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音希聲——天童正覺默照禅與香海止語禅比較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離微”之時,就能夠徹見法性的體用,得到究竟解脫。

  “照”,不僅是禅修中得見五蘊皆空的妙門,而且也是藝術創造的要門。不少文人士大夫通過觀照來得到心靈的啓示,這種啓示或者對他們的人生産生積極的效應,或者在藝術上使他們頓然醒覺。《默照銘》中所提到的詩意境界與文學藝術中的“無我之境”是通似的,而這種境界的獲得,離不開澄懷觀道的過程。當他們在萬緣放下的那一刻,消除了的我執就被觸目成詩的外境所取代,這時情就是景,景就是情。正如《美的曆程》所言:“所謂“無我”,不是說沒有藝術家個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說這種情感思想沒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時藝術家在創作中也並不自覺意識到。它主要通過純客觀地描寫對象(不論是人間事物還是自然景物),終于傳達出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主題思想。” [9]“照”所體現的禅風是藝術性的,它看起來是與外境相隔離的,但實際上這種隔離卻使修行與藝術在“距離”的促使下,反而更接近真相。因爲真相不在外界,而在內心。

  盡管,默照禅在當時及後世皆因其靜默山林之氣受到一些質疑。如宗杲禅師曾激烈地批判默照的流弊曰:“近年以來,有一種邪師說默照禅,教人十二時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聲,恐落今時,往往士大夫爲聰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厭惡鬧處,乍被邪師輩指令靜坐,卻見省力,便以爲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爲極則。” [10] 這種說法從反面指出了默而不言可能造成的消極守成狀態,然而對于當時文字禅甚囂塵上,南渡後趙宋分土割疆的實際情況而言,退而靜思無疑是有效的。

  叁、因革隨流——後現代語境中的止語禅

  20世紀70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運動勃興。人們在享受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的同時,也紛紛意識到當代科技對于人的異化作用。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舊有的行爲方式、思維取向面臨崩潰,人們開始懷疑理性,質疑道德。這個唯速度是舉的時代在人們還來不及思考的情況下就已經全面憑臨,使人在身心兩方面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

  第一,對于自然及人爲災難的極度恐慌。盡管中國人血脈中原有深重的憂患意識,但必須指出的是,沒有哪一個時代對于災難的恐慌更勝于今。傳媒,尤其的網絡的風行使得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災難都得以直觀地呈現在另外的時空中。戰亂、自然災害、科技使用不當造成的禍端、不明因素造成的慘禍以及人性造成的災難都深重地打擊著人們原本就因壓力深重而脆弱不堪的心靈。不少以預言者姿態出現的消極主義者更是在近年多番預測世界末日的大限。種種負面的言論在無形中使得人人自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于科技、人性、異質力量等産生懷疑,而懷疑促進了心靈的躁動,使得人的正面能量大大降低。

  第二,對于工作、家庭的猶疑以及人際交往的不安情緒明顯。受金融風暴及次貸危機的影響,人們對于工作的認知與理解已經産生了很大變化。原先被理解爲安身立命的終身職業被漸次取消,工作的頻繁變化使得人們在適應新的時代環境上多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對于工作及家庭的穩定性多有憂慮,人際交往的不安感增強。這在世界各地不斷飙升的離婚率與相親節目熱潮中普遍急躁的擇偶傾向中可以明顯見出。在應時而變成爲時代主流的同時,安全感普遍缺乏;責任意識在新一代人的建樹中成爲一個困難的課題。

  第叁,自然環境對身心機製的影響。隨著醫學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無疑呈現增長趨勢。但是受到生態環境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人群中罹患惡性腫瘤的比率也越來越高。這種趨勢不僅使得人們對于身體的擔心更增一籌,由此影響心理健康的也不在少數。疑病症成爲一種現代病。人們對于身體的過度擔憂,容易使心靈更加浮躁,反過來對身體的循環也多有不利。

  總之,快節奏的當代生活,高強度的生活壓力,自然生態的破壞,科技對人的異化,倫理觀念的轉變,對于災難的深重憂慮,使人身處于這個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公允而言,這是一個“動”的時代,是一個速度的時代,因此在這重重情勢的壓迫下,修習“靜中禅”重新成爲時代風尚。

  更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在塵世之外求得解脫並非根本辦法,要在生活中時時能夠“語默動靜體安然”才是重中之重。

