,于是就天天去繞塔。他養了一只貓,他覺得自己繞塔的功德還不夠,于是讓貓也跟著他一起繞塔。這樣,他覺得自己和貓有了兩份功德,才略略安心。
有一個老太太跟我說她吃的是全素。有一次她的女兒請她到家裏去做客,她就跟她女兒說,去做客可以,但是我過去你要買一個新鍋,還要買新碟子、新碗,煮全素的菜我才去。
還有些居士,每天堅持做早晚課,每天都拿一個木魚,敲得左鄰右舍不得安甯;或者整天在家裏燒高香,熏得周圍的鄰居都受不了。你們覺得這是什麼狀態?
生答:自私。
那麼,學佛真正的內涵體現在哪裏?如果大家學佛以後,只是形式上做到位了,但是自己的性格、品德還是跟原來一模一樣,甚至還變本加厲;原來自己的性格就比較狹隘,學佛了以後還用另外一個套子把自己套起來,然後總是跟別人說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學佛之後,反而周圍的人認爲跟他在一起交往更加累了。
學佛究竟是爲了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放開自己,還是讓自己處在神神叨叨的狀態裏面呢?我們走入佛門,我們閱讀書籍,我們聽聞思想,如果我們不能以此提升自己的話,那麼還不如不學。學得越多,你的“所知障”就越嚴重。…
《行住坐臥悟禅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