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海禅寺佛教文化精要

  香海禅寺佛教文化精要

  ——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賢宗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因緣”

  佛教講究緣分,每天能與大家同分同享,可謂因緣殊勝。

  香海禅寺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曆史。而我來到這裏,還不足七年。今天香海禅寺所具有的建築形製,主要是在這七年之內重修重塑的。我們旨在打造一個以傳統佛教文化思想爲主體的教育培訓、靜心養生之場所,這就是我們這幾年致力精進的方向。

  大家今天來到這裏,想要了解的恐怕還是佛教的思想文化以及這種文化與人生如何實現具體地溝通,又能夠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啓迪。那麼,我們今天就以此主題進行簡要分享。

  大家通常會聽說世界上有所謂的“叁大宗教”(指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或“五大宗教”之分。(中國人通常認爲世界上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這五大宗教。實際上,天主教與新教、東正教同屬基督教,只是其中的一個派別而已。道教爲中國本土所有,在先秦道家的基礎上雜合儒、道、佛等的民間信仰部分而形成。道教與道家是不同的兩回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指出:“道家是一種哲學,道教才是宗教。它們的內涵不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學教導人順乎自然,道教卻卻教導人逆乎自然。”)

  實際上,我們可以把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分爲兩大類型:一爲啓示性宗教,一爲開悟式宗教。啓示性的宗教是神創論的,比如基督教認爲,上帝創造了人類,人類都遵循其意志而生活。開悟式的宗教則是無神論的。它不承認有萬能的、唯一的神存在。我們現在所知的釋迦牟尼佛,與其說是作爲神被佛教所供奉的,不如說是作爲一位偉大的老師被推崇與敬仰的。我們所說的佛教,亦即“佛陀的教育”。對于此種教育,學習和開悟是最爲重要的。它期待衆生的理解,期待以其教義幫助衆生求得解脫。

  佛陀本是古代印度的一位王子,他追求人生的終極幸福與究竟解脫。他曾多方求教,但是這些導師的教育雖然有益,但他以此方法苦修也並不能夠得到長久地解脫。因此,他自己坐在一棵菩提樹下參悟人生,終于在七七四十九日以後徹然大悟。他所悟得的道理即是: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是由于因緣相聚而存在,又因因緣離散而消失。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緣起論。天地萬物,莫不如此。舉例而言,今天我們能夠在這裏相聚,就一定要有時間,要有場所,要有人物,要有便捷的交通等等才能夠成事。如果只是我有空,你沒有空,我們見面的因緣就不具足。因緣不足,擦肩而過,可能也就是茫茫人海中的永訣。“因”有主因和次因之分,不同的因交互作用,就形成了殊異的緣,展現出世界上不同的形態和人生中奇妙的際遇。

  人生就是因緣觀的一種印證。無數往哲先賢經過青年時的苦讀,中年時的拼搏,晚年時的返璞歸真,最終站在生與死的高度之上來反觀人生,發現無論是曾經多麼輝煌抑或多麼落魄,曾經認爲多麼痛苦或多麼快樂,曾經多麼愛或者多麼恨一個人,曾經認爲人生那麼長或那麼短,最終都只能承認人生僅僅是一個過程而已。逝者如斯,一去不返。當我們能夠了解人生的這種根本性質,我們的心就能安于當下,不紛弛、不困擾、不計較、不攀比,于是就能快樂而陽光地活著。幸福就是從生死的高度來反思人生,從而積極精進。一念清淨,幸福就無時不在;一念計較,痛苦馬上紛至沓來。

  當我們內心清淨的時候,身體的官能便會次第開啓,你將會得到完全不同的體驗。《文心雕龍》所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巧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間,卷舒風雲之色。”這種突破時空限製的興會體驗只有在身心同在,極度甯靜的狀態下才能夠達到。

  那些能夠點燃你心中怒火的就是你産生嗔恨的因,是你人生的弱點,也是你修行的起點。幾個語詞,一句話,爲什麼對一些人來說就是平常的話語,到了你這裏就成爲禁忌,成爲侮辱性的言辭呢?比如說,一個剛剛做服務員的人會特別介意客人用輕蔑的語氣喊他服務員,一個家徒四壁的人會特別介意你說他窮光蛋,一個相貌醜陋的人會特別介意你在他面前談論相貌,一個教育背景薄弱的人會特別介意你說他“沒文化”。但是,富人不會在乎你說他窮,美人不會在意你說他醜,學者不會在意你說他“沒文化”。那個觸動你怒火的因,正是你所缺乏的。因爲缺乏,所以害怕。要時時刻刻不生嗔恨,最好的辦法就是使自己成爲一個內心充盈的人,不攀援,不計較,認清生氣動怒的真相,認清語詞的施行魔力,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照見本地風光。

  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因緣所生法”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不生不滅之物,天地萬物都是遷流變化的,不進則退,非升則降。每一個人都曾經年輕,曾經健康,曾經美麗,曾經精力充沛,爲什麼慢慢地就衰退了呢?人生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這裏所展現的便是變化的規律。當我們明白這個原理,便能坦然接受這一結果。