  20世紀初,印順法師在太虛法師“人生佛教”的基礎之上提出“人間佛教”的主張,在對治現代病,乃至對治現在的後現代解構、懷疑之風具有積極意義。印順法師認爲:“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離卻這人間的導師,轉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單在種姓清淨、相好圓滿、出家、成佛、說法、入滅的形迹上建立信仰,也還不能算深刻正確。凡是純正的佛弟子,必須把握佛陀的崇高偉大點,要窺見佛陀之所以爲佛陀。” [11] 他所主張的“佛陀之所以爲佛陀”的思想,正是佛陀出現世間,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行爲主張。人間佛教是入世的,符合現代人對于宗教的訴求。

  當代語境下的佛教,不是出世的,不應以叢林修行爲根本修行法則。而應該有利于四衆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與道德健康,應當以佛的利他精神,以菩薩的倒駕慈航精神,積極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行爲方式與思維方法,以助益人們的身心健康,這是當代佛教弘法利生的應盡職責。

  香海禅寺以此爲努力方向,以“以人爲本,服務社會,正知正覺,共證菩提”作爲建寺宗旨,以“建精舍,創特色,樹典型”作爲建寺綱領,從硬件與軟件兩方面入手,著力打造符合時代潮流的人間佛教道場。在香海禅修院開展的各種禅修活動中,止語禅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項禅修活動,至今開展二十二期,累計學員人數近千人。

  止語禅俗話叫“閉口禅”,是一種很高境界的修行。止語,就是要杜絕所有世俗往來,斷絕一切凡心雜念,以求更大地精進。佛教認爲,一切衆生之生死輪回,皆由于身、口、意叁業所致,若消除此叁業,可速得解脫;禁語目的之一即爲減少口業。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同時,也使善信同修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罪過。這是一種靜修的禅法。

  在止語禅的踐行中,我們提倡以當代人的思維方式爲切入點,結合曹洞宗的默照禅與臨濟宗的看話禅,以前者爲入門修習的簡易方式,以後者爲精進的著力點,共促修行。

  止語禅課程有開示也有踐行。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確實是要求止語默照的。結合傳統禅修打坐時安那般那數息法的指導語和當代心理學中的催眠指導語中的部分放松指示詞,幫助入門者初入定境。其中有看住話頭的指導,也有默想內觀的指導,前者教人不生雜念,後者教人安住當下,這一點其實是可以打通的。同修可以根據自己根器和興趣的差異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

  爲什麼我們的止語禅中既有數息觀和參話頭的指導,又有默照的指導呢?因爲我們認爲這兩種禅修方式對于當代人安住浮躁心,調整身心狀態,對治煩惱恐慌、緩解壓力都是有益且可行的,同時也適合大家作爲禅修入門進行修習。強調靜默止語則主要是爲了糾正當代人話語成災的習氣,將安心法門的所在定位于內心的靜觀壁照上,以靜製動,以柔弱勝剛強。通過轉變思維方式來起到修正行爲、調節壓力、強健身心的基本作用。如求勇猛精進或要閉關修行的同修,香海也提供專門的禅房和禅修指導。

  香海禅寺借鑒默照禅不落言筌、反觀自照的修行方式,以此作爲止語禅的精髓所在,並本著“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用,同結萬方緣”的美好寄願,希望能夠利益到各行各業的禅林同修。

  參考文獻

  [1] 大慧普覺禅師語錄·書(卷二十七);禅宗語錄輯要[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31.

  [2] 老子著;陳鼓應注譯. 老子今注今譯[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45.

  [3] 轉引自佛光大詞典[Z].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4] 裘樟鑫釋性空主編. 佛教詩詞楹聯選(嘉興卷上冊)[Z].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23.

  [5] 錢建狀尹羅蘭. 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緣與文學創作[J]. 浙江大學學報,2003,(3):122-130.

  [6] 高令印. 中國禅學通史[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458.

  [7] 弘智禅師廣錄(卷九);大正藏(卷四八)[Z]. 100a-b.

  [8]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教默照禅[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2.

  [9] 李澤厚. 美的曆程[M].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281-283.

  [10] 大慧普覺禅師語錄·書(卷二十六);大正藏(卷四七)[Z]. 923a.

  [11] 印順. 妙雲集下編之一:佛在人間[M]. 臺灣:正聞出版社,2007:4.

  

《大音希聲——天童正覺默照禅與香海止語禅比較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