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情總是做不成,開店總是虧本,這時候,我們不能怪別人,要怪只能怪自己,怪自己的心念還沒有改變。當心念改變了,你就會發現原來充滿棱角的地方,現在就像一潭靜水;原來陰雲密布的荊棘小道,現在變成了陽光明媚的康莊大道。
過河的方式遠遠不止一種,爲什麼我們偏要弄得全身濕透而不肯沿著河岸繞一個彎呢?這就是所謂生活中的智慧了。當我們圓潤婉轉地運用自己的思維,達成自己的理想非常容易,但是當我們一直處在僵化的思維狀態時,到處都是銅牆鐵壁。
智慧是什麼?轉一個觀念,換一種活法,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寸步難行。你能包容別人,你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能理解別人,就能得到別人的接納。
生活真的很簡單,不是別人給你的,而取決于你自己的作爲。當我們來上一節課,不要期望老師能夠開示給你什麼靈丹妙藥,使你能夠在一瞬間立地成佛。只有當你自己一直都在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心裏想的都是怎麼樣能夠達成某種狀態的時候,老師一句不經意的開示也能夠使你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不要期望在沒有漸悟的情況之下突然靈犀一點,成爲聖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按照我們佛教的說法,每一個人成佛都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要經過反反複複的修證,也就是自己內在的提升,才能夠最終達到圓滿的結果。
日本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將他一生的經驗總結成書,他將自己的成功簡簡單單歸納爲八個字:正念、利他、福德、堅持。
“正念”。發正念一心爲客戶著想,而非抱著訛詐他人之財的心態來從事自己的事業。如果客戶來到你的店裏,你心裏想的是如何把他口袋裏的錢都騙走,他還會再來嗎?客戶之所以會再次光顧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你以自己的真心帶給了客戶他所需要的東西,爲他的需求考慮。至于你的利益,這是隱藏不見的,當你對他付出了,爲他帶去了他要的東西,同時也就很自然地實現了你自己。
“利他”。利他就是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看上去似乎付出了你所有的東西就是吃了虧,但是實際上,莫大的福報就體匿在利他之後。我們所針對的群體有怎樣的需求,他們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們出家人說修行成佛的整個過程中所要堅持做的就是利他,要不斷地施舍,以各種形式施舍,如果你沒有錢,那你還可以布施自己的技術、心態、微笑等等,這個付出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我五年之前來到嘉興香海禅寺的時候,大家可能無法想象,這裏只有一間很破舊的房子而已。周圍都是農田和荒草,根本沒有人知道這裏原來還有一座寺院。在這短短的五年時間裏,我們投入了近六千萬的資金來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我每做一件事情,就會不斷地問自己,我打造這個平臺究竟是爲什麼?我所做的這件事情應當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利益別人?你們手上的這本小冊子是我們叁年前編印的,在這叁年中,我們印刷結緣了八十九萬冊之多。這期間,無論是誰,只要打一個電話來問我們要這本冊子,我們就會無償地寄給他。有些朋友說,在這叁年中,這本小冊子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口袋,每當他心情頹廢、猶豫不定的時候,他就會打開這本小冊子來翻看,每次都會有所啓發。我們要向我們的共産黨學習。學習什麼?就是“爲人民服務”。只要別人有這個需要,我們就要幫助他做心靈的建設,這就是利他。
“福德”。我們知道,一個企業如果要經營得很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那麼人才是靠什麼來吸引的呢?是文化。企業文化的背後又是什麼呢?是企業經營者的使命感和價值觀。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有正面的使命感和積極的價值觀呢?就是有福德的人。我發現那些成功的人,他們的身上好像有一種氣,這種氣會讓你感到,與他在一起,你會有一種很陽光、很喜樂的感覺,會覺得自然而然地被他所感染。這種人的身上兼有福報和德行。
“堅持”。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有的時候,挫折可能會使你看不起自己,甚至失去方向。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時刻拿出原先的目標提醒自己,在出發時,你所設想的樣子。五年之後要做到什麼程度,十年之後又是怎樣。事業要有方向,人生要有計劃,這樣,每一天你都會充滿了使命感。如果你真的這樣做,就不會今天去和朋友打麻將,明天去和同事泡酒吧了。這些道理講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要做到卻非常難。我們時常容易向生活妥協。自己遠大的願景在生活中漸漸地淡化,我們會安于每天平靜的、一成不變的生活,躲在溫暖的被窩裏而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在安逸中沈默或者死亡。所以,不要讓自己的心躺進一張溫床,要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前進,不要停息,等你止息的時候便迎來了死亡。
