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初自己刚进门给别人当媳妇的时候,婆婆是不是也对你冷眼相待,那个时候你自己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要想顺利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应当时时与其善的频道对接。平时在家里,多为家人付出,想其所想,行其所行。用自己的行为去尊重、赞美别人。
各位居士都是佛家的四众弟子之一,都应该要护持佛法。不要认为自己没有钱就不能护持,其实你过来帮助寺院拔杂草,拖地板,都是护持佛法的表现。平常说人好话就高声赞美,一想到说人是非就咬住舌头,这也是护持佛法,修行佛法。有些人的声音特别好听,一开嗓别人纷纷赞美他,这就是它前一生对别人美言所积累的果报。当我们听到别人说是非,就应该加以阻止,正所谓:“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海晏河清。”
三、恭敬三宝——以信仰点燃智慧的火焰
寺院是一个奉养三宝,弘扬佛法的地方。
什么是三宝?供在我们大殿里的释迦牟尼佛和其他的佛菩萨都是佛宝。我们尊重他们,膜拜他们,并不是将至作为神明来进行参详,而是要将他们作为我们行事做人的榜样,完美人格的象征来向他们学习。
佛迹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在古印度的传说中,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了脱,之后无论是魔王摩拉的袭击还是它的女儿的蛊惑,或者是一队魔鬼的冲击,都不能使佛陀脱离沉思。当摩拉使出他的最后一招,向这位僧人的头顶扔出一个滚烫的大铁饼时,那个铁饼突然变成了一个鲜花编织的华盖。佛陀在树下静坐了五个星期,见证了自己的所有前世。后来大风暴袭来,但是蛇王目査林达将自己的身体缠绕着佛,保护了他。得具究竟智慧以后,佛陀面临选择:是进入极乐世界,还是在尘世奔走,宣扬大法。摩拉力劝他选择前者,但是佛陀听从了众生之本梵天的劝告,选择了后者。佛陀之所以是三宝之一,并不是因为他所行的神迹,而是因为他通过修行,具足圆满,而且对于众生能够施以悲悯与帮助,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魔鬼与其说是实有的,不如理解为一种恶势力的象征,一些不施善行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世界上的魔,而佛作为善的力量,能够保护善良的人战胜丑与恶,走向美与善。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个人都通过念他的佛号,借助他强大的愿力来成就道业。
中国古时候就有“五福”之说,其中一个福报就是“善终”,意思是在去世的时候不受病痛的折磨。这种折磨会阻碍人们往生,这就是福报不够的表现。所以我们就要赶紧广种福田,礼奉三宝。
尊重供奉出家师父也是供奉三宝之一,因为他们是僧宝,他们作为佛子,距离佛的距离更近。如果没有僧人,大家那么也就没有地方可以听经闻法,也就没有人给大家说经论道了。师父们在很多时候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他们可以作为大家心灵的导师,用佛教的理念来开示你们的痛苦。他们是可以信任的聆听者,你把痛苦讲给他们听,他们不但不会看不起你,而且会帮你开解,帮你诵经加持。这就是僧宝的功德。不要认为出家师父跟我们一样也要吃喝拉撒睡,也会有情绪,也会不高兴就轻慢地看待他们。他们的表现形式也只是为了向众生说明人间修佛的可能性。大家在皈依三宝之后,不要认为只有你“敷坐请师”请来帮你开导的皈依师才是你的皈依师。实际上,所有的出家师父都是你的皈依师,他们都是大家学习的对象,所以都要尊重他们。
当释迦牟尼为僧之时,有一个人总是和释迦牟尼过不去,甚至想整死他。有一天看见释迦牟尼从山下走过,就滚下一块大石头想把释迦牟尼压死,可是当场就地裂山崩,释迦牟尼什么事业没有,可是那个对他不敬的人就滚下了山,从裂缝中堕入地狱。
三宝中还有一个法宝,我们所念的经书是通过许多论师的修行,高僧大德的翻译,甚至有很多高僧为了取经、译经事业奉献了他们的生命,才使这些具有大智慧的经书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有机会学习它们、实践它们,这是非常大的福报,所以才要用虔诚的心对待法宝。虔诚地对待前人修行的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于佛宝和僧宝的尊敬。精严讲寺请了四十多箱《嘉兴藏》,这是很大的功德,如果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礼拜这些法宝。到时候如果寺里面晒经,你们也可以过来帮忙,可以翻一翻经书,这也是一种功德。你们也可以去抄写《心经》、《金刚经》,使自己的内心平静安和,能够打开心量理解这些美妙的法门。
三宝是相通的概念。供奉三宝,体现的就是慈悲和智慧。
恭敬三宝,就会得到无量的福德;如果亵渎三宝,也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别人做功德,你在旁边随喜赞叹,那么你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功德。
