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行住坐卧悟禅机

  行住坐卧悟禅机

  贤崇法师讲于宁波天童寺禅七夏令营

  杨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下午好。为了防止大家听课打瞌睡,我先给大家发了一些书。另外,如果有实在觉得困倦要打呼噜的同修,可以自觉往后坐。否则坐在前排睡着了,别人看到了我以为是师父在发功。你们睡着了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好。

  我们能够到这里禅修,首先要感谢天童寺的常住和为我们忙前忙后的师父和义工们,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一个修习环境。

  我们大家来到这个世界,每天经历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早上起来洗脸刷牙,然后吃饭、上班或者学习,晚上吃完饭还是休息。实际上,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活着,也就是做这几件事情。说得不雅驯一些,人活着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此而已吗?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寺院里面学佛?其实学佛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在行住坐卧的过程里面去提升自身的境界、高度,建立与众不同的认识。

  佛法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或者说是对人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管我们追求成佛也好,追求成菩萨道也好,我们做任何事情,实际上都要求是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来提升自己。很多人把学佛想得很复杂,甚至于非常神秘,认为学佛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它和生活永远脱离。这些想法都是有些片面的。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就是希望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

  所以,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如何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感悟人生的境界。

  一、诵经的意义——以经典的智慧修证自己

  学佛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经,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晚功课,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给佛供一杯水,第二天起来给佛烧一炷香。把学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斋念佛的形式,这还是不究竟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一些东西。禅宗要求我们“明心见性”,可见心性的改变才是学佛中最为关键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诵经?那是因为经文通过高僧大德的演绎,教我们去感受人生的至理。我们为什么要去沐水?因为水是清净之物,人依靠水为活命的根本,我们身体的70%都是水。水的性质当中存在着很多人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比如《谁知道答案》这本书,就向我们揭示了人际相处之法则。对水赞美,它会形成美丽的结晶体;对它唾骂,它的结晶形状不完整;对它不加理会,水就根本无法形成结晶。这就正如佛陀所告诉我们的,对于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以默置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对适时进行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也不能够欣赏他人,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身体、事业、家庭可能会危机重重,那最后会使你“度秒如年”。我们学佛,就要感悟这些东西,我们要学会“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要学会从佛陀的言谈举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我们要从万事万物和谐共通的一面来认识我们的人生。我们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觉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共通的一面。

  大家听了这么多天的课,可不可以说说这共通的一面是什么呢?

  生答:无常。

  还有呢?

  生答:空性,活在当下,惜缘。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这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老师向你灌输的时候,你是没有感觉的。只有在自己思考的时候,问题才能称其为问题,也才具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的问题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你的生活状态是不会改变的。你是想永远在三恶道里挣扎呢,还是想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呢?

  有人发短信给我说:“师父你的手机号码那么好,看来你也喜欢这些啊,你是花多少钱买来的呢?”我就跟他说:“当你用什么思想状态来看待世间万物的时候,它们就自然会按照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展现开来。”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佛。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佛印说:“像菩萨。那么你觉得我打坐像什么呢?”苏东坡为了将他一军,就说:“像一坨屎。”说完以后,佛印没有辩解,苏东坡就觉得十分得意,认为佛印吃了哑巴亏。回去以后他就洋洋自得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他的妹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说:“佛印是菩萨,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萨。那么哥哥你是什么是不是也很清楚了呢?”这也就是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识”。你自己起什么念,观照到的就是什么。你想什么问题,你的未来就会如何显现。

