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身心對話的藝術▪P2

  ..續本文上一頁風雨飄搖、伶仃惶恐也罷,齒牙動搖、龍鍾耄耋也罷,一切的一切,沒有好惡,它都是一個過程。男和女,靈與肉,時間與空間,此生與來世,都是過程與旅途罷了。

  時常會有一些女施主前來抱怨,或說老公變了心,或說老公打罵不休,或說老公愛泡酒吧,或說老公總往澳門跑……似乎種種婚姻的不如意,總會在今生遇到。我再叁告訴她們一個思想,那就是想想自己明天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還有什麼不能寬宥,不能放下呢?當你敢于面對最不敢面對的死亡時,還有什麼無法勘破呢?我這樣講,並非要教大家消極面對生活,而相反,是想讓大家更理性、智慧地面對生活。當你有這樣的意識時,便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時日,每一個走到你身邊的人,每一件生活中最爲瑣碎的事情。如果我們無法用這樣的思想來面對人生,就很難從自我設定的局限之中解脫出來,有所突破。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要人照見清淨、喜樂的自性。人爲什麼無法得到智慧?就是因爲世上的紛擾表象使我們的內心蒙上厚厚的塵埃,使我們無法在澄明中洞見世事之真相。正如證嚴上人所講:“凡夫就是“反反複複”——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無明習氣遮蔽,以致隱晦不顯,難以在迷茫的世間掌握正確的方向。”

  大家在紅塵中生活,總會有這樣的體驗: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由于種種因果造作的關系,煩惱不斷滋生,層出不窮。這時候,有的人就會想到來寺院裏靜靜心,打打坐。住在寺院的時日中,你可能會感到身心清淨,通過不斷的思維與修證,內心的塵埃被漸漸抹去。在這種清簡的修行生活中,我們很少再去增添心內的埃塵,而相反,總是想方設法滌除塵埃。這個過程,你會感受到煩惱逐漸減少,而喜樂逐漸增加。但是,更多的人總要回到世間去生活,一旦回去,那麼先前內心的塵埃便又變本加厲,全部回到你的生活之中。這時,人的心靈就容易反反複複,這就是凡夫修行之煩惱了。無明去複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總是難以得到清平與安甯。

  有這樣一首詩,我們值得銘記:“秋風落葉亂爲堆,掃去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閑處坐,任它著地自成灰。”面對生活的煩惱,我們要懂得“任”,這個“任”,是慈悲,是寬宥,更是智慧。

  寒山雲: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種豁達任誕、逍遙無羁的態度,是我們在處理人生中最爲棘手的問題時所應當時時提醒自己的。

  人生中的困境、挫折,都像是蚌內之珍,久旱之甘霖一般,何其珍貴!哪裏能夠如此容易獲得呢?我們不但要接受煩惱,而且要在煩惱中見出菩提來。人如果能夠在塵世中不斷地化解種種煩憂,那麼他的人生境界才能夠漸次向上翻越。這個向上一擊的過程,才是人生中最爲珍貴的財富,它孕生于荊棘、芒刺、刀山、火海之中,卻實在是絕險的懸崖之上最爲美麗的潔白花朵。

  障礙我們的人生境界的,是心內的一層油紙。這層昏蒙黏膩的紙是什麼呢?它正是“我”:我見、我愛、我慢、我癡。我們永遠只關注“我”的所思所想,從未思考過世界、宇宙運行的根本谛義究竟是什麼?如果不能夠突破這個狹隘的自我,那麼每一天中的每一個念頭只能是增加綁縛在自己身上的一根根繩索而已,對于智慧的啓迪徒勞無益,甚至是緣木求魚。這種被綁縛的生活、人生、過程,如何自在呢?你要追求財富,你成爲財富的奴隸,要追求名望,就成爲名望的奴隸;要追求權力,就成爲權力的奴隸。無論你追求什麼,都最終落了下乘,全不可得,全部煙消雲散而已。這樣,我們就只能被世事所驅趕,你沒有自由,也沒有快樂,每天誠惶誠恐,如履薄冰;你什麼都想得到:職稱、房子、車子、票子、位子,如同環繞著熱鍋爬行的螞蟻一般,鍋裏裝滿現世的實惠,現世的名聞利養,也裝滿你的焦灼,你的無明,你的顛倒妄想。

