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佛修心 養生修德▪P2

  ..續本文上一頁當初自己剛進門給別人當媳婦的時候,婆婆是不是也對你冷眼相待,那個時候你自己心裏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要想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應當時時與其善的頻道對接。平時在家裏,多爲家人付出,想其所想,行其所行。用自己的行爲去尊重、贊美別人。

  各位居士都是佛家的四衆弟子之一,都應該要護持佛法。不要認爲自己沒有錢就不能護持,其實你過來幫助寺院拔雜草,拖地板,都是護持佛法的表現。平常說人好話就高聲贊美,一想到說人是非就咬住舌頭,這也是護持佛法,修行佛法。有些人的聲音特別好聽,一開嗓別人紛紛贊美他,這就是它前一生對別人美言所積累的果報。當我們聽到別人說是非,就應該加以阻止,正所謂:“人責人,天翻地覆;人贊人,海晏河清。”

  叁、恭敬叁寶——以信仰點燃智慧的火焰

  寺院是一個奉養叁寶,弘揚佛法的地方。

  什麼是叁寶?供在我們大殿裏的釋迦牟尼佛和其他的佛菩薩都是佛寶。我們尊重他們,膜拜他們,並不是將至作爲神明來進行參詳,而是要將他們作爲我們行事做人的榜樣,完美人格的象征來向他們學習。

  佛迹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在古印度的傳說中,佛在菩提樹下開悟了脫,之後無論是魔王摩拉的襲擊還是它的女兒的蠱惑,或者是一隊魔鬼的沖擊,都不能使佛陀脫離沈思。當摩拉使出他的最後一招,向這位僧人的頭頂扔出一個滾燙的大鐵餅時,那個鐵餅突然變成了一個鮮花編織的華蓋。佛陀在樹下靜坐了五個星期,見證了自己的所有前世。後來大風暴襲來,但是蛇王目査林達將自己的身體纏繞著佛,保護了他。得具究竟智慧以後,佛陀面臨選擇:是進入極樂世界,還是在塵世奔走,宣揚大法。摩拉力勸他選擇前者,但是佛陀聽從了衆生之本梵天的勸告,選擇了後者。佛陀之所以是叁寶之一,並不是因爲他所行的神迹,而是因爲他通過修行,具足圓滿,而且對于衆生能夠施以悲憫與幫助,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魔鬼與其說是實有的,不如理解爲一種惡勢力的象征,一些不施善行的人,實際上就是這世界上的魔,而佛作爲善的力量,能夠保護善良的人戰勝醜與惡,走向美與善。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個人都通過念他的佛號,借助他強大的願力來成就道業。

  中國古時候就有“五福”之說,其中一個福報就是“善終”,意思是在去世的時候不受病痛的折磨。這種折磨會阻礙人們往生,這就是福報不夠的表現。所以我們就要趕緊廣種福田,禮奉叁寶。

  尊重供奉出家師父也是供奉叁寶之一,因爲他們是僧寶,他們作爲佛子,距離佛的距離更近。如果沒有僧人,大家那麼也就沒有地方可以聽經聞法,也就沒有人給大家說經論道了。師父們在很多時候扮演著導師的角色,他們可以作爲大家心靈的導師,用佛教的理念來開示你們的痛苦。他們是可以信任的聆聽者,你把痛苦講給他們聽,他們不但不會看不起你,而且會幫你開解,幫你誦經加持。這就是僧寶的功德。不要認爲出家師父跟我們一樣也要吃喝拉撒睡,也會有情緒,也會不高興就輕慢地看待他們。他們的表現形式也只是爲了向衆生說明人間修佛的可能性。大家在皈依叁寶之後,不要認爲只有你“敷坐請師”請來幫你開導的皈依師才是你的皈依師。實際上,所有的出家師父都是你的皈依師,他們都是大家學習的對象,所以都要尊重他們。

  當釋迦牟尼爲僧之時,有一個人總是和釋迦牟尼過不去,甚至想整死他。有一天看見釋迦牟尼從山下走過,就滾下一塊大石頭想把釋迦牟尼壓死,可是當場就地裂山崩,釋迦牟尼什麼事業沒有,可是那個對他不敬的人就滾下了山,從裂縫中墮入地獄。

  叁寶中還有一個法寶,我們所念的經書是通過許多論師的修行,高僧大德的翻譯,甚至有很多高僧爲了取經、譯經事業奉獻了他們的生命,才使這些具有大智慧的經書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有機會學習它們、實踐它們,這是非常大的福報,所以才要用虔誠的心對待法寶。虔誠地對待前人修行的經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于佛寶和僧寶的尊敬。精嚴講寺請了四十多箱《嘉興藏》,這是很大的功德,如果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禮拜這些法寶。到時候如果寺裏面曬經,你們也可以過來幫忙,可以翻一翻經書,這也是一種功德。你們也可以去抄寫《心經》、《金剛經》,使自己的內心平靜安和,能夠打開心量理解這些美妙的法門。

