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 覺知生慧心
——賢宗法師新大陸公司企業培訓開示
楊柳整理
各位“新大陸”的家人,你們好。
佛法有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事物的存在規律:任何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因衆緣和合而生,衆緣離散而滅。
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總是容易産生以自我中心的偏見:總是認爲自己的思想最爲正確,自己的行動最爲恰切,自己的容貌最爲秀美,仿佛自己坐在哪裏,哪裏便是世界的中心。這是因爲我們的思維還不能夠跳脫出自己的身心來看待問題,面對世界。
無論是究竟的法或是道,都要依仗著“境”、“緣”二字而生成。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就是說一切事情的成敗、人世的興亡,都需要一些觸動它們的因,需要的一定的環境與特殊的緣。“新大陸”能夠走到今天,就是因爲因緣和合的結果。誠然,它與吳總、王總的辛苦經營分不開,但它也更加與每一位家人的付出息息相關。除卻大家的努力之外,還有整個社會的環境、時代賦予的價值,都是促成“新大陸”不斷發展的因子,都值得我們去感恩。如果我們能夠進行這樣的思考,那麼我們就能夠突破自我的囹圄,站在更高的層次上面對人生的一切問題。
一滴水只有在大海裏才不會幹涸,而一個人也惟有融入周圍的環境,融入社會才能夠有所大成。這種跳脫的思維,能夠讓你不斷地忘卻原本那個固步自封的小我,不斷地成長起來。在一個團隊中,就要以個人爲輔,以團隊爲主;在一個家庭中,就要以家庭爲主;在一個國家裏,就要以國家爲主;在這個世界中,就要以世界爲主。當你能夠從整個世界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國家,從整個國家的高度來看待整個行業,從整個行業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團隊,從整個團隊的高度來看待自己時,你就會發現無論你走到哪裏,身邊都會有一大群追隨者,一大群與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大一群意氣相投的同伴與你握手前行。
一、使命是人的飛翔之翼
我們香海是一個寺院,現在許多人會覺得寺院的作用就是開發旅遊或者聚齊一些信徒在那裏燒香拜佛,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動。但是我堅持認爲這是一種莫大的誤解,寺院從古至今都是從事教育事業的社會機構,用自身的力量幫助整個社會和諧良好地運行。每一個寺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每一家企業雖從外部看來都是廠房林立、千篇一律,然而當你深入企業就會知道它的內部千差萬別。機構的差異來自于哪裏呢?來自于人。人的差異來自于哪裏呢?來自于思想。思想的差異又來自于哪裏呢?來自于思想背後的價值與使命。
誠然,有的人聰明一點,有的人愚鈍一點,有的人輕松一點,有的人嚴厲一點,但是這些都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人的根本性差別就是“使命”。一個具有使命感的人,即使根器愚鈍一點,也會因爲遠大的理想而插上飛翔的翅膀,獲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巨大勇氣。
爲什麼有這麼多大學畢業生、外企白領甯願放棄上萬月薪到我們香海來做義工呢?爲什麼有一些人在我們那裏住了幾個月以後整個人就從愁眉苦臉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變得像觀音菩薩一般呢?這都是因爲觀念轉變了。一旦觀念轉變,人具有了使命感、認清自己的價值以後,他就不會糾結于日常生活中原本那些令人不悅的事情之中了。人的思維被開啓了,便不再會局限于才色名食睡的日常窘境之中,也不會再因爲名聞利養而深感困惑了。
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寺院,爲什麼還要不斷去讀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其他教派的書籍呢?我們不但自己讀,而且還把這些好書送給周圍的朋友,《與神對話》一書我們就送了幾千冊之多,《德蘭修女自傳》我們也分享了很多次。
去年一年時間內,我們買書、印書、送書,所用資金超過二百四十萬。我們的資金非常緊張,但是我們還是堅持用絕大部分的資金來作爲文化建設之用。而且我們並不局限于佛學教育本身,文學、哲學、政治、曆史、管理學、心理學……但凡對大家的生活有幫助的學問,我們都要去關注,都要去建設,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認爲,佛教從釋迦牟尼開始的正義就是“佛陀的教育”,而佛陀乃是自覺覺他、自他圓滿的大智慧者。因此,我們堅持秉承佛陀的教育精神與奉獻精神,按照正道運轉。
佛陀不是飛檐走壁、變化無窮,亦不是供人膜拜以消災解難,我們學習佛、敬仰佛,主要是爲了悟得他的智慧,獲得究竟解脫,因此才不惜終生追隨牠的履迹。佛是在自己內在的能動性達到圓滿以後,再將這種無限的能動性傳遞給別人,最後達到自他圓滿的境界者。因此,佛教說人人都能成爲佛。你只要精進修行,便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有的人渴望團隊合作,有的人渴望家庭和諧,有的人渴望衣食無虞,有的人渴望文思不竭……每一個人心中的渴望都各自不同,而你的渴望就是你求索的目標,就是你理想的境界。而要達成這種種境界,我們都必須學會覺悟、打開、放下,最後成就一個全新的自己。
二、覺知是人生常青的菩提
