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把握人生主動權
——2011年7月8日賢宗法師開示于香海禅寺
楊柳整理
一、修正習慣,自定其心
禅修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測的技術,也不是一門深奧的課程。大家把自己的身體和心安住下來,在這幾天用心體察自己的行住坐臥,用心關注每一個升起又落下的念頭。按照這樣做,你將出乎意料地發現,你的身體和心靈都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如果你不介意自己的膚色,現在可以拿一個蒲團去烈日炙烤下的大雄寶殿廣場上打坐,靜靜地感受半個小時。這種體驗是你這一生中都將銘記的。在這半個小時中,你的身心所發生的變化:怎樣抱怨,怎樣收攝,怎樣忍耐,這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形容的。我們的心態是根據自己身體的習慣隨時發生變化的。
比如說,我們一直喝牛奶,今天卻沒有牛奶喝;我們一直吹空調,今天我突然不讓你吹了,你的心就會産生一種抗拒。這種抗拒正是我們需要覺察的。如果我們不能覺察和收攝住這樣負面的、消極的感受,我們就會隨時被情緒所左右。這種情緒就是人無始以來所形成的固有的生活方式。這種習慣一旦形成,稍有忤逆,便會産生不良的情緒,進而影響身體的運行,産生毒素和壓力。所以說,人都容易成爲情緒的奴隸,怎樣的情緒左右你,你就呈現出怎樣的狀態。
據說蘇格拉底有一次譴責一個正在擲骰子的人。那個人說:“這有什麼關系,我所玩的只是一件小事。”蘇格拉底說:“習慣可不是一件小事。”大家都知道賭博是萬萬要不得的行爲。但那些賭得傾家蕩産的甚至丟掉自己性命的人難道不知道賭博的危害性嗎?其實他們可能比我們更加了解。他們開始可能也只是賭十塊錢、一百塊錢,但是好勝心和習慣就會驅使他們在這條不歸路上一直前進,直到丟掉自己的性命爲止。
有人問我說,怎麼戒掉賭瘾呢?其實這和我們戒掉喝牛奶,戒掉罵髒話等習慣是一樣的。那就是改變自己,從根源上切斷習慣。當第一個想要賭博的念頭起來,就馬上告訴自己務必看住這個念頭,因爲這個念頭如果看不住,父母、老婆、孩子、房子、票子、車子全部都會喪盡。
《紅樓夢》裏有一面風月寶鑒。從這面鏡子的正面看去,風流者首先會看到美女的形貌,那個美女還會召喚你進入鏡中。但是最終就變成一具面目駭人的骷髅,使風流者油盡燈枯之後終被嚇死。這就像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告訴我們要小心自己的每一個習慣。因爲習慣就像是一位溫柔可人的美女,溫潤如玉、風度高雅、舞姿蹁跹,但最終卻會使人在無形中喪失自己的慧命。大到賭博,小到偏食,任何一種習慣都有可能使我們得到懲罰。因爲所謂習慣,就是使身心的天平在某個程度上偏向某一邊,而這種偏向是不符合“中道”的。儒家教我們“執兩用中”這就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能夠做到身心安住,慢慢的,你就會達到一種身心俱安、面若蓮花、喜樂自在的狀態。當我們把身心安住下來,耳朵能聽到平時很難覺知的聲音,眼睛能發現生活中細節的動人,也能見到旁人悲憫的內心。這就是“放下”的收獲。
現在網絡、傳媒都非常發達,我們只要活著,就不得不每天飽受信息爆炸帶來的苦惱。只要你不關機,別人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你;只要你上網,就一定會看到自動彈出的信息。本來伊拉克打仗了,跟你有甚關系?拍到UFO了,又對你有什麼影響?但是既然看到了這些信息,你的情緒就會被影響,于是思緒翩飛,滿腦子想著明天會不會打仗,2012會不會來,會不會被外星人綁架等等。這些虛妄的劫數都是由你自己的心幻想出來的。因爲所謂的劫數都是不可預知的,它在明天,你就好好過完今天。安住當下,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全部事情。
當然,這只是初步進修的法門,幫助大家收攝身心,保持澄澈的狀態。
二、幸福因“戒”生,煩惱自“我”起
佛教有“叁無漏學”的說法,指戒、定、慧叁學。
佛教認爲,世間的其他宗教與學問,都不究竟,雖然看似有益,卻總是隨著因緣變遷,轉瞬煩惱,所以這些學問是“有漏”之學。“無漏”之學,則可以止息煩惱,使人得慧解脫。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起修,分別對治人的貪、瞋、癡叁毒。所以戒是第一關。但是很多人一聽到這個戒字,就覺得會綁縛身心,十分不舒服。這其實是對戒律的誤解。就像一棵小樹苗在很柔弱的時候,它的枝幹還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上生長。我們就會用一些支架把它的主幹撐起來,直到它可以自生自長、可以抵抗風雨以後,再把支架拆除。而戒律正相當于支架,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保護著我們的生命。
爲什麼現在的法律規定,未成年人必須在監護人的監護下才能做事呢?因爲他們的判斷力、覺知力、執行力還不健全,所以必須有人在旁監護和提醒。戒條、戒律也就有這樣幫助我們、提點我們、保護我們的作用。
