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之道▪P2

  ..续本文上一页情总是做不成,开店总是亏本,这时候,我们不能怪别人,要怪只能怪自己,怪自己的心念还没有改变。当心念改变了,你就会发现原来充满棱角的地方,现在就像一潭静水;原来阴云密布的荆棘小道,现在变成了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

  过河的方式远远不止一种,为什么我们偏要弄得全身湿透而不肯沿着河岸绕一个弯呢?这就是所谓生活中的智慧了。当我们圆润婉转地运用自己的思维,达成自己的理想非常容易,但是当我们一直处在僵化的思维状态时,到处都是铜墙铁壁。

  智慧是什么?转一个观念,换一种活法,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寸步难行。你能包容别人,你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能理解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接纳。

  生活真的很简单,不是别人给你的,而取决于你自己的作为。当我们来上一节课,不要期望老师能够开示给你什么灵丹妙药,使你能够在一瞬间立地成佛。只有当你自己一直都在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样能够达成某种状态的时候,老师一句不经意的开示也能够使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不要期望在没有渐悟的情况之下突然灵犀一点,成为圣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按照我们佛教的说法,每一个人成佛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要经过反反复复的修证,也就是自己内在的提升,才能够最终达到圆满的结果。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将他一生的经验总结成书,他将自己的成功简简单单归纳为八个字:正念、利他、福德、坚持。

  “正念”。发正念一心为客户着想,而非抱着讹诈他人之财的心态来从事自己的事业。如果客户来到你的店里,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把他口袋里的钱都骗走,他还会再来吗?客户之所以会再次光顾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以自己的真心带给了客户他所需要的东西,为他的需求考虑。至于你的利益,这是隐藏不见的,当你对他付出了,为他带去了他要的东西,同时也就很自然地实现了你自己。

  “利他”。利他就是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看上去似乎付出了你所有的东西就是吃了亏,但是实际上,莫大的福报就体匿在利他之后。我们所针对的群体有怎样的需求,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出家人说修行成佛的整个过程中所要坚持做的就是利他,要不断地施舍,以各种形式施舍,如果你没有钱,那你还可以布施自己的技术、心态、微笑等等,这个付出的过程是最重要的。

  我五年之前来到嘉兴香海禅寺的时候,大家可能无法想象,这里只有一间很破旧的房子而已。周围都是农田和荒草,根本没有人知道这里原来还有一座寺院。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我们投入了近六千万的资金来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做一件事情,就会不断地问自己,我打造这个平台究竟是为什么?我所做的这件事情应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利益别人?你们手上的这本小册子是我们三年前编印的,在这三年中,我们印刷结缘了八十九万册之多。这期间,无论是谁,只要打一个电话来问我们要这本册子,我们就会无偿地寄给他。有些朋友说,在这三年中,这本小册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口袋,每当他心情颓废、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就会打开这本小册子来翻看,每次都会有所启发。我们要向我们的共产党学习。学习什么?就是“为人民服务”。只要别人有这个需要,我们就要帮助他做心灵的建设,这就是利他。

  “福德”。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如果要经营得很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那么人才是靠什么来吸引的呢?是文化。企业文化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企业经营者的使命感和价值观。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有正面的使命感和积极的价值观呢?就是有福德的人。我发现那些成功的人,他们的身上好像有一种气,这种气会让你感到,与他在一起,你会有一种很阳光、很喜乐的感觉,会觉得自然而然地被他所感染。这种人的身上兼有福报和德行。

  “坚持”。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有的时候,挫折可能会使你看不起自己,甚至失去方向。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时刻拿出原先的目标提醒自己,在出发时,你所设想的样子。五年之后要做到什么程度,十年之后又是怎样。事业要有方向,人生要有计划,这样,每一天你都会充满了使命感。如果你真的这样做,就不会今天去和朋友打麻将,明天去和同事泡酒吧了。这些道理讲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却非常难。我们时常容易向生活妥协。自己远大的愿景在生活中渐渐地淡化,我们会安于每天平静的、一成不变的生活,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而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在安逸中沉默或者死亡。所以,不要让自己的心躺进一张温床,要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前进,不要停息,等你止息的时候便迎来了死亡。

