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命的上空。當我們能夠將有限而珍貴的時間投入到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情上時,人生才會顯現出最爲美好的狀態。
大家是否周詳計劃過,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我要讀完幾本書;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我要完成幾件事情,並依照自己的計劃去做呢?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計劃,或者僅有計劃而無所行動,那麼你很容易被拖入瑣屑、紛亂的世俗生活中,而漸漸使心靈和身體蒙上塵埃。有的人一到晚上就去唱歌、喝酒,玩到半夜,第二天昏昏沈沈,什麼事情也做不成,這樣的世間生活不是在浪費生命嗎?海德格爾說,我們是“被抛”的,這個“被”字就是一種生命的無奈,而“抛”字就是生命的沈重與苦難。
四、書卷締結聖賢緣
叁毛說過一句話:“書讀多了,容顔自然改變。”這意思是說,內在的學養與修爲增長了,外在的氣質、形貌也自然隨著得到滋養。
你們看見今天的我,可能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和尚站在大家眼前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你們或許會驚異于我並沒有與大家開示佛經,而是注重講述生命的體驗。實際上,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十年中,我每天都在如饑似渴地讀書,涉獵各種各樣的書籍,無論是武俠小說、愛情小說、懸疑小說、科幻小說,或是詩歌、散文,甚至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著作,只要能夠弄到,我沒有一本不是用生命去閱讀的。
以前《圍城》風靡校園時,我和另一個同學好不容易在鼓浪嶼的一位老師那裏借來一本,那位老師給我們定下兩天的借期,于是我和那位同學每人開了一個通宵,興奮而迫切地讀完了這本書。學校以前熄燈的時間是九點鍾,一到九點,除了廁所的燈,其他地方一片黑暗。我爲了在夜裏繼續讀書,就躲在廁所裏面。盛夏時節,廁所裏全都是蚊子,但是我發現,只要我把心沈入到書籍中去,外部世界在我那裏就被徹底地隔斷了,我的心、我的靈魂,隨著書中的人物而歡樂、哭泣,書裏的男孩都是我的兄弟,書裏的智者都是我的導師,那個完全向我敞開的智慧世界中,一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竟然如此動人,我甚至可以俯身聞見每一朵玫瑰花最爲迷人的芬芳,我如此沈醉,如此忘情,甚至忘記時間,忘記肉身的存在。只是在第二天的黎明,我才會看到自己腿上密密麻麻的腫塊,那是蚊蟲在昨夜爲我留下的紀念,它們用血的印戳,佐證了我的生命曾經如此豐盈,我的心靈曾經如此靈透。那時候,我能夠明確地感到,每一天,都是一種新生,智慧在我的身上不斷生長,不斷滋養我的心魂,也充沛了我的精神。
我們讀書,是爲了養成一種思維的習慣,養成一種反思的習慣,養成一種觀照人生、知行合一的習慣。這些埋藏在我心中的知識,就像一顆顆飽滿的種子,一旦遇到外在的機緣,便能夠被重新觸發。一旦走入實踐的層面,一旦被提問時,它們就如遇到了空氣和水一般,自然要去萌發和綻放。
一切事物在最高的道的層面上,莫不是相通的。因此,雖然我們出家人學的是佛法,但是也可以引導一個孩子吃飯,教育一個失足者歸途,爲企業講述管理,爲農民開示稼穑之法,因爲諸法在那最高的層面上,乃是圓融展現的。佛陀將人性歸結爲才色名食睡五個方面,這都是衆生的業力所生,自然的本性形成這些屬性,這些屬性又使一系列人生活動次第展開,而行動又使人生展現出異彩紛呈的面貌。
大家在閱讀時,請盡量選擇經受過時間滌汰的經典書籍作爲自己的上師,因爲這些書籍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在書海中大浪淘金所揀擇出來的,是精品中的精品,這些書籍,真正值得我們付諸時間和精力去仔細閱讀。另外,由于每一個人的業力不同,機緣也不同,因此人與書籍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也講求緣分,有的書籍會對你的一生産生決定性的影響,有的書籍卻只如同浮光掠影一般,未必見得會在每個人的心中留下痕迹。
