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音希声——天童正觉默照禅与香海止语禅比较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离微”之时,就能够彻见法性的体用,得到究竟解脱。

  “照”,不仅是禅修中得见五蕴皆空的妙门,而且也是艺术创造的要门。不少文人士大夫通过观照来得到心灵的启示,这种启示或者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效应,或者在艺术上使他们顿然醒觉。《默照铭》中所提到的诗意境界与文学艺术中的“无我之境”是通似的,而这种境界的获得,离不开澄怀观道的过程。当他们在万缘放下的那一刻,消除了的我执就被触目成诗的外境所取代,这时情就是景,景就是情。正如《美的历程》所言:“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物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 [9]“照”所体现的禅风是艺术性的,它看起来是与外境相隔离的,但实际上这种隔离却使修行与艺术在“距离”的促使下,反而更接近真相。因为真相不在外界,而在内心。

  尽管,默照禅在当时及后世皆因其静默山林之气受到一些质疑。如宗杲禅师曾激烈地批判默照的流弊曰:“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 [10] 这种说法从反面指出了默而不言可能造成的消极守成状态,然而对于当时文字禅甚嚣尘上,南渡后赵宋分土割疆的实际情况而言,退而静思无疑是有效的。

  三、因革随流——后现代语境中的止语禅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运动勃兴。人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的同时,也纷纷意识到当代科技对于人的异化作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旧有的行为方式、思维取向面临崩溃,人们开始怀疑理性,质疑道德。这个唯速度是举的时代在人们还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已经全面凭临,使人在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第一,对于自然及人为灾难的极度恐慌。尽管中国人血脉中原有深重的忧患意识,但必须指出的是,没有哪一个时代对于灾难的恐慌更胜于今。传媒,尤其的网络的风行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灾难都得以直观地呈现在另外的时空中。战乱、自然灾害、科技使用不当造成的祸端、不明因素造成的惨祸以及人性造成的灾难都深重地打击着人们原本就因压力深重而脆弱不堪的心灵。不少以预言者姿态出现的消极主义者更是在近年多番预测世界末日的大限。种种负面的言论在无形中使得人人自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科技、人性、异质力量等产生怀疑,而怀疑促进了心灵的躁动,使得人的正面能量大大降低。

  第二,对于工作、家庭的犹疑以及人际交往的不安情绪明显。受金融风暴及次贷危机的影响,人们对于工作的认知与理解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原先被理解为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被渐次取消,工作的频繁变化使得人们在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上多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工作及家庭的稳定性多有忧虑,人际交往的不安感增强。这在世界各地不断飙升的离婚率与相亲节目热潮中普遍急躁的择偶倾向中可以明显见出。在应时而变成为时代主流的同时,安全感普遍缺乏;责任意识在新一代人的建树中成为一个困难的课题。

  第三,自然环境对身心机制的影响。随着医学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无疑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受到生态环境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群中罹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也越来越高。这种趋势不仅使得人们对于身体的担心更增一筹,由此影响心理健康的也不在少数。疑病症成为一种现代病。人们对于身体的过度担忧,容易使心灵更加浮躁,反过来对身体的循环也多有不利。

  总之,快节奏的当代生活,高强度的生活压力,自然生态的破坏,科技对人的异化,伦理观念的转变,对于灾难的深重忧虑,使人身处于这个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公允而言,这是一个“动”的时代,是一个速度的时代,因此在这重重情势的压迫下,修习“静中禅”重新成为时代风尚。

  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在尘世之外求得解脱并非根本办法,要在生活中时时能够“语默动静体安然”才是重中之重。

  20世纪初,印顺法师在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基础之上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在对治现代病,乃至对治现在的后现代解构、怀疑之风具有积极意义。印顺法师认为:“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离却这人间的导师,转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单在种姓清净、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也还不能算深刻正确。凡是纯正的佛弟子,必须把握佛陀的崇高伟大点,要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11] 他所主张的“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思想,正是佛陀出现世间,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行为主张。人间佛教是入世的,符合现代人对于宗教的诉求。

  当代语境下的佛教,不是出世的,不应以丛林修行为根本修行法则。而应该有利于四众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应当以佛的利他精神,以菩萨的倒驾慈航精神,积极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法,以助益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当代佛教弘法利生的应尽职责。

  香海禅寺以此为努力方向,以“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正知正觉,共证菩提”作为建寺宗旨,以“建精舍,创特色,树典型”作为建寺纲领,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符合时代潮流的人间佛教道场。在香海禅修院开展的各种禅修活动中,止语禅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项禅修活动,至今开展二十二期,累计学员人数近千人。

  止语禅俗话叫“闭口禅”,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止语,就是要杜绝所有世俗往来,断绝一切凡心杂念,以求更大地精进。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禁语目的之一即为减少口业。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祸,在较大的程度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同时,也使善信同修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罪过。这是一种静修的禅法。

  在止语禅的践行中,我们提倡以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结合曹洞宗的默照禅与临济宗的看话禅,以前者为入门修习的简易方式,以后者为精进的着力点,共促修行。

  止语禅课程有开示也有践行。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确实是要求止语默照的。结合传统禅修打坐时安那般那数息法的指导语和当代心理学中的催眠指导语中的部分放松指示词,帮助入门者初入定境。其中有看住话头的指导,也有默想内观的指导,前者教人不生杂念,后者教人安住当下,这一点其实是可以打通的。同修可以根据自己根器和兴趣的差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

  为什么我们的止语禅中既有数息观和参话头的指导,又有默照的指导呢?因为我们认为这两种禅修方式对于当代人安住浮躁心,调整身心状态,对治烦恼恐慌、缓解压力都是有益且可行的,同时也适合大家作为禅修入门进行修习。强调静默止语则主要是为了纠正当代人话语成灾的习气,将安心法门的所在定位于内心的静观壁照上,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强。通过转变思维方式来起到修正行为、调节压力、强健身心的基本作用。如求勇猛精进或要闭关修行的同修,香海也提供专门的禅房和禅修指导。

  香海禅寺借鉴默照禅不落言筌、反观自照的修行方式,以此作为止语禅的精髓所在,并本着“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方缘”的美好寄愿,希望能够利益到各行各业的禅林同修。

  参考文献

  [1]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书(卷二十七);禅宗语录辑要[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31.

  [2] 老子著;陈鼓应注译.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5.

  [3] 转引自佛光大词典[Z].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 裘樟鑫释性空主编. 佛教诗词楹联选(嘉兴卷上册)[Z].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3.

  [5] 钱建状尹罗兰. 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J]. 浙江大学学报,2003,(3):122-130.

  [6] 高令印. 中国禅学通史[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458.

  [7] 弘智禅师广录(卷九);大正藏(卷四八)[Z]. 100a-b.

  [8]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2.

  [9]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81-283.

  [10]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书(卷二十六);大正藏(卷四七)[Z]. 923a.

  [11] 印顺. 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M]. 台湾:正闻出版社,2007:4.

  

《大音希声——天童正觉默照禅与香海止语禅比较研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