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樹信念 依淨儀 知孝悌 求和諧

  樹信念 依淨儀 知孝悌 求和諧

  ——賢宗法師在容大企業培訓課程上的分享

  楊柳整理

  今天受到韓總的邀請,來這裏與大家做一個簡短的分享。

  我在很多的場合說過,我很欣賞“容大”的經營理念。“容大”的理念是什麼?“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那我們寺院的文化又是什麼呢?“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用,同結萬人緣。”以上的這兩個理念其實是高度對接的。“海納百川”,這不如同是無量無邊的“十方佛土”嗎?“有容乃大”,這不就是說“打開心量,萬人同緣”嗎?雖然普法的方式不同,但正是由于理念的一致,因此,我們香海和容大結下了緣分。

  一、一念天堂,與物無對

  我們慣常的思維都是尋找這個世界的差異性,或者說,我們習慣用分別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他的學曆是小學,你是研究生,你可能就會覺得差異很大,無法交流;他騎著叁輪車去打掃廁所,你開著寶馬去會所消費,你可能又會覺得自己和他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這種思維其實是很可笑的,因爲所謂差異,不都是由于你的內心而分別出來的嗎?這些差異不是一直都在變化當中的嗎?作爲人,我們的本質不就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嗎?那麼,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差別,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紛爭讓你看不開呢?

  有一個人去市場買菜,看見一個菜農的面前堆著兩堆西紅柿。一堆標著叁元每斤,一堆標著六元每斤。那個買菜的人湊近了看那兩堆西紅柿,無論怎麼看都看不出它們有什麼區別。終于忍不住問那個菜農:“這兩堆西紅柿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差別,爲什麼左邊的只要叁元,右邊的卻要六元呢?”菜農對他說:“它們的區別就是一堆叁元,一堆六元啊。”爲了迎合某些人對于等級與奢侈的追求,現在很多的商品價格已經不再根據其價值而浮動了。人的分別心實在是很奇怪的,一塊一百萬的石頭和一塊山裏隨手撿來的石頭,其待遇會大大的不同。殊不知,那一塊山間的頑石,可能才是真正的寶玉呢!

  今天在座的容大的各位賢才,也都是與我們香海具有殊勝之緣的同修。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理解有容乃大的內涵,抹去分別心,專心地從事一份工作,從中汲取經驗和養分,在工作中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接納,我想這才是人生之爲過程的真正價值所在。

  也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容大提出了“信淨孝和”的思想。

  二、信念,改變格局

  “信”就是指“信念”。我們知道,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有這樣的一次對話。孔子的學生問他:“老師,您認爲一個國家要存在下去,需要什麼必備的因素呢?”孔子說:“我認爲只需要叁件東西就夠了:第一是“兵”,第二是“糧”,第叁是“信”。”他的學生又問:“這叁者中,如果一定要去掉一樣,那應該去掉哪一樣呢?”孔子說:“先去掉兵吧。”在倡導“仁愛”的儒家看來,兵雖然是建立國家的一個基本要素,但卻不是一個安定的國家之存在的最高旨歸。學生又問:“如果在糧和信之中一定要拿掉一樣,又應該舍去哪一個呢?”孔子想了想說:“那只好舍去糧了。”因爲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念,那麼他在這個世界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我們佛教說,信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也是一切幸福的始基。如果我們能用信念來規劃自己的人生,那麼我們所遇到的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因爲我們相信,因爲我們從此有了目標與夢想,因爲我們的人生具有了信念所賦予的使命感。

  還是來說孔子。有一次他遇到了歹人,眼看情勢危急,他的弟子們都感到十分絕望。這個時候他的學生問他:“老師,現在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孔子回答說:“天何以喪斯文?老天是不會讓斯文斷絕的,那何以會來斷絕我的生命呢?”結果,果然又一次化險爲夷。他在危難之時,仍舊相信,自己乃是“斯文”(學問、知識、仁義)的傳播者,天如果毀滅了他,也就是毀滅了知識,毀滅了仁義。這種將自己的生命與信念相聯系的觀念,帶給了他巨大的生命能量。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你們不可以吃雞鴨魚肉,不可以大快朵頤。那當你看到別人在吃的時候,會不會流口水呢?”我回答他說:“如果你在寺廟裏住一個月,明白了我們爲什麼不沾葷腥。說不定你看見這些魚肉,也會感到惡心呢!”因爲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殺生已經成爲了一種信念,它與我們的慧命的存在是一體的。我們接受它,就像接受宇宙運行的規律一樣那麼的自然。對于我們來說,那些肉食的味道太重了,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這些味道上的刺激,就不能夠找到自己內心本然的清淨。我很欣賞《老子》中的一句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這些外在的東西使人習慣于向外計較、追求,而從來沒有時間來觀照自己的內心,這實在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們做美容的同修也應該知道,如果我們能夠多吃一點自然的、純淨的東西,不要去食用過多的肉類,那麼我們的皮膚、我們的狀態也能夠變得更好。

