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
賢宗法師講
楊柳整理
在開始今天的分享以前,請大家先問一問自己:我在不在這裏?我的心還在不在這裏?有的人會習慣性地看一看手機,認爲雖然我在看手機,但是老師說的話似乎也都聽見了。其實是你的耳朵聽見了,你的心並沒有聽見,你的心住在手機裏。如果在做事的時候總是注意著手機,那就不能夠專注,當我們不專注的時候,六根都在分別運動,根本就沒有被收攝住,也就不能使我們做成什麼事情。所以,大家來這裏聽課的一個大前提就是“專注”。
散亂在外的意志毀滅我們的根性。就像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因此,我在課內課外最強調這一點,就是隨時覺察,隨時專注。
專注地學習,更要專注地去做,要把知行統一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也正是“專注”要求我們,做一個有心的人,做一個有愛的人,做一個理解生活的人。
那麼,生活又由那幾個部分組成呢?我們今天就從生活中最基本的家庭、事業、幸福與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幾個方面來共同分享生活的“道”,生活的規律。
一、家庭祥和之法——寵愛與敬重
我們的漢字是象形文字,它總是表達著一定的意思。“家”這個字是一個屋頂,下面住著一只小豬。這和先民的畜牧習慣有著一定的關聯。但我們也可以對這個字做一個譬喻:“家”這個字也在告訴我們,一旦回到這個被稱作“家”的地方,我們就要像小豬一樣快樂地生活。抛卻所有的煩惱,撕下一切的人格面具,做回真實的自己。
但是爲什麼經常有人會說,他不想回家呢?因爲有的男人一想到要回家,或許就會想到家裏有一只母老虎,凶巴巴的,一言不和,便會雞飛狗跳。女人們也不想回家,一回家冷冷清清的,要做飯,要收拾屋子,要帶孩子,哪有單身的時候那麼輕松呢?這樣,雙方都覺得回家就是負擔,都不願意回家,慢慢的,這個家也就散了。
《易經》將男人比作天,女人比作地。于是很多男人就自以爲“天”就是應該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事情都理所當然應該由女人來做,“天”怎麼能夠沾手塵俗呢?這當然是傲慢的偏見,是一種誤解。男人是天,既然是天,就要擔負起天的責任來:包容大地,照顧好大地。所以,男人對女人要“寵”。不要總是覺得女人做家務、帶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你工作,她也工作;你是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的,對方也是一樣的。當你要指使女人幹活的時候,多想想結婚前你所做的誓言,要體諒她,照顧她。女人將自己最好的青春給了你,陪伴著你,所以不要去苛責對方,而要把對方當作另一個自己一樣地去愛。
那作爲女人呢?女人作爲大地,就要永遠仰視著天,認爲你的那片天是最好的,正是最好的,你當初才選擇他。選他就要敬重他,不能因爲對方有某些缺點或陋習就不斷地抱怨他、指責他,不能總是說別人掙多少錢,他掙不到,就是無能。這些話是很傷人的。按照這種邏輯,是不是比爾蓋茨的老婆還要去指責比爾不如奧巴馬擁有實權呢?人與人天然地從事著不同的工作,無論你是丈夫是清道夫還是總統,他都是你選擇的那一片天。
這樣,男人寵著自己的女人,女人敬著自己的男人,家庭才能夠和睦安詳。反之,如果天與地顛倒了,陰與陽失衡了,家庭便會産生種種不幸。
質而言之,家庭如果要達到和諧,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對方的個性。如果總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重新塑造對方,最後必將導致破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長,有自己的特性,切不可揠苗助長。對另一半是這樣,對孩子也是這樣。
第二,要理解與包容對方的缺點。若是以自己爲衡量萬物的尺度,你問一千遍,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是你對他錯,你撞到桌子是桌子放的位子不好,撞到別的車是因爲對方不懂開車,撞到別人時因爲別人沒長眼睛。誰都不是神,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包容對方,理解對方。怎樣能夠包容和理解呢?那就要求你能夠有更寬廣的格局。如果你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用更開闊的視野來面對生活,就不會再爲眼前的柴米油鹽,爲當下的是非成敗所左右了,也就能夠達成你的夢想。我們不要總是去羨慕別人,覺得別人做什麼都能輕易成功,自己卻要走那麼多的彎路。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有自己的成功方式,也有自己所理解的那種幸福理念,僅此而已。
我們佛教所說的“佛”是什麼呢?他不是專指一個人或者一尊像,我們更傾向于認爲,佛是你心目中所渴望達到的那種圓滿的狀態。因此,佛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有差異的,並沒有固定的標准。
你如果想讓家庭和睦,那麼達到和睦的狀態,你便成爲佛。那麼一個家庭何以能夠和諧呢?很重要的就是大家要相互謙讓,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爲什麼要講這些問題呢?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從更高遠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面對生活。否則,只是因爲社會的壓力、輿論的影響、財産的牽連、孩子的束縛而走在一起,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這樣的家庭又有什麼意義呢?