我的房間的面積是二十平方米,但是叁面牆壁上全部放滿了書。讀書就像做事業一樣,你也必須告訴自己,我這個月必須讀完多少書,今年必須讀完多少。如果你發現,讀這本書索然無味,你就可以大聲地念出來,在念誦的過程中,往往就會産生非常不同的感受。不要遇到一點不懂的地方或者一些艱澀的言辭就停止讀書。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個愛讀書的人,他的心是飽滿而堅實的,他不需要追求過多的外界刺激,就可以達到喜樂和豐盈的狀態。我們知道,有一些著名的作家,他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甚至十幾年時間都是窩在自己的書房裏足不出戶,但是他的作品向人們呈現的世界卻是巨大而完整的。這是什麼在支持著他們呢?就是書籍。書籍與他們的心靈實現了無分別的對接,這個時候,他們不再需要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聲色娛樂之中。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就強迫自己放一本書在自己的口袋裏,隨時隨地閱讀。不要認爲哪些知識與自己無關,就不去閱讀。這個世間的知識,沒有一樣是和你沒有關系的。農民種地的知識和你有關系,工人煉鋼的知識也和你有關系。那些作家本身是個學者,但是他也能夠把一頭牛、一匹馬寫得活靈活現。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在他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學習。我自己雖然是一個佛教徒,但是也讀《聖經》、《古蘭經》,因爲閉門造車的求知方式會使人在盲目中相信,在盲目中妄自尊大,這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的事業也就是這樣,首先要確立一個無所局限的願景,然後按照這個願景發正念,依正道,行正事,得正果。如果要問事業成功的秘方,那便是不斷地把自己推到懸崖邊,拒絕安逸,以不屈的信念來實踐自己的願景,不要彷徨,不要猶豫,不要放棄。
叁、人際和諧之法——感恩與回饋
你們來這裏叁天,認識了多少人呢?叁個、五個,還是十個人呢?人際關系的問題時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時時都要學會面對。
組織行爲學中,有一個理論,簡單來講就是那些聚集在你周圍的親戚、朋友、家人,因爲與你的人際圈非常近似,因此在你遇到涉及人際調動的問題時,往往很難幫助你。當你要調換工作或者尋找新的學習環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真正能夠幫到你的實際上是在你的密切人際圈之外的那些相對不太熟悉的人。他們與你的人際關系差異比較大,可能反倒可以幫助你。因此,所有在不經意中認識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這個理論來說,誰對你的幫助會最大呢?正是與你敵對的、不和的人。因爲你們的差異性最大,當你試著和這些人交往的時候,你的能量才能得到最大的激發,你也方才能夠超越自己。所以,越是敵對的人,差異性越大的人,你越要想盡辦法靠近對方,向對方學習。
還有一點,要盡量與比你優秀的人交往。從他們身上,你可以更加快速地進步。爲什麼我要讓大家看書?因爲每一本書都是最優秀的人,最有遠見卓識的人所做的總結,看書就等于在和偉大的人進行交往。不看書的人,等于失去了一半的人生。
當你周圍的人越多,所結的緣分越多,你身邊的磁場就會越強大,你的人生也就更容易成功,更容易獲得幸福。
既然這個世界的一切莫不是與你相關的,那麼你就要學會感恩。在企業中,每一個員工都要學會感恩。做老板的,首先要感恩自己的員工,感恩員工的家庭,感恩你的客戶,感恩你的競爭對手,感恩工商所。
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德國有一個猶太人,他的鄰居是一位納粹黨的年輕人。那個猶太人每天早上碰到年輕人,都會跟他打招呼,但是年輕人從來沒有理過他。後來二戰爆發,猶太人被抓進了集中營。有一天,納粹黨人受到上級命令,要槍斃集中營裏的十個猶太人。執行任務的就是那個年輕人,他逐個點數猶太人,當他點到那個猶太鄰居的時候,他停頓了一下,跳開了他的名字。于是,那個猶太人免于一死。這是什麼?這就是因果。你總是不能夠知道,自己今天所做的哪一件事情的結果會在哪一天以何種形式回饋到自己的身上。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不要總是和人過意不去,你只要把自己的心敞開,一切的問題就都能夠迎刃而解。
有一次,一個義烏的老板跟我抱怨說:“現在的員工真難管理,現在的客戶真難維系。”其實,他在跟我抱怨的時候,身價已經有幾個億了。我跟他說:“你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你的錢來自于哪裏,你就要想盡辦法回饋它。”你回饋地越多,就會得到越大的福報。你一定要記得回饋每一個給過你幫助的人。不要認爲這個人以前幫過我,但是現在沒用了,就不再理他,這樣,你的路就會越走越窄。這句話是事物存在的一個基本原理,這就是感恩,這就是付出。
一位律師的太太曾經跟我分享了一個思想。她說,當她和她的先生以前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一個人幫助了他們。後來,她先生也以各種方式回報了那個人。但是回報之後,她的先生就說:“我們現在已經回報了他,那就不必再和他接觸了吧。”他的太太這時候就說:“當一個人幫助了你,他一生都是你的恩人。”這句話真是值得我們好好品味。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時時都有這樣感恩的心,那麼就不愁身邊沒有人來幫助你。
