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提與積澱。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每一次“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磨練其意志,其實都是在爲將來有一天大徹大悟做鋪墊。
這就好比是“愚人吃餅”的故事。有一個愚人,吃了十塊餅,才終于吃飽了。這時,他就開始爲之前吃餅的行爲感到苦惱了:“哎,早知道這第十塊餅才能讓我飽足,那麼,我爲什麼要白白浪費前面九塊餅,早知道直接吃第十塊就好了啊!”我們所說的“道”就是前面的九塊餅,它是達到究竟真理的過程與方法,沒有它,我們不可能有機會達到自己心中圓滿的境界。
一個國家想要興旺發達,就必須要用“爲人民服務”的思想來爲生活在其中的國民謀求福利;佛教中的菩薩要想成佛,就必須要不斷地做“利他”的事情;基督徒想要死後升入天堂,就必須在生前不斷地把“愛”奉獻給別人。
一個同樣的理可以由很多的形式來表達——“爲人民服務”、“奉獻”、“利他”、“愛”,其實質都是非常近似的,就是要爲了他人的、整體的利益而付出和努力,也就是要“利天下”。
同樣的,一個企業想要做好,也要時刻保有這樣的思想,要爲了客戶、老百姓的需求而進行生産和創新。現在很多企業總是想把成本壓到最低,而將利潤最大化,這種思想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十分錯誤的。因爲,不斷壓縮成本就會影響質量,産品質量不好就會坑害消費者,而坑害消費者最終就是坑害你自己。如果我們不能站在這樣的高度來思考問題,那麼最終必將迷失自我。
這就是心量決定格局的道理。而你所擁有的通達心量,往往是苦難和曆練賜予你的寶藏。那些一帆風順、一馬平川的人,不經實踐的曆練,便不能悟得真谛。
很多人形容蘇東坡的心態是非常曠達的,幾經貶谪都不會使他灰心喪氣,甚至悟出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道理。而這些看似平靜、簡明、精辟的道理,卻是生活的曲折、磨難賦予他的;這些看似負面的東西卻恰恰點亮了他的慧心,使他能夠超越功名利祿的羁絆來看待人生,面對問題。
四、站在更高處,看雲淡風輕
在這個世間,什麼是長存的,什麼又是短暫的呢?生命是短暫的,建築是短暫的,企業是短暫的,事業是短暫的,家庭是短暫的……那麼,究竟有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火盡薪傳,不斷延續的呢?在屬人的世界裏,思想、信念相對而言是長存的。一個富可敵國的家族,如果用金錢傳家,最多叁世,必將衰微沈淪。而爲什麼有的思想、組織能夠在世間存在那麼長的時間而沒有消亡呢?就是因爲它的思想是被需要的。一種被需要的思想究其本質而言,一定是具有普遍適用性又具有個性,具有經典傳承性又具有與時變化的活力的。
比如說,我們初到這裏的時候,香海禅寺已經因爲太平天國時期的兵燹而遭到了嚴重的損毀,只有幾間殘破的瓦房而已了。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在這裏重新興建道場,弘揚佛法呢?因爲佛教的思想在這個時代仍然是被需要的,而建築是傳播這種思想的一個載體。建築可能會很快地因爲時間的流轉而消亡,它只是一個形式,因此我們並不奢望今天所辛苦建設的這個地方千千萬萬世以後,還保留著曾經的模樣,它只要根據時代和人們的需求去改變就好了。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所傳播的佛教思想,惟其因爲我們堅守著它的正確性,因此我們願意終身服膺于它,並用全部的精力來傳播它,使它發揚光大。
同樣的,一個企業沒有廠房,沒有設備,沒有工人都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一個企業家沒有信念,沒有思想。那麼,這個企業就沒有靈魂。不要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某一樣産品的生産營銷上,要多想一想自己的企業得以存在的根本思想和文化是什麼。弄清了企業的根本理想,那麼自然會有更多優秀的人被吸引到這裏,與你共襄盛舉。
很多客人一見到我就喜歡問:“師父,你們這裏香火好不好啊?”這個問題有的時候簡直就像大家在平時生活中碰面,問問“你吃飯了沒?”一樣,成爲了別人對我的一種問候語了。我也無數遍地對他們說:“我們從來不在乎香火好不好,功德錢多不多等這些問題。” 因爲我們的設想與理念不在于別人來不來這裏遊覽,也不在于別人給不給我們香火錢。我們要做的是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們所追求的是起造一座利益四衆的心靈道場。這才是香海禅寺得以存在的靈魂。
我們總是希望了解別人,了解世界。可是世界在動,人在動,一草一木都在動,你也在動,想要了解的和要被了解的雙方都在不停的變化中,那麼你怎麼去把握和了解呢?要了解那些動的事物,你就要使自己靜下來,處于和它相反的、澄明的狀態之中。佛教有一個話頭說,有人看到杭州靈隱對面的飛來峰,覺得這個名字很奇怪,就問禅師:“此山飛來何不飛去?”禅師答道:“一動不如一靜。”你想要了解運動的事物,心就不要跟著這些外在的形相去飛馳,而要徹底地靜下來,去觀照一切。
在那些打靶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教練會用很多時間來指導運動員做心理建設。要想射擊的精准度達到理想的狀態,就要使運動員的心達到靜的狀態。
我們禅修也就是要在靜中觀照自己,在靜中獲得澄明。
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很多事情,都只是表象而已。隱藏在表象後面的實質,需要時時警覺。比方說,一般的,外表越是華麗的人內心越是貧瘠。惟其內心貧瘠、空虛,因此他需要用外部的裝飾來不斷地確證自己。而當他把自己絕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這些外表的裝扮方面時,他就愈加沒有時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其結果只能是其內心越來越空虛。我曾經見到一個人,他五個手指都戴滿了戒指,甚至還是覺得不夠,有的手指要戴上兩個。除此之外,他的胸前還要佩戴大塊的翡翠。他對我說,有人要用一輛跑車來換他的這塊翡翠,他都拒絕了。其實,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他的內心不豐足。可能他以前曾經貧窮,因此要用炫耀來補償他的苦難;可能他還不夠自信,因此要用珠寶來顯示他的富有。
