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了更高的價格,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怎麼能保證你不是在爲他人做嫁衣裳呢?
現在很多企業也都開始想方設法留住自己的人才了。他們開始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成立讀書會,創作宣傳平臺,做專題討論等等。這樣做都是希望依靠文化來吸引人才。
那麼文化的背後又是什麼呢?那就是企業創立者的人生使命,人生夢想。如果你有那麼大的格局,有那麼大的夢想,有那麼大的願景,有那麼深的見識,那就自然會去創造一種持續、永恒的文化氛圍。
企業家如何會有那麼大的格局和願景呢?這就有賴于他所積蓄的福德。他有多少福德,就有多大的價值和使命感。因此,我們提倡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廣種福田,以此提升使命感,以此凝聚人心。
要培養這樣的福德,需要你不斷地學習和總結,需要你不被物質的表象、眼前的瑣事所羁絆。當你真能將富貴視爲浮雲的時候,你才會站在更高遠的角度上來經營企業,洞察人生。
這正如當一切菩薩在因位時都要發四個宏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意思是當我們想要修成正果時,我們必須先度化一切衆生。只有成就別人,才能夠成就你自己。只要你有一點能夠幫助別人的地方,我們就要想辦法去幫助他。人生中的種種挂礙、煩惱,我們都應該想辦法去斷除它,時時不生妄想,時時安住當下,使我們的心態平和,那麼我們看待問題的高度就會超越一般人。還要學無量法門,成就終極佛道,這就是修行者的大願景。
爲什麼有那麼多人信仰和崇拜觀世音菩薩呢?正是因爲她的願景很大,且教法非常靈活。她提倡“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你是個農民,她就示現一個農民來度化你;你是個老板,她就示現一個老板來度化你。她總是會把自己轉化到和你相同的頻率來度化你,使你不生芥蒂,心悅誠服。
現在我們很多老板和員工談話,總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上來講話,很多餐廳的領班也總是要站在領班的角度上高高在上地訓話。這樣的管理模式,誰又能真正地服從于你呢?你越是叁令五申,越是指手畫腳,人才就越早離你而去。你要和員工溝通,就應該站在對方思考問題的角度上去跟他對話。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你越是像水和空氣那樣的謙和、柔軟,別人就越是會離不開你,會自己前來臣服。真正好的管理,不是申饬,不是中傷,而是德化。
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他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能夠給予他什麼。比方說孩子在看《功夫熊貓》,你就應該和他一起去看,而不是關掉電視。看完以後,可以啓示他:“功夫熊貓是怎麼成功的呢?它爲什麼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武功練得那麼好呢?”教育並非強製,而是因勢利導,點燃火焰。
禅修教我們靜下來感受周圍的一切。當我們沒有這些感受的時候,就很容易淪爲金錢、名望、地位的奴隸。
四、勤修生活禅
禅的思想是空靈、神妙的人間思維,禅的境界是積極自在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放棄自欺、自慢的人生枷鎖,禅的方法是教人認識自我。
所以,禅需要輕松,需要放下,需要高遠的認識,需要博大的胸懷。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我們行住坐臥,時時都要感受禅的境界。這才是修禅所要達到的境界。
很多做企業的人,常常感到非常地勞累,不但勞心,而且勞身。每天就是應付各種找你的人,都應付不過來。各級領導來了,都要專門出面接見。誰來了都是上帝,誰來了都要打起十分精神應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就應該要用“行亦禅,坐亦禅”的精神來對治它。不管碰到誰,我們都接受;不管別人用怎樣的語言來刺激你,我們都要用清涼的心來對待它。如果我們能夠把心修行成這樣,那麼我們就會成爲一個聖人。
有多大的心量,就決定了你的事業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我昨天在給印度合一大學上課的時候,就分享了這樣的一個思想。我說,我們中國有一首二胡曲叫做《二泉映月》。他的作者阿炳是一個流落街頭的盲人。他原本是一個道教寺廟當家的兒子。他父親是一個精通音律的道士,父親死後,他成爲了該寺的大當家。因爲交友不慎,流連煙花之地,後來染上惡疾,雙目失明,流落街頭。他且彈且走,在無錫一帶小有名氣。後來,兩個音樂家機緣巧合,在阿炳逝世以前,搶錄到了他的原聲琴曲。這個原版的二胡曲和以後所有音樂大家的演奏在意境上差別很大。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阿炳在這首曲子中寄托的是他自己內心中至深的情感,這種情感是不可複製的,其精妙處,只有他自己能夠領悟。他的琴和情糾結在一起,不可剝離。因此,《二泉映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阿炳的《二泉映月》,這就是“合一”。以這種合一的精神來表現藝術,藝術才能夠永垂不朽。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高的《向日葵》,表現的也是這種藝術與生命的合一。
如果我們做企業的,能夠將自己的企業和生命的訴求合一來考量,這個企業就是無人能夠超越的。