  人人都希望在生活中做足加法:財、名、利、情、命,樣樣都要加,樣樣都舍不下。而佛教教人以空性,就是在相反的維度上教人放下這一切看似真實卻根柢虛妄的東西。我國古代的許多文學作品,其實都深得禅境,哪怕是一折戲曲,一篇小品。比方《西廂記》送別一段,有這樣一句話:“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歎常籲氣。”很多外緣,其實也包括人心之中的情感,我們都需要做根柢性的考量,不要執迷,不要疑惑,不要貪求,不要期待永恒守望。只有把這些東西全部從心中卸下來,才能使心歸于空靈。這時,在我們身上所産生的能量會乘以倍數地增長。

  注意,我們說空性,不是讓你抛妻棄子,放棄事業,讓你消極等死;而是要我們從內心把這些東西觀空,能夠隨時拿起,隨時放下,而不起任何恒久占有之心。

  不要想著做一件事情是爲了得到什麼,而總是要想到我能夠給別人帶來什麼。我今天來這裏上課,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所體會到的最好的思想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諸位,這就是我來到這裏的目的之所在。我們寺院在舉辦禅修活動的時候,對于在參加學習的同修沒有任何要求,唯一就是要求我們的義工爲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務,實現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

  四、衆緣和合是成事的根本

  很多朋友會問一個問題:爲什麼這件事情我做不成呢?

  在佛教看來,這是因爲你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做成事情的原理,亦即無法完成一事,是由于做成此事的因緣還不具足。佛陀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要想讓一件事情成立,是需要多方相互牽連的因緣乃可以完備的。比方說,我想要桃樹結出桃子,那麼桃樹的種子、土壤、水分、空氣,甚至是人工的細心栽培,都是成就這個結果的因不是嗎?哪一個因不具足,就無法得到桃子。多種相互纏繞、牽萦的因緣一同使得桃子這個果出現。那麼,你若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相關的因都以具足了嗎?這是無法造作的,如果那些因緣和合,那麼果報自然展現,甚至毫不費力,水到渠成。

  我們今天講禅的思想,就是爲了讓大家在高遠的人生境界中認識到生命的真谛,了知人活在世界上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從此處去開發人生存的潛能,去了解宇宙運行之理則。那麼,自然而然的,生命之花將自然綻放,清淨自性將次第敞亮。

  爲什麼我總是和一些企業的經營者或單位的領導者講述這些事物成功的根本理則呢?人不僅僅是自處的,更是群居的。無論是生産産品還是領導下屬開展工作都需要首先考慮到對方的需求、感受、特質,繼而按照規律辦事、用人。一樣産品的好絕不是自明的,依靠自吹自擂達到宣傳之效果的,而更需要從客戶的根本要求出發進行全盤的考量。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大廚叫做傑米揚,他非常善于烹饪魚湯,他做的湯鮮美無比,令人回味無窮。他自己也深深爲這手做湯的本事感到驕傲。每次有朋友來他家中做客,他都一定要做上好的魚湯款待他們,每一次都是一樣,毫無變化。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朋友們都吃夠了他的魚湯,很希望他能夠換換花樣。但是傑米揚卻總是認爲自己的魚湯是天下一絕,因此堅持用魚湯來招待友朋。久而久之,朋友們都不再願意去傑米揚家中做客了,因爲他們非常厭惡他的魚湯和他一成不變的行爲方式。

  哪怕是一樣天下最好的東西,如果沒有變化,永遠處于固步自封的狀態,那麼終有一日是將受到衆人的厭棄的。考慮問題,處理事情,都要注意到每一個對象的特殊性,每一個當機的靈活性,否則就是違背了宇宙運行的基本規律,這樣,事情便不會成功。這世上若真有一個恒久不變的道理,那便是變化之本身。萬物恒轉變化,遷流不居,最精深的秘辛就藏在這個“變”字當中。面對家庭、事業、人際,都要充分考慮到變的因素,接受這種變化的規律,接受諸法無常的理則,由此獲得人生的無上智慧。

  正如我今天與大家分享佛法,說的並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如果我對你們講課,是爲了讓大家感到我的佛學多麼深研,爲了讓大家感到慚愧,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十分不對機的。我所講述的若無法與大家的生活對接,那麼佛法也就在衆人的心中成爲了空幻的樓閣一般,盡管瑩潔高妙,卻實在無法印心,無法使人得到領悟與受益。觀音菩薩法門無量,注重應機說法,與時變化,她總是能夠做到“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這一點,應當能夠使我們在生活中有所啓發,使我們的人生境界逐漸開闊起來,最終使我們的身心脫離火宅,得住清涼界。

  時間有限,且言難盡意。余下的一切時間的空白,請各位回到世間去體會。修行世間法,要達到究竟清淨,是非常艱難的事情。我的語言沈默之處,正是你們的生命開始顯現之時,祝大家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禅,與身心對話的藝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開啓生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