感恩就是一種力量,感恩就是持久的燦爛,感恩就是無局限的視野,感恩就是無限的付出帶來的廣大福澤。
一個心懷感恩的人,家庭美滿和諧,事業左右逢源,人際通達無限。
因此,一個員工,不管他在你的企業是做一個月,還是十年,他都是你的有緣之人,我們都要學會感恩。感恩他在這裏繼續工作,也要感謝他的離開。員工的離開可以帶給你反思,經過反思,你將得到更快地成長。
我自己也在做管理。我們每一天早上都有晨會,每天晚上都有養息香分享。分享什麼呢?分享自己感恩的心,分享自己美好的感受。在這樣的分享中,人與人的關系會變得非常融洽。
四、人生幸福之法——心量與惜福
我們都渴望幸福。許多人覺得幸福離自己很遠,但是我覺得幸福就在自己的身邊。這並不是順境中的人所說的話。我認爲,幸福有一個基本的要素,不是金錢,不是權力,也不是金玉滿堂長命富貴,而是一個人的心量。
人心就好比是水。如果你的心只有一杯水那麼大,那麼即使是一粒小石子投進去都會掀起漣漪;那麼如果你的心像大海一樣廣闊呢?即使是一艘船在你的身體上行駛,你也不會有什麼感覺。
爲什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會那麼驚恐呢?一旦生意上虧了錢,或者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什麼麻煩,就會怨天怨地,覺得生活欺騙了你呢?
在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副球拍,我特別地珍惜和喜歡它。後來,它不小心被弄丟了,我好幾天都睡不著覺,一直在自責,一直在反思這件事情。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從前的那件東西早已經是無關痛癢了。那麼今天的事情對于明天的你來說還不是一樣的嗎?一家店倒閉了,一個店長離開了你,你的家庭出現事故了,這些事情對于今天的你來說都是一件大事,那時間再推二十年呢?這些事情還是一樣要消失在時間的流中?那麼爲什麼我們今天會難受,會寢食不安呢?
當你用這樣的思維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就會好好地來面對每天所做的事情,不會再懈怠,也不會再有怨怼。記住,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組合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一去無返,明天尚未到來,因此,今天就是最重要的時刻。
當你把你所要打掃的地方整理得近乎完美,把你的店面經營地齊齊整整,你就會覺得很快樂,很幸福。這種幸福來自于哪裏呢?就來自于你自己的心。因此,要用心去感受自己的生活。
我坐飛機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誤點,那我就安靜下來看自己的書,早到晚到目的地有什麼差異呢?安坐于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何必要抱怨呢?當你抱怨的時候,就會加快心的毀滅,還不如接受,一旦選擇接受,喜樂和幸福就會回到你的身邊。
不要認爲別人總是比自己好,因此就羨慕別人。要時刻地學習欣賞自己的狀態,幸福就會接踵而來。別人問我:“當和尚有什麼好?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也不能結婚。”我說:“當你晚上想睡覺,你的伴侶想看電視;或者你想看體育,她想看娛樂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像我這樣自由自在的有多好了!”這不是勸你們出家。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當你生病的時候,你的伴侶會給你倒茶、吃藥,會照顧你,不是嗎?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因爲差異性而展現的,因此完全不必去羨慕別人。你開十萬的車,別人開一千萬的車,不都是一個代步工具嗎?當你去羨慕別人的時候,你就成爲別人的奴隸,別人就成爲你的主人。
你甚至可以去觀想一下,所有自己珍惜的東西都失去的時候,會怎麼樣?如果失去了權位要怎麼辦?失去了金錢要怎麼辦?失去了親人要怎麼辦?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要怎麼辦?當你把這些問題都思考過以後,你就會知道,人生的究竟意義。就不會再盲目地去羨慕別人,去追索那些根性虛無的東西了。這時候,幸福的指數就會乘以倍數地增加。你就會感到人生天大地大。
人生中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沒有其他的原因。
所以,我們要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要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回家以後,試著去幹那些髒活、累活,不要把這些事情留給自己的另一半了。試一試,生活就會變得非常不同,原來那種挑剔的眼光馬上就會消失了,你也馬上就會認識到別人的付出。
這就是幸福的法則:打開心量,珍惜生活。
無論是在家庭、事業、生活、人際交往當中,都要記住一點,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時時以自己爲中心。當你把自己看得越低,越是謙和,越是像水一樣地柔和,你人生的深度就會越深,你的人生也就會更加精彩。
《生活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