  我的房间的面积是二十平方米,但是三面墙壁上全部放满了书。读书就像做事业一样,你也必须告诉自己,我这个月必须读完多少书,今年必须读完多少。如果你发现,读这本书索然无味,你就可以大声地念出来,在念诵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产生非常不同的感受。不要遇到一点不懂的地方或者一些艰涩的言辞就停止读书。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心是饱满而坚实的,他不需要追求过多的外界刺激,就可以达到喜乐和丰盈的状态。我们知道,有一些著名的作家,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甚至十几年时间都是窝在自己的书房里足不出户,但是他的作品向人们呈现的世界却是巨大而完整的。这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呢?就是书籍。书籍与他们的心灵实现了无分别的对接,这个时候,他们不再需要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声色娱乐之中。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就强迫自己放一本书在自己的口袋里,随时随地阅读。不要认为哪些知识与自己无关,就不去阅读。这个世间的知识,没有一样是和你没有关系的。农民种地的知识和你有关系,工人炼钢的知识也和你有关系。那些作家本身是个学者,但是他也能够把一头牛、一匹马写得活灵活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学习。我自己虽然是一个佛教徒,但是也读《圣经》、《古兰经》,因为闭门造车的求知方式会使人在盲目中相信,在盲目中妄自尊大,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的事业也就是这样,首先要确立一个无所局限的愿景,然后按照这个愿景发正念,依正道,行正事,得正果。如果要问事业成功的秘方,那便是不断地把自己推到悬崖边,拒绝安逸,以不屈的信念来实践自己的愿景,不要彷徨,不要犹豫,不要放弃。

  三、人际和谐之法——感恩与回馈

  你们来这里三天,认识了多少人呢?三个、五个,还是十个人呢?人际关系的问题时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时时都要学会面对。

  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理论,简单来讲就是那些聚集在你周围的亲戚、朋友、家人,因为与你的人际圈非常近似,因此在你遇到涉及人际调动的问题时,往往很难帮助你。当你要调换工作或者寻找新的学习环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正能够帮到你的实际上是在你的密切人际圈之外的那些相对不太熟悉的人。他们与你的人际关系差异比较大,可能反倒可以帮助你。因此,所有在不经意中认识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这个理论来说,谁对你的帮助会最大呢?正是与你敌对的、不和的人。因为你们的差异性最大,当你试着和这些人交往的时候,你的能量才能得到最大的激发,你也方才能够超越自己。所以,越是敌对的人,差异性越大的人,你越要想尽办法靠近对方,向对方学习。

  还有一点,要尽量与比你优秀的人交往。从他们身上,你可以更加快速地进步。为什么我要让大家看书?因为每一本书都是最优秀的人,最有远见卓识的人所做的总结,看书就等于在和伟大的人进行交往。不看书的人,等于失去了一半的人生。

  当你周围的人越多,所结的缘分越多,你身边的磁场就会越强大,你的人生也就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获得幸福。

  既然这个世界的一切莫不是与你相关的,那么你就要学会感恩。在企业中,每一个员工都要学会感恩。做老板的,首先要感恩自己的员工,感恩员工的家庭,感恩你的客户,感恩你的竞争对手,感恩工商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德国有一个犹太人,他的邻居是一位纳粹党的年轻人。那个犹太人每天早上碰到年轻人,都会跟他打招呼,但是年轻人从来没有理过他。后来二战爆发,犹太人被抓进了集中营。有一天,纳粹党人受到上级命令,要枪毙集中营里的十个犹太人。执行任务的就是那个年轻人,他逐个点数犹太人,当他点到那个犹太邻居的时候,他停顿了一下,跳开了他的名字。于是,那个犹太人免于一死。这是什么?这就是因果。你总是不能够知道,自己今天所做的哪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在哪一天以何种形式回馈到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和人过意不去,你只要把自己的心敞开,一切的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

  有一次,一个义乌的老板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员工真难管理,现在的客户真难维系。”其实,他在跟我抱怨的时候,身价已经有几个亿了。我跟他说:“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你的钱来自于哪里,你就要想尽办法回馈它。”你回馈地越多,就会得到越大的福报。你一定要记得回馈每一个给过你帮助的人。不要认为这个人以前帮过我,但是现在没用了,就不再理他,这样,你的路就会越走越窄。这句话是事物存在的一个基本原理,这就是感恩,这就是付出。