一切智慧,一切功德,都是从一个“信”字中得来的,相信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去读书,如果不相信这个老师,不相信他说的话,那么就很难接受知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喜爱读书的孩子,对于老师都是非常尊敬的。老师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相信老师的人,得到知识。同样的,我们学佛,就要恭敬三宝,对他们如果不恭敬,不信任,那么也很难学到善知识,走向正道。
四、养生之道——转换思维,简单生活
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被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为他给了你一个培养福德的机会。当你的思维做了这样的转换以后,你的生活就会快乐起来。快乐很简单,不需要很多物质的东西来培植,只要我们的心念一转,快乐马上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很多年轻人总是觉得物质能够使人快乐起来,他们认为,如果能买一个朝思暮想的昂贵的包,或者一辆体面的车,这就是快乐。但是当他们真正得到这些以后,就会发现,有人比他们拥有的东西更加昂贵、更加好,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快乐了。所以,依赖于物质而获得的快乐是不究竟的。
大家比较年长,见识、经历都比较地丰富。很多老年人会来跟我分享说,他们总是觉得现在虽然物质条件好了,但是身体不灵便、出行不自由,不能融入到现在的社会中去,因此感到非常地失落。大家可能会觉得在三四十年以前,大家一起劳作、一起流汗、一起唱歌的时候,要快乐得多,简单得多。这是我所赞同的,简单就是快乐,自然就是快乐。
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做列维,他非常地高寿,活到百岁,知道最近才去世。他致力于以解构地方式来创新地研究文学与哲学,人们视他为现代哲学中创新的先锋。但是这位先锋在晚年的时候表示,他认为现代城市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他了,他宁愿呆在五十年以前而不是现在。
从种种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物质还是名誉都是无法给人带来快乐。因为快乐的感受来源于你的内心,而物质与声名最多只是暂时地使你的皮肉得到满足。皮肉的满足与心灵的感受还想差很远,依仗于前者而希求快乐的人,只能说是隔靴搔痒。
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痛苦?你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怀,总是想着我是主体,而别人都是客体,如果别人做了什么对你不利的事情,就会马上赶到怒发冲冠。痛苦、愤怒,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自己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其实跳出你自己的身体来观想一下,“我”和路上所有行走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根本就看不出来有什么大的差别。我就是众生中的一个,普通的一个,那么为什么要让别人来为你服务,为什么总是认为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呢?这实在是非常虚妄的,可是那么多人就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比较先进,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因此当现实与你的要求有所抵触时,痛苦就产生了。
为什么出家师父的烦恼就比较少呢?因为他们所过的是丛林式清心寡欲的僧伽生活。当你的要求比较少,对自己的关注没有那么多,生活简单,随顺自然的时候,烦恼、痛苦、挂碍自然就比较少,快乐就会比较多了。
《晋语》有“叔向贺贫”的故事,韩宣子是白衣卿相,虽然有卿相的名义,却没有卿相的富贵。但是叔向却以栾武子的故事告诫他说,德行的积累比财富的积累要重要得多。德行的积累可以福披子孙,财富的挥霍却会导致家族的败亡。这实在是很有道理的。从古至今那些富可敌国的家族,除了一些骂名,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那些有福德的家族,却能够绵延至今,受人敬仰。有德行的家族,注重的是内修,他们修证自己,却从来不要求别人;而很多的富人,有很多的仆从美器供他们使唤、使用,他们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不注重积累福德,违反了自然地法则,违反了人们的意愿,自然不能够久长。他们索取而不付出,盘剥而不关心他们,试问他们怎么能够得到福报呢?
庄子《养生主》中提出的养生法门就是要依循自然地规律行事,他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杀牛的屠户,刚开始杀牛的时候并不清楚牛身上经脉的走向,刀子常常不到一个月就坏了;但是渐渐的,他明白了牛的身体构造,所用的刀越用越锋利,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应当追寻的,不是物质,而是自然,是简单的生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祝大家光寿无量,阿弥陀佛。
《礼佛修心 养生修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