真正成功的事業、幸福的人生、美滿的人際關系,第一步都應該從家庭做起。那麼如何從家庭做起呢?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的心念和思想。比方說,你以前總是覺得對方爲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那你現在就要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爲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們都應該要感恩,要珍惜,不要等到家庭瓦解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汪曾祺曾經寫過一則故事,叫做《螺蛳姑娘》。一個單身漢從水裏打撈起一個晶瑩剔透的螺蛳,他覺得非常喜歡,就將螺蛳養在自己的缸裏。從那以後,他每天回到家的時候都會發現飯菜已經做好了,而且非常美味可口。他本來以爲是鄰居們幫他准備的,但是鄰居都否認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于是有一天提早回家在門口偷看裏面的情況。他看見一個美麗的姑娘從螺蛳裏款款走出,幫他准備飯菜。他沖進門去,抱住了那個姑娘。他爲了防止姑娘回到螺蛳中,就把螺蛳的殼藏了起來。後來,他們就結婚了,並且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但是,生活滋長了他傲慢的情緒,他越來越覺得螺蛳姑娘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他對她頤指氣使起來,然而螺蛳姑娘很大度,沒有放在心上。有一天,男人在逗他們的孩子時居然敲起了那個螺蛳殼,一邊敲一邊說:“笃笃笃,你媽是個螺蛳精。”螺蛳姑娘感到非常生氣,于是就回到了螺蛳裏,再也沒有出來。那個男人因爲自己造下的業,很快就衰老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中的相互尊重有多麼的重要。如果對于另一半的態度總是輕慢的、侮辱的,那怎麼能夠維持一個家庭呢?
從另一個角度講,西方有一個哲人曾經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無盡的包容。”深深的理解不是流于表面的,不是說當他成功的時候就理解他,當他失敗了就不理解他了。深深的理解是要去理解對方的每一個習性,每一時的情緒。理解了,然後去包容。當對方的語言像長矛一樣刺傷你的時候,你爲什麼不能將自己化爲一潭水呢?不要去計較,不要去憎恨,家庭才能夠和諧。
如果有人罵你是一頭豬,你真的是一頭豬,才會生氣;如果你是一個人,那爲什麼要生氣呢?爲了語言的謊言而生氣,那多不值得呢?
爲什麼在家裏,你的嗔火會那麼容易被點燃呢?比方說,對方說你是懶蟲,你說對方是潑婦,然後就大吵起來。這正是因爲你們了解對方的弱點,剛好說了對方的弱點,這樣,嗔火一點就燃燒起來。所以,我們說要包容對方,了解對方不是指責對方的理由,而是包容和理解的基礎。
同樣的一張嘴,他既可以說你貌若天仙,也可以說你年老色衰。爲什麼前面這句話會讓我飄飄然,而後面那句話會使我受傷害呢?同樣一張嘴一張一合,爲什麼會說出那麼不同的話,對我們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呢?如果我們總是放不下這些話,就會一直被別人所牽製,像木偶一樣,沒有自己的生命。如果你自己的內心豐足,那麼就不會受到這些外在的影響,你會堅持自己的道路,堅守自己的信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個美滿的家庭,其中一定有包容與接納的信念,這是非常重要的。
前段時間我看了由嚴歌苓的小說《繼母》所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叫做《幸福來敲門》,裏面所說的情節非常地貼近生活。電視劇表現了一個繼母如何用自己的愛,用自己的堅持和付出來尋找自己的幸福,真的很有意思,很讓人感動。她之所以能找到幸福,就是因爲她的內心充滿了對于幸福的渴求。這樣,一旦遇到不幸的情況,她也能夠將其轉化爲幸福。
雖然作爲一個出家人,我們無法組建自己的家庭,但是我每天都要接受很多在家的朋友關于家庭問題的咨詢。當他們遇到問題來問我時,我就會把自己對于家庭的理解告訴他們。甚至有一次,我還去幼兒園,對那些幼兒園老師講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孩子非常難教育,他們總是想要把自己未竟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頭上。自己想要學鋼琴沒學成就讓孩子學,自己的字寫得不好就讓孩子學書法。他們沒有考慮過孩子自己是不是喜歡,到最後,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根本就不愛自己,總是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這樣,不但孩子學不好東西,而且家庭的和諧也就被破壞了。只有根據孩子的興趣來引導他,才能教育好孩子。不要時時想著要把他培養成一個樣樣都行的人,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短長的。
二、事業成功之法——願景與專注
其實你們做企業也是一樣的,也要問問自己,我真的喜歡我所開的店,所做的企業嗎?這真的能使我廢寢忘食而爲之拼搏嗎?沒有這種喜歡,就很難專注,不專注就很難成功。只有當你發自內心地喜歡一個工作,才會連做夢也想著如何做好它,那又怎麼會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所以,當一件事…
《生活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