我們總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規則,以求平安健康地生存。比如我們想要身體健康,就必須遵守飲食作息有度,保持良好的心態,鍛煉身體等規則。《黃帝內經》說,人要保持健康應該要根據宇宙的運行規律來調整作息,太陽升起就馬上起床,太陽落下就立刻准備休息。其實在電燈普及以前,人們就是按照這樣的生活方式來作息的,並且把這樣的作息看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現在有了電燈、電視,有了網絡,人的健康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雖然醫學發達了,科技進步了,飲食水平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代人得不治之症的概率卻增加了。
聯合國曾對于健康做出了四種規定: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道德健康。這四方面相輔相成,在現代社會中都非常重要,甚至後叁種健康比身體健康更加重要。我們佛協前不久辭退了一名員工。這個小夥子看上去人高馬大,沒有什麼不健康的地方。但是他在社會適應性方面應該講很有問題。我們規定九點來上班,他總是十點以後才到,來了以後上上網、聽聽音樂,報個到就又走了。多次找他談話,都沒有任何效果。最後,我們不得不辭退了他。如果我們什麼事情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人生道路就會越走越窄。
來到我們寺院的每一個義工都很值得敬佩。因爲雖然他們只有微薄的工資,卻總是能夠做比我們的要求多得多的善事,有時晚上會加班到淩晨一二點鍾,讓我們都非常感動。他們總是覺得,既然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對自己的人格負責。這樣利他奉獻的經曆,就會使得他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
我們香海禅寺建得再好、再大,它也不是我的私有財産,而是社會的公共資源。那我們爲什麼還要花那麼大的力氣到處籌款,頂著那麼大的壓力來建設它呢?我不是也可以偷懶嗎?但是這是一個責任。我們既然在這裏,就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既然接受了,就要把它建設好。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總是將過錯、罪責推到別人的頭上,而要善于自我反思。我們經常講:“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源。”當你發現身邊不好的人、和你有抵牾的人越來越多,就越應該反思自己的作爲。人只要把自己的心調整好,我們的身邊就會很清明,所有的人也就不會成爲我們的敵人。
我們越是放不下外在的事情,內心的糾結也就越厲害。
我們寺院裏每天晚上都有養息香,每天早上都有禅修,有的人就向我抱怨說:“師父,我想去上網,每天晚上都做養息香很浪費時間。”我就對他說:“每天的早晚課實際上是我們對于自己一天的總結和清理。這就像我們在房間裏活動,總是會把房間弄亂,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的,經過一天的活動,很有可能會被弄亂。這時候,我們必須像整理房間一樣來整理自己的心靈。”當我們的心靈經過整理以後,每一天都會精力充沛,靈性具足。
當我們每天面對一堆事情要處理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大腦處于空白狀態。那我們什麼時候最爲敏銳和明智呢?實際上是處在靜止的狀態中。因此,忙碌了一天的身心,就要用靜止來做平衡,以補充能量。張弛有度,動靜結合,這都是在求平衡。
只有安靜下來,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內心的空靈之地。
在現代社會中,不管你是領導者還是小老百姓,我們都會受到不斷地打攪。即使你什麼都不做,只是挂在QQ上,也會不斷有人,有各種信息來打攪你。
這種無限被動、渾渾噩噩、空虛而混沌的生活就是你所追求的嗎?
還有的人,終生只爲名利而活,今天做科長,明天希望做處長;他日做了處長又想要做廳長。有一天突然降職了,或者退休了,就覺得沒辦法接受,甚至有的人真的就因爲不適應不當官的生活郁郁而亡了。這種生活就是你所追求的嗎?
當你有寬廣的胸懷,強大的願力,悲憫的襟懷時,一樣可以將事情做到最好,一樣也可以體現人生價值。不一定非要汲汲于名,或是汲汲于利。
在生活中,我們必須自己給自己製定一些戒律,設定一些底線,以達到你所追求的理想狀態。比如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從每天抽一包煙改爲只抽叁根煙。而每一個想抽煙和克製抽煙做鬥爭的瞬間,就是我們修行的最佳時機。又比如,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一周加班的時間不要超過叁個晚上,否則我們的身心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當我們真的非常忙碌,沒有辦法得到休息的時候,就必須讓自己抽出五分鍾、十分鍾來禅修,以保證身心能量的恢複。身體放松、覺察當下,這樣簡單的禅修練習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坐車、開車的時候也可以。不斷地拼命工作就像我們的身心慢慢地偏離軌道,而禅修就能夠把我們一點一點拉回來。動和靜、好和壞,都有一個博弈的過程。
今天的死刑犯不是到了今天突然變得那麼壞的,而是有一個慢慢偏離軌道的過程。有一個年輕人被判處死刑以後見到了自己的母親,竟然把他母親的乳頭咬掉了。他母親就很生氣,問:“你爲什麼要這樣對待我?”那個年輕人回答說:“我之所以走到今天…
《禅修,把握人生主動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