還有一次,我去北京講課。幾個來接我的朋友就在車上討論說,他們所認識的一個人買的房子好大好大,有四千多個平方。我笑了笑,對他們說:“這個人還不夠富有啊,他的房子還沒有我們的廟大。”當你的心放開的時候,到處皆是風景,到處都是你的花園。當你能夠以一顆曠達的心來看待世界時,天就是你的被子,地就是你的席子,每一朵花都在向你致意,每一個人都能和你成爲朋友。
一個真正悟道的人,他的生活非常簡單。他已經讀透了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本規律,因此他面對問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和我們平常人不同。他們的思維不受到任何局限,就像《莊子》中所說“逍遙遊”的境界一樣。
同樣是做菜,我們平常人能夠在做菜中悟到什麼呢?但是《老子》就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他就能夠把烹饪小魚這件事情和治國聯系到一起講,就能從一件很小的事情中悟出事物運行的基本原理。這就是思維高度所決定的視野廣度不同而導致的差異了。
五、放開掌中沙,擁抱全宇宙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活動,有人就問我:“師父,你做到今天的成績,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是什麼促成你人生的格局的呢?”我回答說:“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
我們的心能打開到什麼程度,我們的能量就能籠罩多少的範圍。正如一塊小石頭扔進我眼前的水杯,水杯裏的水就會激起漣漪;如果將杯子整個扔到我們門口的放生池中,又會有多大的動靜呢?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像大海一樣開闊,那麼即使將一棟房子扔進去,又會掀起多大的波瀾呢?心小,問題就大;心大,問題就小。
爲什麼有人說了你一句,罵了你一句,你便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呢?那就只能怪自己的心胸太小。古人說:“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別人無論怎麼評價你,其實並不會對你産生任何的補益或損毀,我們只要堅持正道、正信、正念,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喜歡把對自己有啓發的話語記在小貼紙上,貼在床頭、門上或是車上,每天念一遍,就像是在給自己做正面能量的加持一般。這就好比是我們每天早上都要誦讀的《日誦警策文》一樣:“我用全身心的愛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裏默默地爲每一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製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來充實我的頭腦……”想象一下,每天都不斷地對自己說,我要用全身心的愛、全身心的慈悲、全身心的真誠、全身心的友善、全身心的奉獻來迎接今天,那麼你怎麼會不充滿正面能量,怎麼不充滿蓬勃的生氣,怎麼會不幸福呢?
當我們不斷奉獻的時候,一切果報行將自現;而當我們一味去索取、去抱怨的時候,你得到的東西就會非常有限。對物質少一點需求,對精神多一點追問,那麼對于很多問題都能夠淡然處之。這就是來自于知足的內心所産生的精神境界。人就要在行動中不斷地體現出這種智慧。很多事情我們明明都能夠做好的,但就是因爲急功近利,因爲欲望籠罩了你清明的思想,因此我們就會感到許多的阻撓與障礙擋在我們面前。這個障礙來自于哪裏呢?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于我們自己。
我們前段時間在上海慈善總會下面注冊了一個“和基金”,這個基金的主要項目是做一個“義工銀行”。我們常常會在養老院看到很多的老人早上起來以後就搬個凳子出來曬太陽,曬到夕陽西下,才又回去睡覺。對于這樣的狀況,我們感到很可惜。這些老人明明是健康的;既然健康,他們就是社會的資源,他不去做事情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他應該要用自己健康的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這個社會,進而把這些幫助別人的時間存入自己的“義工銀行”,等到他日他不再擁有健康、需要幫助的時候,“義工銀行”就派出義工來幫助他。這就是當世的因循果報應當得到的體現。同樣的,如果現在你能夠帶著自己的孩子、員工、朋友去做一些善事、幫助別人,那麼這些時間也就成爲你在“義工銀行”存入的一筆固定資産,以後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義工銀行”的其他人就會來幫助你。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友愛、互助、和諧的狀態。這個項目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就會達到無限的圓滿。
社會本來就應該是互相幫助的。人們在使用貨幣之前,是怎樣生活的呢?我種了西瓜,你種了南瓜,我想吃南瓜,就用我的西瓜來換你的南瓜。我種了糧食,但是需要衣服穿,那麼就去找織布的,用大米去交換衣料。原始的商業行爲就是“以物易物”,後來才有了錢幣這種中介。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反而很多人不把錢幣當作中介了,也不能認清它作爲一般等價物的本質,而是將它視爲人生的終極目的。那麼,人心就被財貨所蒙蔽。而“義工銀行”就是要突破人們對于金錢的崇拜,讓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能力來付出,也讓付出的人都能在需要幫助的時候獲得回報。這個項目的中心只有一個字——“愛”。
因此,我們要時時以“安貧守道”的精神、“奉獻利他”的理念來觀照自己,産生智慧,放下自我,才能最終了脫生死。
佛教所說的“慧”有“聞”、“思”、“修”叁個方面。“聞”就是聽聞智慧的訓導,“思”就是在聽聞的基礎上進行思考,“修”就是修行,就是實踐,最終使“理”滲透到我們的生命中去。
我們今天的課至多只是爲大家打下一個“聞”的基礎,而“思”與“修”的部分則需要你們各自回去貫徹與堅持下去。惟其如此,才能培養出慧心,用它來譜寫一曲生命的弦歌。
《以慧心,譜一曲生命的弦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