  一位律师的太太曾经跟我分享了一个思想。她说,当她和她的先生以前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一个人帮助了他们。后来,她先生也以各种方式回报了那个人。但是回报之后,她的先生就说:“我们现在已经回报了他,那就不必再和他接触了吧。”他的太太这时候就说:“当一个人帮助了你,他一生都是你的恩人。”这句话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时时都有这样感恩的心,那么就不愁身边没有人来帮助你。

  感恩就是一种力量,感恩就是持久的灿烂,感恩就是无局限的视野,感恩就是无限的付出带来的广大福泽。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家庭美满和谐,事业左右逢源,人际通达无限。

  因此,一个员工,不管他在你的企业是做一个月,还是十年,他都是你的有缘之人,我们都要学会感恩。感恩他在这里继续工作,也要感谢他的离开。员工的离开可以带给你反思,经过反思,你将得到更快地成长。

  我自己也在做管理。我们每一天早上都有晨会,每天晚上都有养息香分享。分享什么呢?分享自己感恩的心,分享自己美好的感受。在这样的分享中,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非常融洽。

  四、人生幸福之法——心量与惜福

  我们都渴望幸福。许多人觉得幸福离自己很远,但是我觉得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并不是顺境中的人所说的话。我认为,幸福有一个基本的要素,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也不是金玉满堂长命富贵,而是一个人的心量。

  人心就好比是水。如果你的心只有一杯水那么大,那么即使是一粒小石子投进去都会掀起涟漪;那么如果你的心像大海一样广阔呢?即使是一艘船在你的身体上行驶,你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会那么惊恐呢?一旦生意上亏了钱,或者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烦,就会怨天怨地,觉得生活欺骗了你呢?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副球拍,我特别地珍惜和喜欢它。后来,它不小心被弄丢了,我好几天都睡不着觉,一直在自责,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情。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从前的那件东西早已经是无关痛痒了。那么今天的事情对于明天的你来说还不是一样的吗?一家店倒闭了,一个店长离开了你,你的家庭出现事故了,这些事情对于今天的你来说都是一件大事,那时间再推二十年呢?这些事情还是一样要消失在时间的流中?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会难受,会寝食不安呢?

  当你用这样的思维来面对人生的时候,你就会好好地来面对每天所做的事情,不会再懈怠,也不会再有怨怼。记住,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组合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一去无返,明天尚未到来,因此,今天就是最重要的时刻。

  当你把你所要打扫的地方整理得近乎完美,把你的店面经营地齐齐整整,你就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哪里呢?就来自于你自己的心。因此,要用心去感受自己的生活。

  我坐飞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误点,那我就安静下来看自己的书,早到晚到目的地有什么差异呢?安坐于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何必要抱怨呢?当你抱怨的时候,就会加快心的毁灭,还不如接受,一旦选择接受,喜乐和幸福就会回到你的身边。

  不要认为别人总是比自己好,因此就羡慕别人。要时刻地学习欣赏自己的状态,幸福就会接踵而来。别人问我:“当和尚有什么好?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也不能结婚。”我说:“当你晚上想睡觉,你的伴侣想看电视;或者你想看体育,她想看娱乐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像我这样自由自在的有多好了!”这不是劝你们出家。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当你生病的时候,你的伴侣会给你倒茶、吃药,会照顾你,不是吗?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因为差异性而展现的,因此完全不必去羡慕别人。你开十万的车,别人开一千万的车,不都是一个代步工具吗?当你去羡慕别人的时候,你就成为别人的奴隶,别人就成为你的主人。

  你甚至可以去观想一下,所有自己珍惜的东西都失去的时候,会怎么样?如果失去了权位要怎么办?失去了金钱要怎么办?失去了亲人要怎么办?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要怎么办?当你把这些问题都思考过以后,你就会知道,人生的究竟意义。就不会再盲目地去羡慕别人,去追索那些根性虚无的东西了。这时候,幸福的指数就会乘以倍数地增加。你就会感到人生天大地大。

  人生中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没有其他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要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回家以后,试着去干那些脏活、累活,不要把这些事情留给自己的另一半了。试一试,生活就会变得非常不同,原来那种挑剔的眼光马上就会消失了,你也马上就会认识到别人的付出。

  这就是幸福的法则:打开心量,珍惜生活。

  无论是在家庭、事业、生活、人际交往当中,都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时时以自己为中心。当你把自己看得越低,越是谦和,越是像水一样地柔和,你人生的深度就会越深,你的人生也就会更加精彩。

  

《生活之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