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佛修心 養生修德

  禮佛修心 養生修德

  賢崇法師講于嘉興精嚴講寺

  楊柳整理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護法居士:

  大家好! 你們是非常有福報的,可以請到峙宇大和尚到嘉興來住持佛法、弘揚佛法。他在這裏設立了念佛堂、往生堂,可以讓我們的居士們今後可以如法、如願地往生。既然有這樣的福報,我們就應該要惜福,應該要依教奉行,遵循峙宇大和尚的開示,如法如力地修行,如法如力地學佛,如法如力地爲人。

  一、佛緣氤氲之地的啓示——常種菩提心

  魏晉以降,嘉興名僧輩出,特別是明清兩朝及近現代,嘉興佛教蔚興。近代曆史上著名的太虛法師、印順法師等等都是嘉興人。太虛法師以倡導人間佛教著稱,他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臺灣現在的佛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曾經追隨太虛法師辦學的印順法師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生著述宏富,學優行粹,蜚聲士林。他的高足證嚴法師更是創立了著名的慈濟功德會,在海內外影響頗大。大家現在所處的地方正是佛教大德時代輩出之所。

  我們之前還在嘉興舉辦了《嘉興藏》首發式,這是中華大藏經諸種版本中規模最大、內容最爲豐富的一部。它是自明末至清初由中國幾代僧人曆經200年刊刻完成的大藏經。那麼重要的古籍,還是與嘉興的佛教息息相關。

  現在的嘉興地處上海與杭州之間,蘇州與甯波之間,地理位置優越,自身的經濟也有較好地發展,物質條件沒有什麼欠缺,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家就可以好好地學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淨化自己。

  今天我看到一些居士,一邊聽經,一邊念佛,這就很了不起。念佛就是時時刻刻都可以隨心而然,在心爲志,發言爲聲的。念佛就是要達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的叁昧境界。

  我們爲什麼要念佛呢?阿彌陀佛又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就是快樂、幸福、吉祥,“壽”就是你慧命的長度。這光和壽又從哪裏來呢?就是從你的思想、行爲、作風中散發出來的。如果你在念佛時,別人來質疑你念的水准,你的嗔恨心就生起,那麼你念佛的功德就非常微小了。其實別人罵你,也就是幫助你消除業障,這時候你如果以感恩的心態對待他,那你內心的業火就不會燃燒。這就是所謂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旦嗔恨的心生起,原來念了許多佛,觀想了許多蓮花,培養了很多福德,都會在刹那之間消失。因此,我們就要在生活中把自己的面相修得像蓮花一樣純淨、安和。蓮花具有怎麼樣的特質呢?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當你修到了這種境界,大家看見你都會覺得很安詳,那麼你無論走在哪裏,和誰在一起,即使不念佛,也是在種善根,也是在積累福德。因爲每個人都喜歡看見你,都會心生歡喜,自然就能廣種福田。

  我看大家的面相都非常地慈悲,你們的慈悲是怎麼産生的呢?慈悲就是源于我們都有一顆柔軟、悲憫、謙恭的心。將別人的贊美作爲一種鞭策,反之,將人們的苛責作爲一種美言,從相反的角度來激勵自己精進,不要懈怠。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菩薩來度化我們。只有這樣來思考問題,你的心才會變得平和。

  所以學佛就是用佛陀的智慧,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一直以“加法”追求名利的那顆急迫的心。當你回到家裏,還是要把自己的家人、朋友當做佛一樣來供奉、禮拜,以最善意的行動對待他們,他們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你想做一些事情,但總是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做不成,其實還是福報淺薄的關系。當你起心動念要來聽經聞法,同時又能夠及時成行,這也就是你福報深厚的表現。我們要珍惜福報,廣種福田,以後更好地爲人處事、恭敬叁寶。以後大家有空,就可以常常到精嚴講寺來幫忙打掃打掃,不要認爲寺院是峙宇法師的,不要認爲寺院是諸位師父的,寺院是我們大家的,需要大家一同來護持。我們都是佛弟子,是叁寶之一,要好好珍惜這份緣。

  《金剛經》說,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身邊的人來到寺院聽聞佛法,並得到受用,那麼他的心中就會種下善根,這時你的功德比捐贈恒河沙數的金銀珠寶更大。