  因此,学佛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转变。要转凡夫为圣人,要转染污为清净,转有相为无相,转俗利为真谛。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时刻地转变自己。我在太阳下晒,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清凉;我在冬天冷水里洗衣服,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温润。我今天把满满一箱书搬上楼的时候感到非常累,搬到最后,觉得自己几乎支持不住了。当时我就观照自己:“我要坚持,坚持搬到就是胜利。”当我集中了自己的念力的时候,我就不再觉得它很沉,反而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呢?因为我把排斥的心情转换为接受,当我能够接受一种状态的时候,这个状态就可以是平和的,你自己的心也就完全打开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会侮辱你,有的人会责骂的,有的人会用轻蔑的眼神看你,有的人会陷害你,各种各样的状态都会来冲击你。八面来风,种种不同。如果有个人说你长得像西施一样美貌,说你像潘安一样俊俏,你会有什么感觉呢?肯定非常高兴吧。如果你出去的时候,就像《世说新语》里的左思出门一样,一群女人认为你相貌实在过于丑陋而朝你吐口水,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委顿而返”呢?我们为什么会被别人的话所左右,为什么会感到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就怒发冲冠,那么狗咬了你一口,你是不是也要趴下去咬回来呢?反复地问问自己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多问自己为什么这就是最好的禅修。从凡夫转变为圣人就是要从不断地觉察和感知中开始的。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常常会看见别人的举动,会去评价别人的举动,总会说这个人太没有佛学修养了,那个人太肤浅了等等。那你有没有在禅修的过程中好好去评判、觉察你自己呢?

  当别人拿着一个几万块的名牌包的时候你会不会心动,当别人开着几百万的跑车从你身边经过时你会不会露出羡慕的眼神,当别人享受着几千万的豪宅时你会不会感到不舒服,当别人在几千人的会场上坐在主席的位置上时你会不会有所幻想?我们想要学佛、修禅,就要在碰到各种状况的时候不断觉察自己的心,看住自己无妄的念头。没有反思的人,将永远在这个世界里轮回,无法得到解脱;你将永远执迷于世间的名闻利养,做了它们的奴隶。

  回到之前讨论的问题上,再来思考一次,我们为什么要诵经?所有的佛经都要求我们根据佛所讲的道理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金刚经》说到了空性,用它来看待我们的一席生命,用它来对治我们生活中所犯的种种愚痴。当我们诵一部经,能够将经文里所讲述的内容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修经”。诵哪部经就把经文的内容好好地做起来,我对父母的孝顺,对同事的友好,对师长的尊敬,对众人的感恩,都应该在诵《地藏经》的时候做起来。很多人认为《地藏经》仅仅是孝的思想,而我则认为它是愿的思想,有大愿力,必有大成就。为什么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阿弥陀佛有那么多人信仰呢?这里就体现了“愿力”的思想。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有人说,学佛的人很消极,很颓废,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我觉得,学佛的人应该比其他众生都更加积极才对。一个对世界产生厌离心的人是无法成佛的,如果你都不爱这个世界,那么怎么会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思想呢?怎么能够用自己来度化其他众生呢?学佛应该更无私地体现自己的人生,学佛应该完全忘我地全身心地为众生服务。所以《地藏经》才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学佛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付出、奉献、宽容、布施。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体现的不也正是这个精神品质吗?

  很多人学佛,越学越自私,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次有一个居士到我们寺院来,跟我说,他学佛以后就一直在对比,是诵《地藏经》的功德大呢,还是诵《普门品》的功德大;是修阿弥陀佛的福报大呢,还是修药师佛的福报会更大一些。他总是不断在对比,哪一点对我有好处,我就修行哪一个法门。他有一天到一个寺院里面听说绕塔转的功德最大,于是就天天去绕塔。他养了一只猫,他觉得自己绕塔的功德还不够,于是让猫也跟着他一起绕塔。这样,他觉得自己和猫有了两份功德,才略略安心。

  有一个老太太跟我说她吃的是全素。有一次她的女儿请她到家里去做客,她就跟她女儿说,去做客可以,但是我过去你要买一个新锅,还要买新碟子、新碗,煮全素的菜我才去。

  还有些居士,每天坚持做早晚课,每天都拿一个木鱼,敲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或者整天在家里烧高香,熏得周围的邻居都受不了。你们觉得这是什么状态?

  生答:自私。

  那么,学佛真正的内涵体现在哪里?如果大家学佛以后,只是形式上做到位了,但是自己的性格、品德还是跟原来一模一样,甚至还变本加厉;原来自己的性格就比较狭隘,学佛了以后还用另外一个套子把自己套起来,然后总是跟别人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学佛之后,反而周围的人认为跟他在一起交往更加累了。

  学佛究竟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放开自己,还是让自己处在神神叨叨的状态里面呢?我们走入佛门,我们阅读书籍,我们听闻思想,如果我们不能以此提升自己的话,那么还不如不学。学得越多,你的“所知障”就越严重。…

《行住坐卧悟禅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