對于不同的知識領域,都應適當涉獵,不要自鑄藩籬。有一次,我在火車上讀《聖經》,周圍的一些人紛紛議論起來,有人說:“你瞧這個野和尚,竟然穿著袈裟看基督教的書,真是大不敬。”其實,這都只是人心給自己框定起來的限製。無論是何教派,持何教義,只要不是害人的邪教,那麼在人性的層面上總有相通的東西,我們爲什麼不去積極學習和吸收呢?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爲何要固步自封呢?站得更高一點,眼光更遠一點,世界就會更加開闊。想要了解中國曆史,去翻翻二十四史;想要預知未來,去讀讀科幻小說;想要了解人心,去看看休谟、康德、海德格爾……各種各樣的書籍都在不同的層面上對我們開示說法,只看我們是否有一顆澄明的心來虛心聽取。
讀書,是學習智慧;就如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一般。當然,我們也不能有貴古賤今、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須知,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哲學……我們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能夠有一點自己的領悟,否則,讀書只是鹦鹉學舌,越學越死,越學越狹,甚至會學出心魔來。在學習之余,更要思考,更要總結。
五、風花雪月亦上師
我希望大家閱讀,也鼓勵大家閱讀。但是這話我又必須再顛倒過來講一講方才周全。在讀書之余,也請各位不要忘記了人生是否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人心的義理,宇宙的規則,有時候不盡在書裏;我們可以躺在青草地上,聽一聽風的消息;也可以面對青山,看一看四時的嬗替。樹木要落葉,猶如人生要輪回;群鳥要鳴唱,猶如周遭的輿論總是轟鳴不絕、無法避免,你唯有靜心凝聽。在黑塞的《悉達多》中,有一位船夫終生都在一條河流邊傾聽河水的智慧,他的修行就在河流中完成,在這條河邊,他的身心都得到了不可思議的超越,而最終證得圓滿。河流,就是一本無字的書。“傾聽”,在英文中譯爲listening respectfully,指虔誠的、滿懷敬意地去聽,這是一門藝術,比表達更加可貴。
從無量的書籍中去思考,去無量的人生經曆中去沈澱,這是十分珍貴的人生體驗。
人生的可能性需要在不同的體驗中去開掘,如果一直以來順風順水,按照父母或社會給你安排好的道路機械地過日子,這種生活方式對你靈性的成長不會有什麼大的幫助。我們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不是也一樣嗎?“無限風光在險峰”,唯有勇者、智者才能夠在苦難中獲得這種可貴的巅峰體驗不是嗎?
很多人相信人的大腦像錄像機一樣,會有臨終回放的功能,亦即在彌留之際,人會見到自己人生中最爲重要的數個畫面。如果真是如此,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的臨終體驗,會見到那些畫面,回放哪些事件呢?那些令你衆生難忘的事,刻骨銘心的人,要麼給你帶來極度痛苦,要麼給你帶來極度快樂,這樣強烈的體驗會一直伴隨你的記憶,從此生過渡到下一世中;而那些平常的、零散的世俗生活,則消逝在暝漠的時間之流中。
這個世界上,人只要一動,就會産生反應,有時是好的反應,有時是壞的;只要你一做事,就一定會有人說,有人說你好,就有人說你不好。所以重要的是,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認清一個方向,堅定地走下去,不要在乎別人說你什麼。
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學院教書,每個月兩千多工資,早上起來看看書,等著晚上合眼睡覺,日子過得萬分滋潤和平穩,沒有任何壓力,但也索然無味。後來我來嘉興建設香海禅寺,負責重建寺院。每天被一大堆債主逼債,有時真是生不如死。但是經曆了這一系列事情以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已經完全改變。這些看上去苦難的經曆卻給我的人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通過磨砺,我超越了原本的自己,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人生和世界。
每天都有這樣那樣的人給我打電話,有時甚至淩晨叁四點鍾還有一些人要向我傾訴一些生活中的苦難。我總是力所能及地給每一個人以幫助,有的人需要訴說,有的人需要提問,有的人需要建議,他們需要什麼,我便盡量給予什麼。人活著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有的時候需要衆緣和合,與更多的人共處。
我們不僅要和相同磁場的人共處,更要和磁場不同的人們和諧共存。這樣,世界才能夠花花相應,葉葉相當,在愛與慈悲中人人都能夠得到生長。
《開啓生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