  當我們拉下所有的窗帷,房內就會漆黑一片,我們看不見別人,也看不見自己,這個世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片混沌與蒙昧;而當我們用點燃燭火,想象自己是被鐐铐綁縛著手腳的囚徒,我們的身前空無一物,我們不能夠返身相顧,身後的事物只是能夠投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這個世界的影子;進一步的,當我們能夠在充滿陽光的世界裏面自由地活動,才看到了事物本身,看到了人,也能夠判斷出人性。這就是我們求知的過程,業是我們生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光明。不要以爲光明是唾手可得,不要以爲一切你所能夠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請大家看看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你們就會明白,今天所看到的、所知道的,要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可以達成,這就是我們的福報。要使他成爲延報、後世報,還要靠我們大家不懈的付出與奉獻。

  如果此刻,你感到自己的內心仍然漆黑一片,就要用阿彌陀佛的光來照耀自己,做一個白光的觀想,仔細想想自己內心煩惱與嗔恨的來源,那些汙穢就不再能夠困惑我們。聽經聞法,念佛加持,都是很好的方式;向周圍的師父、同修學習,也是很好的方式。

  雖然大家都是茹素的居士,但是也要懂得隨順衆生。這就是說當其他在家的朋友與你處事的准則不同或者飲食起居的習慣不同,我們不能去呵斥別人,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要尊重別人。

  我們要記得,時刻進行自我觀照,自我反思,自我追問與求證,這樣才能不斷地得到成長。

  大家都已經是比較年長的居士了,不要認爲只有到寺廟裏面來才能夠種福田。實際上,只要自己的身體還硬朗,那麼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家裏的晚輩減輕一些負擔,也是種了福田。

  二、予樂拔苦——修行觀音菩薩法門要點簡說

  爲什麼有那麼多人禮拜觀音菩薩呢?因爲觀音真正的修行方法就是慈悲,他“予樂拔苦”,把快樂都給別人,還幫助別人拔除痛苦。他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幫助別人,這就是慈悲。

  《普門品》中說:“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這段經的內容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的法門在于,他能夠根據衆生的不同特質來決定說法的內容,他的說法契合衆生的生活,他向帝王說法和向居士、僧衆說法,都是不同的。他能夠因材施教,根據衆生的快樂與痛苦來向衆生宣說其法。他以衆生的要求爲根本,所以能夠受到衆生的敬仰。很多信衆都會稱說觀音菩薩的神迹最大,那也是因爲他所修行的法門施行“十二大願誓弘深,苦海渡迷津,救苦尋聲,無刹不現身。”

  人們對于觀音菩薩的渴望,實際上也就是對于奉獻、付出精神的渴望,是對于利他精神、人道主義的渴望,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越是缺失什麼,因爲什麼而得著痛苦,就越會呼喚什麼,希求什麼。人人都會遇到無助的狀況,出了不可抗力的因素以外,很多時候都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鬥爭、擠壓而産生的。修行觀音菩薩的法門,就教我們對待別人要善意,要樂于助人,而不是相反。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夠根據別人的需要來及時幫助別人,從他的角度來安慰、開解他,那麼你就會成爲別人心目當中的觀音菩薩。這樣你學佛也就能夠做到活學活用了。如果你的身邊有朋友往生了,那麼你就應該非常快樂地去幫助他料理一系列的後事,幫助他誦經超度,不要認爲這樣會帶給自己和家人晦氣。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也就是違背了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了。我們每個人都會往生,都會變成一堆枯骨,你會認爲自己給別人帶來晦氣嗎?絕對不會的。所以,人家有困難,你能走到他身邊,你就是修行了觀音菩薩的法門。

  金剛界宣說五智中有妙觀察智,配列于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身業爲阿彌陀佛,口業爲觀自在菩薩,意業爲六足金剛,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未來教主。以後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觀音菩薩會爲我們講經說法。所以我們現在就應該行他的修行法門,施善行才會結善果。當我們把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的思想和願力作爲我們自己的修行法門,我們的磁場就可能與他們對接。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年長的居士會對我說自己的媳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自己感到非常看不慣。那麼我們不妨來做一個觀音菩薩那樣的換位思考。想像如果你是觀音菩薩,肯定就會站在媳婦的角度上來考慮兒子有沒有過失。你可以想一想…

《禮佛修心 養生修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行住坐臥悟禅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