  在我看來,我們的人生並沒有聰明與愚蠢的區別,也沒有富有與貧窮的區別,而只有思維上的不同。如果大家真的對于美容持有堅定的信念,認爲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是爲了讓別人更加美麗,爲世界增添色彩的話,那麼你們就一定會想出無數種方法來服務你的客戶,使他們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就像韓國有一部電視劇《妻子的誘惑》,裏面的那個主人公就是對于美容持有正念,才依靠著這份事業來達成了自己的夢想。

  爲什麼韓總要讓容大的各位家人都在自己的店裏供養一尊觀音菩薩呢?大家想過這個問題嗎?因爲觀音菩薩有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她以世人的要求爲自己的要求,以別人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以別人的痛苦爲自己的痛苦。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如果我們都能夠將別人對于美的期望轉化爲對自己的要求,那麼我們的美容事業能不興旺嗎?希望我們容大的每一位家人都能夠像觀音菩薩那樣對待自己的員工、客戶,那麼你的未來也一定能夠像觀音菩薩一樣走進千家萬戶。

  爲什麼日常生活當中會産生種種的矛盾,種種的不和諧?那正是因爲人容易將自己看得很高,把別人看得一文不值。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狹隘的格局,那就一定要有放下我執、放下我慢的信念。

  叁、淨心,改變生活

  “淨”就是潔淨,潔淨如水,通透如冰。你們知道水是怎麼樣的嗎?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顧無尤。”人都想著往高處走,想要彰顯自己的能耐,表現自己的本事。可是水呢?水願意處在低處,它具有寬闊的胸懷,它利益別人,給人以生命,卻不居功,不自矜。你看,水放在瓶子裏,就變成瓶子的形狀;放在茶壺裏,就變成茶壺的形狀。

  我們應該怎樣向水學習呢?當我們在家裏,面對孩子,我就是一個母親,那麼就問問自己,有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呢,有沒有體現出慈愛的精神?如果面對先生,有沒有溫柔體貼,盡到一個妻子的責任呢?如果面對長輩,有沒有尊敬柔和,盡到子女的責任呢?如果面對同事,有沒有體現出幹練、從容、優雅的自信呢?

  如果我們能夠把水的這種柔和與潔淨變成自己人生的信條的時候,那麼我們的人生便能夠事事如意。

  你再看,水從山上流下來,遇到堅硬的山石,就會拐個彎,繞開石頭流走。看起來好像它總是在退讓,總是在妥協。可是過了幾百年以後,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堅硬的山石會被水流沖刷平整,變得毫無棱角,而水依然自如地流淌,謙退而從容。我們在生活中,不也應該是這樣的嗎?遇到挫折,要學會容忍;遇到不喜歡的人,要學會包容;遇到不成功的事情,要學會等待時機。我覺得一個女孩子最美麗的時刻就是體現在她擁有水的柔軟,水的善良。

  我們的地球70%是水,我們的身體70%也是水,因此水是我們最重要的夥伴,也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偶像。我們如果能夠向水學習,就能夠得到無盡的寶藏。

  你們知道嗎?有一本書叫做《水知道答案》。裏面寫道,如果我們在控製變量的條件下,對水進行贊美,它就能形成美麗的水結晶;如果我們對它進行詛咒,水結晶就會支離破碎。這說明,水的靈性是最具足的,毋庸置疑,水中蘊含了我們生存了許多法則。我們將這種理念運用到美容當中去,你就可以要求員工在遇到每一個客戶時,都要贊美十句話,堅持這樣做,相信你們的美容事業也會事半功倍。

  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如水的法則貫穿到自己的事業當中去,相信並不需要什麼嚴苛的管理、僵硬的流程,就可以使客戶感覺到賓至如歸。

  誠然,我們需要人才。一個優秀的店長能夠搞定一家門店,一個能幹的員工能夠搞定一批客人。但是進一步問一問,人才爲什麼能夠爲我所用呢?我們憑什麼留住人才呢?還是要依靠企業文化和企業的理想啊。只有當你具備某一種理念、某一個品牌時,你才能吸引到相同頻率的人才。

  你們剛才看到了主持活動的妙菩提,其實她只是我們寺院中多位優秀的人才之一。你們我們憑什麼吸引到那麼多的人才呢?也一樣是依靠我們的理念與文化啊。當你用這些軟性的實力去吸引人才的時候,人才必然會像百川之歸海,怎麼趕也趕不走。

  那麼企業的文化和價值又來自于哪裏呢?來自于企業領導者所具有的人生使命。如果要想創造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就要有一種什麼樣的使命感。

  再接著說,使命背後所體匿的又是什麼呢?是福德。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事業常青,企業長久地存在于市場上。就一定要具有相當深厚的德行。這種德行是利他的、奉獻的、忘我的。只有我們不斷地培養自己的福德,我們的企業才最終能夠長久。

  四、孝悌,改變…

《樹信念 依淨儀 知孝悌 求和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師父,您走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