同樣的,如果我站在這個講臺上講課,總是在乎大家聽還是不聽,接電話還是發短信,講話還是安靜,那我這堂課就算了廢了。正是因爲我不在乎這些,我只在乎講我自己想講的東西,所以我才能不受每個聽衆反應的影響。我只要確定自己講的乃是正見,然後投入去講,總有一些頻道與我對接的人很想聽。這就是合一的精神。
我認識一位上海的音樂家。我邀請她來香海年會唱歌,她很快就答應下來。我把她安排在壓軸的位置上表演,可是因爲天太冷,還沒到散場的時候,有的賓客就離席了。我心想,真是很不好意思,人家那麼著名的演唱家,屈就來演唱,竟然還遇到這樣的情況。可是她一上場,不管場下是怎樣的,她依然是十分地投入,聲音美不勝收。場下原來要離開的人,也都紛紛回席,原本鬧哄哄的場合,馬上鴉雀無聲,聽她演唱,給她鼓掌。當她陶醉在音樂中時,似乎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唱歌。這就是合一的境界。
五、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爲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合一,有的人就受到外界的幹擾而痛苦不堪呢?這其實都是由你的起心動念所決定的。因此,我們要時時看住自己的念頭,當不好的念頭一要生起的時候,就馬上對治它。
有的人懷孕的時候夫妻總是吵架,生出的孩子來性格就很怪異。有的人總是把時間花在KTV裏,卻要感歎懷才不遇。時間對人是公平的,就像基督教認爲上帝對人是公平的一樣,你把時間花在哪裏,以後就在哪裏結出果實。你今天遇到怎樣的狀況,也都是因爲過去的某個時刻你的某個念頭所決定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好和壞都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有的屠夫今天生病了,來廟裏忏悔,他立地成佛;病好了,又開始殺生,那麼又立地成魔。所以我們說:“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今天的念頭,就是我們種下的一個因,在以後它就會結出某個果,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當我們要去和客戶、員工進行溝通時,都要問問自己:我們是抱著怎樣的念頭去和對方交流的呢?如果你是抱著想助益他的心和他說話,那麼你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中流露出的都是無限的慈祥、安和。對方也能夠感覺到你的心態,他就能夠完全接受你的言辭。相反的,如果你有害人之心,那麼無論是錦心繡口,都不能夠使人折服。這是由我自己實踐得出的結論。連叁歲的小孩都能感受到別人的起心動念,更何況是成年人呢?
如果我們真正地想要得到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態,那我們就應該堅持幾樣東西:
第一,堅持每天運動一個小時。活力就是在運動的基礎上産生的。
第二,堅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如果你告訴自己,每天十一點休息,那麼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堅持這個休息的時間。因爲夜間是五髒排毒的重要時間,不要耽誤。最晚,也不要超過十二點休息。熬夜對健康損傷很大。有了這樣的念頭以後,就應該要堅持。不要叁天打魚兩天曬網。
前幾天,有一個醫學家跟我說,叁年前,他們的調查顯示,平均每叁百七十個人中有一個人得癌症;但是,今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每叁百零七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得癌症。
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生活調整好,不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病魔就會隨時擊倒你。每一個健康的人,每天身上都會産生兩千多個癌細胞;而一旦我們生氣一次或者失眠一次,身上的癌細胞就會乘以千倍地增長。因此,我們要時刻看住自己的念頭,不要起怒火,不要起傲慢,不要起焦慮。
第叁,要堅持讀書,堅持思考。不是只有讀文章才是讀書,審時度勢,品藻人物,閑看風雲,遙指星辰,都是讀書。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思考、學習使人自信,使人豁達,這樣,自然而然氣場也就強大起來。
說到氣場的問題,我順便來講講禮儀。我認爲,現在的教育中,對禮儀的教育還很不夠。在什麼場合應該怎麼穿衣,怎麼講話,怎麼處事,這些都比死讀書要重要得多。
我有一個朋友,去德國談一單生意。在和德國人談話之中,接到一個電話。他就跑出去接了電話。打完電話以後看見那個德國客戶已經走了,只留下一張紙條說:“某某先生,既然如此繁忙,請另約時間。”那個中國的朋友就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接電話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爲了表示尊重,他還特地出去接電話。沒想到德國人就這樣拂袖而去。因爲在德國人看來,既然這段時間是約了我的,就應該專門來談我們的事,不應該再處理其他事情了。這就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禮儀啊。一個人如果懂得尊重別人,也就能夠得到別人的敬重。當你的作風、品質都能夠達到如水的狀態,我們就能夠使自己的氣場強大起來。
今天的課就到這裏,我們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不必強求。今天所講的能對大家有半點幫助就好。阿彌陀佛。
《商道禅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