  叁寶是相通的概念。供奉叁寶,體現的就是慈悲和智慧。

  恭敬叁寶,就會得到無量的福德;如果亵渎叁寶,也會得到相應的果報。別人做功德,你在旁邊隨喜贊歎,那麼你也能夠得到相同的功德。

  一切智慧,一切功德,都是從一個“信”字中得來的,相信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去讀書,如果不相信這個老師,不相信他說的話,那麼就很難接受知識。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喜愛讀書的孩子,對于老師都是非常尊敬的。老師是傳播知識的媒介,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相信老師的人,得到知識。同樣的,我們學佛,就要恭敬叁寶,對他們如果不恭敬,不信任,那麼也很難學到善知識,走向正道。

  四、養生之道——轉換思維,簡單生活

  實際上,我們學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爲了別人。別人的被子裏面沒有水了,你去給他滿上,看起來是他得到了服務,而實際上得到福報的,還是你自己。他給你一個機會倒開水,你反而應該感激對方,因爲他給了你一個培養福德的機會。當你的思維做了這樣的轉換以後,你的生活就會快樂起來。快樂很簡單,不需要很多物質的東西來培植,只要我們的心念一轉,快樂馬上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

  很多年輕人總是覺得物質能夠使人快樂起來,他們認爲,如果能買一個朝思暮想的昂貴的包,或者一輛體面的車,這就是快樂。但是當他們真正得到這些以後,就會發現,有人比他們擁有的東西更加昂貴、更加好,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快樂了。所以,依賴于物質而獲得的快樂是不究竟的。

  大家比較年長,見識、經曆都比較地豐富。很多老年人會來跟我分享說,他們總是覺得現在雖然物質條件好了,但是身體不靈便、出行不自由,不能融入到現在的社會中去,因此感到非常地失落。大家可能會覺得在叁四十年以前,大家一起勞作、一起流汗、一起唱歌的時候,要快樂得多,簡單得多。這是我所贊同的,簡單就是快樂,自然就是快樂。

  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做列維,他非常地高壽,活到百歲,知道最近才去世。他致力于以解構地方式來創新地研究文學與哲學,人們視他爲現代哲學中創新的先鋒。但是這位先鋒在晚年的時候表示,他認爲現代城市已經越來越不適合他了,他甯願呆在五十年以前而不是現在。

  從種種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物質還是名譽都是無法給人帶來快樂。因爲快樂的感受來源于你的內心,而物質與聲名最多只是暫時地使你的皮肉得到滿足。皮肉的滿足與心靈的感受還想差很遠,依仗于前者而希求快樂的人,只能說是隔靴搔癢。

  反過來說,我們爲什麼痛苦?你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懷,總是想著我是主體,而別人都是客體,如果別人做了什麼對你不利的事情,就會馬上趕到怒發沖冠。痛苦、憤怒,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自己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自己和自己過意不去。其實跳出你自己的身體來觀想一下,“我”和路上所有行走的人有什麼區別呢?根本就看不出來有什麼大的差別。我就是衆生中的一個,普通的一個,那麼爲什麼要讓別人來爲你服務,爲什麼總是認爲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呢?這實在是非常虛妄的,可是那麼多人就是認爲自己的想法比較先進,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因此當現實與你的要求有所抵觸時,痛苦就産生了。

  爲什麼出家師父的煩惱就比較少呢?因爲他們所過的是叢林式清心寡欲的僧伽生活。當你的要求比較少,對自己的關注沒有那麼多,生活簡單,隨順自然的時候,煩惱、痛苦、挂礙自然就比較少,快樂就會比較多了。

  《晉語》有“叔向賀貧”的故事,韓宣子是白衣卿相,雖然有卿相的名義,卻沒有卿相的富貴。但是叔向卻以栾武子的故事告誡他說,德行的積累比財富的積累要重要得多。德行的積累可以福披子孫,財富的揮霍卻會導致家族的敗亡。這實在是很有道理的。從古至今那些富可敵國的家族,除了一些罵名,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但是那些有福德的家族,卻能夠綿延至今,受人敬仰。有德行的家族,注重的是內修,他們修證自己,卻從來不要求別人;而很多的富人,有很多的仆從美器供他們使喚、使用,他們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不注重積累福德,違反了自然地法則,違反了人們的意願,自然不能夠久長。他們索取而不付出,盤剝而不關心他們,試問他們怎麼能夠得到福報呢?

  莊子《養生主》中提出的養生法門就是要依循自然地規律行事,他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殺牛的屠戶,剛開始殺牛的時候並不清楚牛身上經脈的走向,刀子常常不到一個月就壞了;但是漸漸的,他明白了牛的身體構造,所用的刀越用越鋒利,能夠做到“遊刃有余”。 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應當追尋的,不是物質,而是自然,是簡單的生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了,祝大家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禮佛修心 養生修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行住坐臥悟禅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