覺知無處不在。我們須知自己爲何活得不快樂。因爲這個世界上不圓滿的事情十之八九,因此有人教我們“常想一二”。“一二”指什麼?就是指生活中幸福快樂的點點滴滴,要人從積極、陽光的視線來看待生活。
當事情無法達成人心中的預期時,負面的情緒便産生了。小到你今天想吃的東西沒有吃到,大到生老病死之事無法突破,都會帶來內心的不悅;加之人的貪欲往往無窮,當一個人拼盡心力獲得財富之後,他還想要名望、地位以及美好的家庭等等,永遠沒有餍足的一天。我們總是希望走幾步直線,就馬上到達目的地。然而,卻總是連這樣的希望也沒有辦法達成。從諸如此類的小事中,我們覺悟到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是什麼呢?或許就是: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不經過轉折而一步達成的;也沒有一個理念是在毫無積累的情況下,腦袋一拍就馬上産生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簡單達成的,但是當你覺知到這些時,便會知道事情的因果規律究竟怎樣運行。當你的思維格局被次第打開,當你能夠清明地洞見世間萬有的運生規則時,你的一切不快樂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正如我們前面所言,佛是我們內心清淨圓滿的狀態,每一個人都能夠把自己心中的理想狀態挖掘出來。
當我們在工作中與人沖突,在家庭中發生龃龉,實際上這一切現象,都是我們性格缺陷的外在反映。而想要克服這些性格中的缺陷,則需我們不斷地覺知與學習。
覺知是學習的前提。比如在叁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華夏民族的正閏意識非常突出,具有很強的漢族中心思想,漢人認爲那些別的少數民族都是洪水猛獸、山林寇暴,因而拒絕與他們進行平等往來。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華夏民族與異族之間的關系空間緊張,戰火連天,這時華夏民族自身的經濟也沒有辦法得到充分發展。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一旦認爲自己是一枝獨秀,成爲一個獨行者的時候,它自身往往也面臨著深重的危機。而到了唐朝,當政府能夠以史爲鑒,敏銳地覺知民族關系的重要性時,他們也就能夠海納百川,用敞亮的胸懷與異族交流往來,這樣,自身的經濟也就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政治局面也相對比較穩定了。
而學習應當是人生長期堅持的功課。爲什麼有的人能夠源源不斷地給企業或團隊提供不竭的創新資源,而有的人走出校門、踏入社會以後就慢慢被社會所淘汰呢?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學習。那些不斷學習的人,如同一臺不斷加油的跑車一樣,隨時能夠馳騁千裏;而那些“吃老本”的人便會逐漸被後生晚輩所代替,這其實就是新知識代替舊知識的一個必然過程。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爲什麼我們不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成爲厚積薄發的後浪呢?現在有些人每天下班以後就去KTV、酒吧等娛樂場所,要不就抱著電腦玩遊戲、聊天,到了白天又不情願地去上班,這樣的狀態,與被人驅趕的牛馬是不是很相似呢?學習應當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應當是終生的,而非階段性的;應當是快樂的,而非痛苦的。
但是,話說回來,學習也不是閉門造車。我在上海交大上EMBA課程時,有一個老師對我們說,科學家也分幾種:有的科學家整日苦修,只專注在自己的某個研究領域中,從不和外界發生任何積極的聯系,而且往往自視甚高;而有的科學家則在完成自己的研究以後,盡可能地與人交換意見,虛懷若谷地學習其他門類的知識。而後一種科學家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往往要比前一種人的産品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更加受歡迎。理論總是和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注重知行結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當我們能夠學習融彙更多優秀的觀念、思想時,就能對未來有更加清醒的認識。我最近把一些經典的電影、電視劇都刻錄成了光盤,送給周圍的朋友,與他們一同分享。關于企業管理的有《商道》、《喬家大院》、《大宅門》、《天地民心》、《貞觀長歌》等,關于人生哲理的有《肖申克的救贖》、《放牛班的春天》、《霍頓與無名鎮》、《功夫熊貓》、《叁傻大鬧寶萊塢》、《活著》等,關于家庭生活的有《幸福來敲門》、《人到四十》、《夫妻那些事》等,從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中,人們更容易直接獲得關于人生的種種訊息,收獲點點滴滴的生命哲理。以前總有人說,看電視就是浪費時間,這取決于你看什麼種類的影視劇以及如何去看。宋朝的時候,人們認爲寫詞是一種旁門左道;而明清時期,人們則認爲小說是下層平民無聊消閑的産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陳舊的觀念不斷更新,而積極學習的人,可以最快地吸取,使之成爲自己的人生財富。
叁、心量是人生航行的風帆
如何來看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呢?是關注其視覺效果還是情節進展呢?以《貞觀長歌》爲例,我們可以注意當唐太宗治國遇到種種問題時,他的…
《天地有大美 覺知生慧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