  二、“省覺”

  “省覺”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佛教修行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心態。比如別人贊美我,別人奉承我,抑或別人侮辱我、詛咒我,我能不能及時省覺,用一種平靜的心態看待這一切。

  若沒有“省覺”,人生就會被幾樣東西牽著走:名、利、財富、地位等等。人的欲壑難填,這是非常可怕的。

  美國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石油商人,富可敵國。但同時也因爲他非常忙碌,經常通宵失眠。他嘗試了種種最先進的治療手段,但都沒有辦法使他自然入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洛陽白馬寺。當晚他睡在寺院的一間房間中,枕邊放著一本《佛說四十二章經》。他隨手拿起經書,用他半生不熟的中文開始閱讀經書。當他讀到其中一句話時,突然大徹大悟。這句話是:“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又說:“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他省覺以後,馬上捐贈了自己所有的財産,又把自己身上的職務全部卸下,去經營一個農場,農閑的時候就去集市幫別人賣東西。原來身體上的一切疾患,全部不治而愈。他的後半生過得非常幸福快樂。

  有人可能會問:人類文明是否依靠欲念推動呢;如果沒有欲望,人類怎麼會進步呢?這種欲念誠然會推動我們的文明,但是它是否在利益人類的同時也埋下了災患呢?我們可以逆向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土地是人類生活之必需,但是不斷地移山填海給自然生態帶來了什麼呢?電的發明使人類得到了無限自由,仿佛人類從此可以不分晝夜,不受時間的限製;然而,電又使我們的靈性受到了多麼大的破壞呢?科學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有一個科學家曾經預言:“人類文明發展至極之時,也即是我們走向毀滅的開端。”這句話不正是“物極必反”規律的印證嗎?

  當我們認識到這種思想時,便應當要時刻省覺自己。儒家強調“時中”,教人應時變化、執兩用中,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思想原則;又教我們“一日而叁省吾身”,這都是要我們及時省覺自己,保持中和。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省覺自己,突破才色名食睡這些幻象,那麼我們便不再會迷失自己,人生的胸次也會大不相同。我有一位弟子,是上海一家擔保公司的副總,一年以後升遷爲公司總裁,五年之內連升叁級。他平常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每天晨起就開始誦讀《金剛經》,工作結束以後就回家陪兒子跑步,絕不應酬。很多中小企業想盡辦法請他吃飯,他從來不去,只是秉公辦事。因此,他的生活一直以來都很平靜,很快樂。只要我們站在一種正確、正直的角度來爲人處世,坦坦蕩蕩,絕無偏私結黨,你的升遷與應酬可以是毫不相關的。

  叁、“正念”與“利他”

  一個人無論從事哪種職業,都必須具備的品質,那就是“正念”與“利他”。如果沒有正念,無論你當下擁有多少財富,都會在頃刻消失。如叁鹿奶粉、雙彙火腿等企業,他們的失敗就是因爲其念頭不正,他們所行之事不符合人本的根底性要求,突破了“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的道德底線。

  佛教所說的“利他”就是指衆生想要成佛在修行過程中所應當做的一切事情的總和。換言之,修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利他的過程。如果你所生産的産品能夠使客戶得到真正的受用,你做企業的過程也就是利他的過程,你的企業也才能夠真正長盛不衰。

  家庭也要用“利他”的思維來精心經營。爲什麼有的家庭其樂融融,而有的家庭卻紛爭不斷呢?如果家庭成員之間人人自私,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生活,那麼家庭怎麼能夠幸福美滿呢?如果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只希望別人來服務他,那麼家人之間就會充滿怨怼;反之,如果人人都願意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去關心家人,那麼這個家庭就如在天堂中一般。

  水居善淵而利萬物,因此萬物莫不歸附;火生山野而燒灼衆人,因此衆人莫不遠離。這種事物的基本原理就蘊藏在自然的萬事萬物之中,人何以不能夠領悟呢?

  佛教行世已經兩千多年,在中國的傳播也已有很長的曆史,在此期間,統治者曾多次想要鏟除佛教,滅佛之事曆代頗多,但是佛教仍然傳承至今。其間所依靠的就是“利他”的精神。這種不死的精神被每一個內持梵行的人所秉持,奉獻利他,使佛教薪盡火傳。

  余秋雨在《西天梵音》這篇散文中回憶道,在他小的時候,他老家的許多八十多歲的小腳老太太每到初一、十五就要去廟裏誦經。她們大字不識,但是每一個人都會誦《金剛經》,這是通過一代又一代口口相傳而習得的經典。這些誦經的老太太並不懂得什麼佛學,但是卻有一個思想深深地種在她們的心中,那便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只要你種善根,善報便會來到你身邊;反之,惡報就會源源不斷來…

《香海禅寺佛教文化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的妙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